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私德     
众所周知,社会公德对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来说,是不可须臾或缺的,人们对其给予关注和重视,亦是十分自然的。可是,当人们在关注社会公德之时却往往忽略乃至遗忘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个体私德的培养。本文就私德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关系作一简要论述。一、私德与公德是对立统一的,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在道德的范畴里,“公”“私”是相对而言,对立统一的,私德也是相对于公德而言的。正如一枚硬币总有其正反两面一样,没有私德,就无所谓公德,反之亦然。那么,私德指的是什么呢?通常人们把热爱祖国、廉洁奉公、见义勇为、大公无私…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开启了以公德与私德这对概念来讨论中国文化和中国问题的先河,此后该主题引起了学界普遍而持久的探讨。梁启超、梁漱溟和李泽厚这三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公德私德有着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公德的理解分歧颇大,梁启超的公德论侧重国家伦理,梁漱溟的公德论侧重团体生活,李泽厚的公德论强则调个体权利的优先性。当今学界尤其关注公德私德之划分的标准问题,在诸多划分标准中,引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概念区分作为划分公德与私德的标准最为根本,它有助于澄清公德与私德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它的施及范围,有助于论定儒学是否缺乏公德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亦有助于现代社会公德观念的型塑。  相似文献   

3.
肖群忠 《文史哲》2020,(4):23-31+165
在古代中国或者传统道德中,主要强调公德与私德的联系而不是区别,这是由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儒家合内外之道的思维方法以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尚未区隔所决定的。对公德与私德进行区隔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强调国家团体意识的公德内涵,这种思想最早是由梁启超《新民说》提出,之后一百多年来对这个问题仍有持续的讨论与实践。陈来先生认为要强化社会公德之"公共伦理"建设和个人品德修养,不仅在学术认知上是准确科学的,而且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蔡祥元先生认为建立在家国同构基础上的"家天下"思维在现代遇到了困境,因此,现代道德建设要着力于规则而不是依靠私德或者个人的良知,这也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又不尽然,儒家强调修身、内圣或者私德为道德基础的道德主体精神,在复杂化、世俗化、普世化的当代社会仍然有其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公德与私德失范现象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公德与私德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不讲私德造成的不良影响会干扰公德的实现 ,不讲公德也会影响、阻碍良好私德的形成。我们应提高全体公民的公德意识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使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同时使私德真正利己利人。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着道德规范重私德轻公德;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则要求人们有良好的公德意识。然而,观念的变化却常常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中国人公德水平与现代工业文明极不协调。在新形势下,反思传统道德,探讨提高公民公德水平的途径,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反思中国传统文化重私德轻公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各种道德关系归结为私人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相似文献   

6.
肖群忠 《河北学刊》2007,27(6):33-37
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道德而非国家道德。现代公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区隔的基础上。所谓"公共领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共同世界。社会公德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即消极性的社会公德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所谓消极并没有负面的意思,而是指"不作为"、"有所守"式的社会公德行为,而积极性的社会公德行为则是指"有所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社会普遍的日常公共生活要求每一个公民首先要做到"有所守"的消极公德,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过上现代公共生活的合格公民,才会维护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社会公德的精神根源和价值基础在现代社会主要是"敬"与"义"而非"爱"与"仁"。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公德?可以做广狭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相对于“个人私德”而言的。实际上它指的是道德的社会面也即除了个人品德以外的所有涉及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我国伦理学界有人把“五爱”也看作我国公民的公德也许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其实,以笔者浅见,“五爱”准确地应表述为“国家道德”,因为它体现着我们的国家意志并经国家宪法确认,要求每个公民要做到的。 社会公德的特定含义或狭义应是专指基于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人性而形成的,人人必须做到的,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人类简单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也即  相似文献   

8.
私德的现代意蕴体现在它对"私"的恰当定位和客观评价上:在日益扩大的公共领域里尊奉责任伦理,在私人领域寻觅个人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私德的主要特征首先在于它是现代人表达终极关怀的重要形式,其次是其德性要求难以普遍化.私德建设的出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私德,防止私德越位.  相似文献   

9.
何中华 《文史哲》2021,(3):203-236+255-256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说,公德私德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的和西方的问题。作为"亚细亚现象"的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野,也就无所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界,从而没有公德私德赖以附丽其上的基础。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有一条相当清晰的因果链条:商品经济→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修辞,意味着人的个体与类的分离和对立。与此不同,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这种发生学基础,而是表征为"家""国"同构,由此决定着由"内圣"而"外王"的展开及其连续性。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固然也有公私之别,而且也是在道德的意义上成立,但它仅仅关乎道德与非道德的甄别,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公德私德问题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所谓的公德私德,只是意味着道德的类型或归属领域之不同。因此,以公德私德及其关系去"格义"中国原有概念,就难免走向把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现象"现代化"和"西方化"的陷阱之虞。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因为父子关系属于私人领域,所以孝也被理解为私人道德。但是,在传统思想之中,家国结构、人伦关系、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近代以来,出于建立现代国家的需要,杨度、梁启超开始提倡以建立现代国家为目标的"国家主义"与国家道德,并将其称为公德,相应地,孝也成为私德。在五四时期,吴虞等发起的"反孝运动",实质上是对中国文明的整体批判。但是,要重新认识传统,必须重新理解传统的家国结构,并理解这一家国结构中孝不仅是一种现代人所说的私人道德,其公共性表现在这一德性是构建中国文明秩序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明本身。  相似文献   

