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论问题。根据哲学的、逻辑学的、语言学的和德育学的多学科视角的考察,德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德育规律”,不是“德育现象”,也不是“德育问题”,而是在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2.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的一个分支。目前,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显得明显不足。有关比较思想政治研究的著作或编著仅有这样几本:苏崇德教授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1995年出版。宋春宏教授的《比较德育新论》,1999年出版;王玄武教授主编的《比较德育学》,2000年出版;王瑞荪教授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德育研究主题呈现出:从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反思与寻根情结的启动,到德育原理学科建设形成的三个高潮,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与德育关系的探讨,到德育地位与功能的探索,再到国外德育思想的引进与系统研究和比较研究、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德育实效、主体性德育、生活德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热点问题的关照以及对德育制度的建设等嬗变轨迹过程。形成了德育研究逐步摆脱政治的附庸,走向科学化、人本化;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传统德育思想研究的现代化,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德育目标由精英教育向公民道德教育转化;德育模式由知性德育模式走向知性与生活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由灌输走向对话、选择与建构等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芙两国的道德文化沿着各自的历史脉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德育理论流派与实践模式.这里我们侧重于比较当前的中美两国的德育理论的历史脉络、主要流派、社会影响,并阐述了中美两国德育模式的本质、异同以及中国德育构建的思维方式的应有形态.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懂得道德的教条,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实践道德精神。比较实践性德育和认知性德育的基本原理、具体特征、课程观、教师观和操作流程可以看出,以实践为起点和归宿的实践性德育是扭转德育实效性孱弱的根本出路,实践性德育的思想与实践已成为世界德育的主导,也必将成为我国未来学校德育的根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网上德育”与“网下德育”管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德育"正在兴起."网上德育"与"网下德育"管理,有着不同的特点,表现在管理的对象不同;管理主客体结合不同;管理信息的可控性不同;管理制度建设程度不同;管理环境创设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比较德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研究能力,提升其道德践行的水平以及职前教师的道德素养。为了拓展比较的视野,磨砺比较研究的多元工具,本课程选择了双语教学的形式,运用了交叉比较、自主研究、案例叙事等教学方法。该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学术、德行、师德职前濡养三方面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工程德育学是关于德育系统工程建构的一门学问 ,其基本思路是从工程设计的角度研究德育运作问题 ,目的是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它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学科特点、理论构成、内容体系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德育基本概念方面强调对德育目标、德育本质以及现代德育功能方面的探究.德育理论研究现状突出表现在围绕"生活"、"生命"、"生态"、"人本"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德育理论研究趋势呈现为:德育的人学研究走向;德育在物质、制度、理念层面的全方位建构;德育坐标沿传统回归与现代创新的双向延伸;德育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现状与创新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21世纪我国高校德育的重大意义,进而提出德育创新与发展的思路,即确定现代化的德育观念,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构建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法,构建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面向新的世纪,还需要继续探索高校德育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深入探讨高校德育的内在规律,进行古今中外的综合比较研究,完善高校德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