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模糊语言学应运而生。从模糊语言的由来出发,试探地给语言的模糊性下了定义,并列举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对语言模糊性的表义功能作以说明,点明了当今众家研究语言模糊性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它源于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社会交际等因素的模糊性。回顾语用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语言模糊性与语用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模糊性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为语用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和起了推动作用,而语用学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模糊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多变和复杂的,其复杂性在人类的语言表达中表现为游移不定和模糊不清的特性。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十分普遍,因而引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们的注意。本文试图通过对某些英语语言现象的分析,说明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在本质属性,也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但我们同时强调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绝不是对语言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否认。相反,两者之间互为补充,不可分割。既重视对语言精确性的研究,又不忽视语言的模糊性,才能完整地把握语言变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模糊语言——《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客观属性,这一特性赋予有限的语言表达式以无限的意义,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然而,模糊性也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文中以中国经典著作<道德经>第一章的英译为例,分析语言模糊性的产生,模糊语言的处理,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5.
词义的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开展语言模糊性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模糊性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本文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从词汇义的模糊性这一方面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义的模糊性之异同。  相似文献   

6.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英语考试,一直以来得到学校的重视、社会的推崇,是学生应聘和就业的法宝。四级考试试题精挑细选,语言精确性和模糊性共生共存。考题中的语言模糊性具体表现为事物本身的模糊性、语言符号表达的模糊性和考生对语篇读解的模糊意识。以美国心理学家布伦斯威克的模糊容忍原则为理论基础,对四级考试中的语言模糊性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表明模糊容忍度高的考生更能对试题内容进行全面高效的读解。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四个层面(即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指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敏锐地认识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模糊性,正确理解翻译的模糊性并合理运用模糊性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8.
语言模糊性的特点及其共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对语言模糊性的确定历来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分析了语言模糊性的特点,认为从共时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模糊性更能揭示模糊语言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历史的积淀,是多层次动态存在的符号系统.社会性、符号性决定了语言规律的模糊性.文章分析了理论语法中模糊性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指出模糊性是人类语言活性的表征,模糊性的研究是语法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论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模糊性指词语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模糊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而模糊语言的本质特征及成因则是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的关系、模糊修辞对象及模糊修辞构成手段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