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自进化论观点统治人们的大脑以来,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及其机制日益成为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对象,而它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却逐渐被移到了人们的理论兴趣之外。其实,自然界的真实进程乃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而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进化过程。因此,为了全面理解自然界的发展,我们就不能仅仅限于对自然界进化机制的研究,而且必须同时研究它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此外,人类实践活动所造成的自然界的“人为退化”,正日益严重地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知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人类的知识在其总的进化趋势中,还存在着局部的退化,这也是事实。以往的认识论只注意了对知识进化的研究和阐述,却忽略了对知识退化的探讨和解释。本文拟就知识的退化现象,做一初步的探讨以期弥补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3.
论死与不朽     
龚群  完颜华 《江汉论坛》2006,(10):48-51
自远古以来,灵魂不朽就是人们对生命不朽的一种基本看法。然而,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灵魂观念则愈来愈淡薄,而世俗生活中的不朽观则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们看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观从来就是中国传统思想中超越死亡的基本不朽观,这一“三不朽”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延续了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宗教哲学>等著作为马克思提供了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视野与方法,或者说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首要关注的是哲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但他同样重视人类进化的物质条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他肯定物质因素有助于决定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 自近代人文主义思潮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其影响至今,人类理性在扬弃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理想与思想信念的过程中,以科学实证和逻辑分析的方法为人类的社会生活秩序和价值目标注入了新鲜而丰富的时代养料,从而在提高人们征服外在自然界的能力与方式诸方面显示出无比的威力.然而,随着人类宇宙观的道德或宗教意义在现代社会的衰落,世界本身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日益丧失了自明的性质,各种人生观以及关于生活意义的诠释也都相继出现了危机.于是,关于什么是生活意义的精神困惑,也就在人们对待世界的神秘和可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理论归根到底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它通过对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发展形式和社会发展阶段等问题的说明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社会是处在经常发展中的活的机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就是说,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二大后的几年,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义的认识愈来愈深化,实际工作亦有进步.“不过,就全国来看,至今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从思想理论方面看,对于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人类社会及人类个体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仍缺乏足够认识.人们在淡到精神文明时,往往忽视  相似文献   

8.
今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实践观,应不应该将实事求是思想原则与实践观念作一比较,这看起来似乎节外生枝,实际上却涉及到每一个人如何立身行事,牵涉到每个国家如何求得全面的发展,很值得人们认真的研究。一、实事求是与社会实践近20年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固然有赖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的及时开展,但根本上却得益于实事求是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片面强调实践的能动一面,无视或者忽视实践的被动一面,尤其是颠倒实事求是与社会实践之…  相似文献   

9.
从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看波普的“世界3”田薇从本体论角度来说,意识活动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从认识论角度来说,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物质世界进化出了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这是客观存在对于主观意识的根...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社会就一直处于复杂的变迁之中,变迁的类型和速度依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征。在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生活的变迁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不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的突变就更是引人注目。这里根据两个山区后进民族发展商品经济引起社会生活变迁的实例,来讨论云南亚热带山区民族的跳跃式发展及其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延续了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宗教哲学>等著作为马克思提供了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视野与方法,或者说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首要关注的是哲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但他同样重视人类进化的物质条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他肯定物质因素有助于决定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学问,它以人们的以社会为对象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认识手法、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揭示人类社会自己认识自己的特殊道路。 社会认识论作为人类社会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本质上是一门反思的科学。黑格尔曾经说过:“反思以思想和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认识是主体以思想、观念方式接近和掌握客体的自觉活动。认识论的研究以认识着对象的认识、或思考着客体的  相似文献   

13.
权力与秩序作为人类存在的奥秘之一,一直困扰着勤于思索的人们。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一、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权利?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权力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问题的关键是,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权利才能维持社会的整合?从而把人类社会推  相似文献   

14.
一、实践提出的问题政治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不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产物,也不是仅凭革命导师的几句名言推论出来的结果。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多次看到过这种现象。直到现在,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中,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仍然存在。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忽视政治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整个人类来说,无疑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但就个体而言,却既存在着进化,也存在着退化。以往的认识论研究只注意了对主体认识能力进化过程及其机制的考察,却忽略了对个体主体认识能力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的探究和阐释。本文拟就个体主体认识能力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做一初步探讨,以期弥补以往认识论研究的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16.
黄力之 《中国社会科学》2012,(4):23-45,205,206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种种复杂现象,丹尼尔·贝尔以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为研究出发点,指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与社会断裂的矛盾是由于结构性和机制性两个原因,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然而,贝尔试图在否定的意义上超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文化问题的深度揭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从未忽视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论关注,并鲜明地提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问题的解决思路。同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性质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危机的出路的相关探索,对贝尔思想的超越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推进同样值得重视。因此,认真清理、研究包括贝尔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学术成果,科学认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问题,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考察社会的重要视角阎孟伟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①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的物质性和客观性。它的理论意义在于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科学化奠定了哲学基础,使自维柯以来建立社会科学的梦想成为现实。它的实践意义在...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族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是客观世界关系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民族的全部客观过程,并伴随着民族的发展进步而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愈加色彩纷呈,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民族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民族关系的客观性质.人们在认识民族及民族关系过程中,形成了观念形态的民族关系,即民族关系定义,它与客观存在的民族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为:客观存在的民族关系作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民族定义形成的客观基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