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利益与政治之基本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关系中实现其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的实现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竞争性与协调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结合的规律性.政治是阶级社会中各权力主体为了利益而以政权为核心所展开的活动及其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其根源是利益,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政权,活动是科学和艺术.经济关系体现并制约利益关系.利益决定政治的产生、性质、变化、活动方式和内外政策.政治对利益具有反作用,表现在国家政权、政治关系的变革、政治路线、政策和策略、政治工作对实现利益有巨大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2.
党的利益体现在党的政治利益上,党的政治利益的价值取向是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党的领导与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是党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形成的,新时期,党掌握国家政权要获得现实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得到社会认同和支持,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等三个方面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军 《河北学刊》2006,26(6):21-25
马克思在国家观上有三大理论创新:在国家起源和本质问题上,马克思实现了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认为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不同利益的工具;在国家职能问题上,马克思提出国家具有政治统治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双重基本职能,而在现实社会中,国家的职能往往因为统治阶级追求自身利益而被异化;在未来国家的发展趋势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了“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的历史性方向,并将之描绘为“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中,随着民主的发展,政治参与的扩大,利益群体积极参与政治过程,从而对政策调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利益群体比较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群体已成为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因此,研究利益群体对国家或政府的政策调控发挥其作用和功能的方式,改善我国利益群体发挥政策调控功能的方式,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群体发挥政策调控功能的方式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群体往往以“压力集团”的身份参与政治活动,影响政策调控。一般地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超越意识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使超越意识应运而生。超越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发展在观念上进行突破、扬弃和飞跃的精神活动体现。它具有现实性、自主性、变革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超越意识是政治发展的先导。政治发展研究源于西方,是为发展中国家走西方道路设计模式的。抽象地接受和运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不对的。正确的理解是: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面对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国情社情,选择适合于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从而不断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迈进。研究超越意识与政治发展的核心是现实政治发展的对策问题。在国内外现实政治发展中,中国需要运用国权意识、互利意识、利益意识和发展意识来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6.
高思遥 《理论界》2013,(2):13-14
列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从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视角出发,分析十月革命后国家利益的辩证视角。列宁的国家利益观是阶级性与民族性、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原则性与灵活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列宁的国家利益观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政务公开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务公开 ,从其外在表现形式上来看 ,体现为一种国家政权机关及其组织的活动过程。对于这种活动的性质的认定 ,目前研究者很少涉及 ,有鉴于此 ,本文拟就政务公开的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政务公开是国家政权行使的一种形式 ,服从于国家政治统治的整体需要  从本质上说 ,政务公开活动是一种国家政权活动。如何从国家政权的角度理解政务公开这种国家主体活动是我们分析政务公开性质的起点和关键。马克思主义认为 ,国家政权是国家统治的核心。在政治社会中 ,有些阶级处于统治地位 ,有些处于被统治地位 ,其关键就在于这个阶级是否掌握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8.
乡村参与式治理过程是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博弈过程。在博弈过程中,不同治理主体对乡村治理资源分配具有共识性与分歧性。在承认国家权力具有最高仲裁权威的基础上,各参与治理主体力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乡村参与式治理博弈过程最终不断推动乡村治理机制更加趋于合理性与公正性,促使利益共赢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和政治国家都是现代主权国家,但民族国家与政治国家在建国顺序与建国内容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过程中,孙中山力持通过政治革命实现政治国家的目标与民族国家的统一.由于政治国家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方面的差异,政治国家理想与民族国家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孙中山建立政治国家实践迭遇挫折而不能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在理论和实践上由通过政治国家统一转向了通过民族国家统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任是人际之间的一种心理预期。政府信任是公众对政府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一种心理期待和信念。在现代社会,提升政府信任成为一个诚信政府不可或缺的能力和责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各种类型的政府信任危机连续发生,有的甚至导致了政权的更迭。这些严峻的现实使人们加深了对政府信任问题的认识。从政府信任问题的机理和规律来看,政府信任问题都是因为国家公共权力的运作不符合公众的意愿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因此,探析政府信任包含的深刻涵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府信任理论为指导,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中涉及政府信任的理论观点进行扬弃,对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巩固政府政治合法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益效用是主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其希望获得或已获得的利益在主观认识上的价值判断。它与主体所处的环境和主观判断能力有关。政治效应是主体因受利益效用的刺激而在政治行为上所产生的反应。其反应过程是从政治动机到政治态度再到政治行为。政治行为能力与政治效应的结局成正比例关系。利益效用与政治效应呈现出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利益效用的异同性导致政治效应的差异性;利益效用的递增性导致政治效应的持续性;利益的边际效用导致政治效应的转化性;理想的利益效用产生现实的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12.
