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际华,字石藩,贵筑(今贵阳市花溪区青岩)人。生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嘉庆六年进士,先后在贵州遵义、都匀任教,河南辉县任知县,陕州任知州,江苏兴化、高淳、江都任知县,兼泰州知州。他一生从教、从政,从政时注重办学校、兴教化。在学术上,有著作《家荫堂汇刻》一套,其中《省心录》、《学庸指掌》(增订)等为其哲学著作,他建立了一个以“实学”为特点的思想体系,在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本文主要探讨其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康基田,字仲耕,号茂园,山西兴县人.他生于清雍正九年(公元一七二八年)病逝于嘉庆十八年(公元一八一三年).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乾隆一朝.他踏上仕途后,先后在江苏、两广、河南任知县、知州、通判、同知、知府等地方官.在任上,他以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建学院,发展教育等政绩,不断得到重用和提拔. 他的才能被上层领导集团所重视,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对运河漕运和黄淮水患尤为重视.几次出巡,都把巡视河防列入日程.因此,康基田以治水专家得受重用.以后三十余年,他辗转于黄河、  相似文献   

3.
记载合肥地方史事的方志,流传最广的,当首推嘉庆九年合肥知县左辅纂修的《嘉庆合肥县志》。左辅,江苏阳湖人,字仲甫,一字蘅友,号杏庄。乾隆五十八年进士,嘉庆五年以知县官合肥。左辅很重视县志,认为“时盛时衰,治之流也;何以盛,何以衰,治之源也”,而“教养之术,因时地而异,其施以求得所宜,必知其邑古今受治之盛衰、得失、沿流、积渐之故”。他的这种和方志名家章学诚一脉相承的“史为经世”  相似文献   

4.
韦庆远 《学术研究》2005,(5):98-103
潘季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卓越的水利专家之一,他的政绩还涉及吏治、民生、赋役改革等多方面.他于明朝中期被委派到当时最复杂难治之地的广东任巡按御史.在任期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大力整顿吏治,连续查办了潮阳县知县蔡明复、海丰县县丞朱杰、博罗县知县舒颛三人违法乱纪、贪黩殃民的三大案件,震撼了广东官场.而他巡按广东期间最大的贡献,影响也最深远的,是推行"均平里甲法",它是张居正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法"赋役制度的前身.正是由于潘季驯在广东推行"均平里甲法"的成功,才有了万历初年张居正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条鞭法".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与《湖北通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生于清乾隆三年,卒于嘉庆六年(1738——1801),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杰出的历史学家。其父名镳,乾隆八年进士,十六年(1751)任湖北应城知县,章学诚随父至应城,时年十四岁。自此之后,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及其方志学理论与实践都和湖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 章学诚自幼不喜章句之学,而好读史,十五六岁“识趣则不离乎纸笔,性情则已近于史学;塾课余暇,私取《左》《国》等书,分为纪表志传,作《东周书》,几及百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清朝文字狱的规模是空前的。从康熙到乾隆约一百二十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大小案件就有九十多起。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胡中藻的《坚磨生诗钞》案中,武威著名诗人李蕴芳,就受到株连被杀。李蕴芳,字湘洲,武威人。乾隆十七年壬申(一七五二)春中式举人,这年秋天成进士。后来任江西石城县知县。乾隆二十年三月,清高宗弘历指出原内阁中书胡中藻的《坚磨生诗钞》中“一把心肠论浊清”、“天非开清泰”等诗句,“于语言吟咏之间,肆其悖逆,诋讪怨望”(《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八十四)。四月,清高宗指斥胡中藻的诗钞中,“连篇累牍,无非谤讪诋毁之词。不惟谤及朕躬,且敢诋毁国家。”“着即行  相似文献   

7.
汤寿潜(1856─1917),原名汤震,字蛰先(一作蛰仙),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今属杭州地区萧山市进化镇)入。早年就读宁乡塾,20岁左右到杭州、上海等地游历。后曾为山东巡抚张耀幕僚。光绪时考中举人、进土,先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散馆后人选安徽省青阳县知县。1895年加入强学会。1905年修建沪杭铁路总理。次年与张春等组织预备立宪公会。1909年被委以云南按察使,辞未就。任浙江港议局议长。1911年11月杭州新军起义,被举为浙江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被任命为交通总长,未到任。后参加统一党,并任浙江铁路公司理…  相似文献   

8.
刘永济传略     
一刘先生名永济,字弘度,别号诵帚,斋名易简,湖南省新宁县人。一八八七年(清德宗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诞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日逝世,享寿七十九岁。先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祖父刘长佑虽曾做过清朝的直隶、云贵总督,但却一直保持着读书人的家风。他父亲刘思谦就只在广东、云南等省做过几任知县,因为不能随波逐流,而弃官归隐了。  相似文献   

9.
论戴震“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震(1723—1777)生活于雍正、乾隆清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折而复苏,市民阶层反封建束缚的斗争进一步展开,地主阶级同广大农民的矛盾更加尖锐。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以“自奋末流”的精神,坚持“由词以通道”。以考掘为武器,进行了不妥协地反宋明理学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杨增新在甘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增新在甘肃朱允兴,刘喜堂督新之前的杨增新,曾有一段在甘之间历.光绪十四年(1888)杨增新考中举人,次年进京参加会试,殿试,成为进士。同年九月以知县签分甘肃,先后署任中卫县知县、后补渭源县知县等职.后来又在宁夏将军钟泰的全军营务处任职。1696年8...  相似文献   