11.
陈来 《文史哲》2020,(1):5-23+165
按照近代西方学者的定义,个人道德为只与自身有关而不涉及他人的行为或品质,但其实中国古代德行大部分不是纯粹个人的私德,多数是联系着对他人的态度。关于公德,中国古代社会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近代性的社会公共生活所要求的公德和礼规。梁启超虽受日本近代重视公德的影响,但与日本的公德建设主要指向公共道德不同,他呼吁的公德集中在公民道德即政治性公德上。虽然公民道德和公共道德可以合称为公德,但事实上,一个稳定成熟的近代国家与社会,内部秩序更需要的为公共道德。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进程,使得政治公民道德大受重视,而相对来说,公共道德的概念及其推广则遭受忽视。近代以来最大的问题是政治公德取代个人道德、压抑个人道德、取消个人道德,并相应地忽视社会公德,使得政治公德、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之间失去应有的平衡。因此,恢复个人道德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是反思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为了迎接新世纪,全社会都在关心整体素质提高。因此,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建构良好的社会公德显得更为重要。一、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德是规范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准则,是基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关系之上,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最低层面。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涉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社会公众普…  相似文献   

13.
孙海波 《东岳论丛》2023,(2):167-176
社会转型期加剧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撕裂,立法日益成为道德失范治理的重要路径。通过立法强制执行道德会导向一种法律道德主义,这不仅面临着严肃的理论争议,而且稍加不慎还会带来道德强制的风险。立法具有实现道德法律化及通过树立道德范例指引行为的功能,这有赖于其是否以适宜的方式调整道德。私德或美德适合采取权利型规范,而公德或底线道德适宜以义务的方式来引导。在立法对道德保持开放的前提下,应充分尊重个体的道德自主性。在私德或美德的范畴内,公民享有一种做错事的道德权利,个体可自主选择过自己想要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4.
私德和公德各守其位--解决道德危机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当今的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的良心变坏,问题出在道德模式的错位运用,即由于公德缺位从而不得不用传统的私德伦理来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问题。公德与私德虽然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明,但在当代社会里又各有其不可忽缺的功能。让私德与公德在各自的领域里共同发展才是我国21世纪道德建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而找准道德建设的切入点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有的人认为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用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 ;有的人认为应以社会公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因为社会公德是最基础的道德 ,道德建设应当从基础道德建设抓起 ;还有的人认为应以家庭美德作为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道德建设就应当首先从这个社会细胞的道德建设抓起。上述看法从不同角度来确定道德建设的切入点 ,有一定道理 ,但都存在着片面性。我们认为 ,道德建设要…  相似文献   

16.
唐文明 《文史哲》2020,(5):15-25+165
儒家伦理思想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尽管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而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必然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所在。公德与私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古今之争在伦理学上的直接反映。顺着陈来的思路,对现代社会公德压倒私德的批判还有进一步推进的不小余地,既然公德概念的提出和提倡是为现代社会张目,那么,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就不可能只是一个失衡的问题,质言之,公德根本上来说会摧毁私德,被划入私德的传统美德在这个被理性化地认知与构想的现代社会中其实毫无容身之地。现代共和主义在美德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悖论,恰恰表现于公民美德的教育困境:现代社会结构使美德传统失去了其存在和生长的土壤,从而也断绝了公民美德的真正来源。这或许正是现代政治越来越激进、从美德的关切来看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论角色道德建设段文阁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以往人们根据范围和领域的不同将道德建设主要划分为职业道德建设、社会公德建设和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但是,道德归根到底是人的道德,其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具体的道德主体的活动而实现,即只有通过道...  相似文献   

18.
“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传统及其现代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带有强烈“私德浓厚而公德薄弱”特征的传统道德,使我国在走出传统的村落社会并构架现代意义的公共生活的过程中,明显缺乏一种支撑这种生活的具有公共理性色彩的公德伦理精神。它造成了许多道德错位应用现象的发生,给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因此,必须弄清楚公德和私德的区别,力争在道德实践中合理地应用二者。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范畴,以及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范畴的核心和灵魂。任何一种类型的道德都有它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正确理解集体主义原则,对于加强目前我国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一、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长期以来,由于“阶级斗争为纲”和计划经济体制思维方式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有些人把集体主义只归结为“个人服从集体”。虽然,集体主义原则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  相似文献   

20.
一、企业职工社会公德培育应正视的主导因素 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协调稳步地向前发展,不仅要依靠国家的行政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维系。 其一,社会公德发生倾斜,看人生价值观念的扭曲问题。 每个人的言与行,归根结底都体现出一种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