政治的客观性是指民主政治中政治运行的规范与律则,牟宗三认为,政治的客观性建立之条件是政权的民主而不是治权的民主。而传统中国乃是一文化单位,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国家,故可有治权的民主,但无政权的民主。这样,牟宗三在《政道与治道》中主张:传统中国要建立政治的客观性,必须由治权的民主转出政权的民主,且是唯一的出路。同时,在现实上,要正视阶级的出现,因为阶级的分化与竞争是转出民主政治的物质条件。但牟宗三又认为,民主政治并非政治的最高形态,故政治又必须从阶级竞争中走出来,在道德理性中获得最后的转进,最后达到政教合一的高级形态。由此,儒家的政治理想应成为人类政治必然可期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13.
<正> 政治多元源于利益多元 现实的社会主义自产生的时候起就由于它未能,也不可能立即达到理论的社会主义所设计的理想境界而完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差别。即使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体社员成员也依然划分为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阶级、阶层和集团,这一点同传统的阶级社会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由于以产品经济为基础,以行政权力直接控制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党权超常发展、政权与民权相对衰弱为特征的集权型政治体  相似文献   

14.
<正>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范围之内,首先应该考虑当时的历史潮流,时代赋予人们的历史使命,然后考察历史人物在当时的社会斗争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起了什么作用?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站在正面指导历史前进,还是倒行逆施,阻碍历史发展?评价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的活动,自然也应如此.辛亥武昌首义以后,从政治方面考虑,首先是建立一个什么国家的问题,也就是政权归谁掌握,执行哪个阶级的意志,为哪个阶级的利益服务,这是关系革命成败的根本问题.斯大林曾经指出:“革命基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革命的性质、进程和结局完全取决于政权操在谁手里,哪个阶级掌握政权.”正确评价宋教仁的政治活动,不宜纠缠于某些枝节,次要问题,而应紧紧抓住政权这个基本问题,考察他在为当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掌权中起的作用,并和同时的革命党人比较具有哪些特色.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边境牧区政治稳定是相互演进的互构关系,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政治稳定具有独特的功能性意涵,政治稳定则是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置性条件和价值性旨归。在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边境牧区的外部政治环境、政治体系制度化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政治参与状态等政治稳定因素会对其铸牢成效施加内外叠加性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民族政治单位构建所需要的国家共同体认同、政治权威认同、经济绩效认同、现实利益认同施加作用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李中仁 《理论界》2010,(4):39-40
本文试图通过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央政权、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民间社会三者权力关系的演变发展,结合当代理论界一些代表性的视角及观点,反思西方经典的"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局限性,并揭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后果和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国家的建构是一个政治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和自上而下渗透的双向过程.由不同层级的国家机构构成的政权组织体系则是实现权力集中和渗透的必要条件,由此开始了"政权下乡"的过程.传统社会实行"县官治县,乡绅治乡",国家治理是"无根的统治".20世纪下半期,由于底层经济社会的变革,使国家政权在乡土社会扎根.但国家政权对乡土社会的渗透也面临基层官员自我利益扩张造成政治阻隔等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政治成因论     
政治是发生和运行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政治以国家政权为核心,是特定的社会主体用以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方式和由此结成的特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 政党制度是东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共有的特征,而具体的政党制度(即政党围绕国家政权开展活动而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却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20.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与心理学有机结合产生的一门学科,它注重研究政治活动中各类政治角色的心理规律。在政治心理学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利益互动是一个根本性因素,它不仅能够提供政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基础,还可以更好地解析政治行为的心理动因,同时也为解决政治心理学学科建设面临的诸多困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