11.
一 袁去华(生卒年不详》,字宣卿,洪州奉新(今江西奉新)人。南宋前期词人。与洪迈、陆游、杨万里、张孝祥为同时代人。宋高宗赵构绍兴15年(1145)与洪迈同登进士,比杨万里、张孝祥早9年。终生未做过大官,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年轻时曾在善化县(今湖南长沙县)任过知县。因荒年抵制知府酷捐杂税,被贬到醴陵县任县丞。大约中年以后才迁升为石首县(今湖北石首县)知县,从此再未有迁升,直至去世。他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正视现实,不畏强权,所任之处,皆有利民政绩。不苟合上级,终生不得志。  相似文献   

12.
胡釴,字鼎臣,号静庵,原籍甘肃漳县,其始祖胡钧时,迁至秦安。是清代誉满关陇的诗人。他的生卒年,现有两处记载佐证:一是他的同年挚友、陕西诗人杨鸾在胡釴殁后应其子请求所撰的《胡静庵墓志铭》(李植斋《关中两朝文钞》卷二十)云:胡釴生于康熙48年9月8日,卒于乾隆36年5月28日(1709—1771),殁时年62岁;另一是乾隆54年,即将离任的秦安知县董秉纯为胡代诗集所写的序(《静庵诗钞》卷首,光绪  相似文献   

13.
黄仲则是乾隆诗坛一位声名籍籍的人物。他一生落拓,才高不遇,但不依门派,不傍前人,卓然自成一家。他以自己的清才秀笔,直抒胸臆,吟唱自己的悲愤,歌哭自身的不幸,发出对时代的“不平之鸣”。黄仲则生当“盛世”而吟唱悲歌,自谓写诗“好作幽苦语”,被后世论者称作“为封建末世鸣奏哀曲的卓特歌手”。  相似文献   

14.
赖骏楠 《学术月刊》2020,(10):100-115
清代四川南部县的契税治理,长期表现为知县一面受理混有匿税指控的民事案件,一面于其中稽查匿税这一司法形态。契税盈余是维持清代四川州县政府运行的核心收入之一。受困于有限的行政资源,南部知县选择以受理契税诉讼这一被动方式来实现契税治理。为通过个案实现广泛威慑,知县在发现当事人匿税或有匿税嫌疑时,会借助对清律"典卖田宅律"的极端化解释,对当事人处以没收涉案产业的惩罚。司法治理,也导致难以全面查知民间匿税行为、司法个案中稽查能力不足、司法公正性受税收考量之动摇等弊端。清末川督赵尔巽通过契税国有化和设立经征局等措施,实现了全部契税收入上解省府的目的,但未从根本上改变南部县契税的司法治理格局。赵尔巽改革还带来了知县与经征委员间权限划分和协调、知县稽查匿税动力减弱等新问题。从州县档案出发,观察清代契税治理的实践,有助于学界更深刻地认识契税在清代财政和国家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滕隆不折腰     
《徽州社会科学》2006,(9):37-37
休宁五城人黄何,宋乾道间进士,先后在泰州、衢州、大冶、处州、岳州为主簿、教官、知州等官,都有惠政于民,以廉白称。史书说他“饭不能半岁,所居不备堂庭”,在任上生活十分俭朴,由于不能迎合和满足“当路者”的种种要求,不善于拿公家利益去逢迎上司而被冷遇“奉祠而归”。黄何为官想的是利民,对百姓之事则能慷慨出手,他曾捐资筑青陂浇灌千亩农田,让百姓得到实惠。他平时待人和蔼,而一遇事关义理的原则问题他就一点不肯苟且。  相似文献   

16.
海瑞十分重視財政經济工作。他說:“(县)今萃有百責,大抵刑教十之一,理財十之九”(《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2頁。以下引文,凡仅注明頁数者,均见此书)。又說:“以獄訟文移催征为末,以教民桑耕轉移风俗为首”(第247頁)。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封建官僚中,能够这样重視財政經济工作是少见的。的确,在他多年的淳安知县、兴国知县和应天巡撫等任內,于財政經济工作方面,有不少兴利除弊的业績,給当时老百姓带来許多好处。海瑞如此重視財政經济工作,当然有他的經济思想作为指导。本文拟就这一方面加以探討。  相似文献   

17.
袁飞 《兰州学刊》2008,(4):145-147
雍正朝王士俊在河南的开垦由于其显著的成效而备受雍正赞赏,甚至把他作为当时朝廷的一个榜样让全国的官员效法。然而,乾隆即位后,王士俊在河南的开垦却首先受到参劾,说他在河南任上虚报捏报开垦的数字。文章根据各种文献就王士俊向朝廷所上的报垦成绩进行梳理,以期说明开垦报垦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8.
姚鼐(一七三一——一八一五)字姬传,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进士,以庶吉士散馆,任礼部主事,迁刑部郎中,四库馆开,任纂修官。书未告成,以病先归。归后历主安徽敬敷、南京钟山、扬州梅花诸书院,凡四十年,启迪后进,孜孜不倦。嘉庆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魏源,1844年考取进士时,年已五十,后数年间任江苏兴化知县、高邮知州。他在为政期间,致力于盐政、漕务、河运的改革,兴修水利,取得了显著的治绩。然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乃是体现其“变革”思想及以“富国强兵”为主旨的大量著述。其中,他自称为“创榛辟莽,前驱先路”的《海国图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新安多佳山,而齐云岩与黄山为最”(明《齐云山志》),“黄大而怪,白横而庄;黄敛而奥,白敞而灵,各擅其胜”(清魏源语)。乾隆帝喜游江南,览齐云秀色后,御题“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有人说乾隆是未到黄山,否则他就不会认为齐云山是“江南第一名山”了。我们当然不能说这个推论没有道理,但也难免有主观臆断之嫌,所谓“第一”是看从哪些方面来认定,比如道教文化、摩崖石刻碑记、齐云山特有地貌与物产等,无疑是黄山所不具备的。以乾隆一生好吟诗题词的习性,他即使游了黄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