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无双妙笔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形象,在众多的反面人物形象中,吴敬梓"尤嫉名士"。其时轻薄无行的假名士遍地横行,真名士却如凤毛麟角,几不可寻。究其因,首先是统治阶级以程朱理学和八股科举制度互为表里地钳制士人的思想,造成士人思想愚昧,同时极大地缩小了士人的生存空间。真名士也仅能独善其身而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去挽救颓败的世风。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到清代以后,已完全腐朽。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来华新教传教士以《万国公报》为主要阵地,围绕考试内容、文体、目的、后果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批判的官辞激烈程度、系统性、深刻性超过了当时中国开明士大夫;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推行西方文化教育及其新式学校教育制度。但是,西教士很少有人明确提出废除八股文及其整个科举制度,在这点上,则只能由中国开明官员和思想家提出并完成。当科举制度废除后,西教士既非常赞成,又批评新学堂与科举制度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3.
年青时读《儒林外史》 ,其嘲笑、讽剌士林之种种丑态 ,自然使人联想到科举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 ;再读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 ,更对历史上以“八股”文开科举士的科举制度 ,摇首否定。虽然对“状元”一词 ,由于其意义延伸得以广泛应用 ,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者的代名词 ,还有好感。但对历史上开科举士的状元公们 ,则多认为是五谷不分、手无搏鸡之力的书呆子 ;对科举制度也认为是封建社会桎梏知识分子的枷锁 ,很难肯定。读了《中国状元大典》(毛佩琦教授主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深受启发 ,思想豁然开朗 ,原来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与科举文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随唐设立科举制度以后,开科举士一直成为历代选拔人才以及士人进身的主要途径。历代与科举有关的典籍文献汗牛充栋,不可以数计,在中华典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由国家组织编集的荟萃中华文化典籍的《四库全书》对之必然有所反映,从《四库全书》如何对待科举文献,也可见官方权威的治学态度和学术标准,对于进一步研究科举制度,进一步研究《四库全书》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一生都在致力于国民教育,为培养既能精通洋务又能恪守古训,既知"新"也知"本"的"中体西用"式人才而努力。他一方面积极倡导变革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大力倡导尊经。张之洞试图通过废除科举制度来对传统社会体制进行自我调节,不可能在根本上突破传统的藩篱,这是张之洞本人的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孔乙己》,用字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的反映了孔乙己这个人物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作者通过塑造孔乙己这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这类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同时也看到封建科举制度涨害该书人的无情和残酷。因此,《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作为一篇小说,作者首先用叙述的方法交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活动的环境,随即又用肖像描写刻划了孔乙己的外貌,以及孔乙己在平常日子里的一些典型言行。这样,一个在特定环…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这本书描写的生活面十分广泛,几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触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其中关于科举考试的描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许多篇章实际写的是作者自已大半辈子的辛酸经历,书中许多人物身上都有作者的影子,掺合着几多血泪,呕心沥血,精心结撰而成。所提出的既是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大都是作者感慨最深,反复考虑的问题。这部分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是异军崛起,独标一帜,空谷足音,后启来者,尤其在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第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么集中地以科举制度为题材,深刻地多方面地揭露科举制度的黑暗内幕,《聊斋志异》是第一部,而且可以说是世罕其匹的一部杰作。科举制度起于隋唐,本是为了用以取代  相似文献   

8.
《选》学从隋唐开始就成为显学,纵观《选》学史,大致经历了隋唐的兴盛、宋元的衰退、明评点的繁荣和清代的全面复兴。考察其兴衰,发现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沿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其杰出的讽刺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形象.同时,在"科举功名"的边缘,又塑造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由此展示了清代科举制度下,那些无缘跻身功名富贵的清代女性真实而普通的生活,揭示了科举功名对她们所同样具有的伤害与影响.这些女性形象的出现,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有了很大的开拓与发展,并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这部书,早就有人认为其思想价值主要在于讽刺儒林热衷功名富贵,反对科举制度。当年胡适也把反对科举,视为“全书的主旨”。①这种看法对吗?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 一 不错,鲁迅也说过,《儒林外史》的“机锋所向,尤在士林”。②但是鲁迅首先强调的,是作者“秉持公心,指擿时弊”。③《儒林外交》以儒林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科举问题为主要题材内容,并不等于它的“主旨”就只是反对科举制度。《儒林外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揭示了科举制度本身的荒谬至极,更重要的是以此引导人们认识造成这个弊病的那个腐朽黑暗的历史时代。如果只限于“反科举制度”,而看不到“更重要”的一点,就很难算得上真正懂得了它的“伟大”。鲁迅说过:“《儒林外史》作者  相似文献   

11.
<正> 自从科举制度确立起来的千余年时间里,和科举制度关系至为密切的文人,大约可以说无过于蒲松龄了。他几乎终生在科举应试的泥潭中挣扎,而且在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写作生涯中屡屡以之为题材。蒲松龄生在山东淄川蒲家庄的一个世代耕读之家。祖上虽没有出过高官显宦,可终究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到得蒲松龄一代,其家虽已很消乏,但琅琅书声并未绝响。其父蒲槃虽因家计艰难,加以二十几岁尚未能掇一芹,于是弃儒经商。不过待到家境亨泰以后,便又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选编<明文海>,旨在展示明代文化,表明其审美趣味和贯彻其诗学思想.文学创作必须具备真性情,表现作者的真面目,此为黄宗羲认识八股文之总纲领.他用旧形式贯注新内容,在"序"类选文中选录了大量与科举制度、应试士人以及八股文有关的文章.他创新总集的编纂体例,在选文中特设了"时文"这一类目,让八股文进入断代文学总集之中.他较多地选录与明代散文总体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文章,同时也不排斥那些风格独特较为拗口的作品.对于肯定和否定科举制与八股文的文章,<明文海>均予以选录.  相似文献   

13.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读书人猎取功名的唯一手段,八股文禁锢着读书人的思想.<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本性善良、豪侠仗义之人.他虽然二十多年科场不利,但仍然将举业作为他人生唯一的目标.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王衍军  李平 《齐鲁学刊》2012,(5):116-120
清初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基本因袭明制,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清初在教育和科举制度上又有许多改革和创新。中央官学方面,鼓励纳资入国子监,招收例贡、例监等各类监生;地方教育方面,清代书院、社学官学化程度很高,私塾教育成为科举应试的预备性教育。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完全为科举服务,不论官学、私学,均以科举为核心,成为科举的附庸。《醒世姻缘传》所记载的文化史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十七世纪中叶(即清初)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可以发现,科举是其中历史最久、变化最小却又影响最大的一项.自隋朝科举建制至今,它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这一制度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它具有"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精神.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发展至今,虽存在不少问题,但应试制度在社会选才手段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镜花缘》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李汝珍丰赡的才学和对社会现实的讽谕,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科举观.李汝珍通过德才兼备的文士唐敖、多九公等被黜落的遭遇,说明封建社会后期作为国家抡才大典的科举制度已不能起到甄拔人才的作用,批判了科场腐败和时文八股之弊.然而,作者并没有因科举的种种积弊以及自身对科举之路的摒弃而全盘否定科举制度,而是表达了对考官清廉、分科选才、妇女应试等理想科举的期待和构想.对于一位生活在清代科举社会的知识分子来说,李汝珍“不屑章句贴括之学”而成就名山事业的文化追求是可钦可敬的,他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科举所作的认识和反思,也是客观公允、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东亚科举考试文化圈的一员,模仿唐朝制度的日本科举考试经历了古代的贡举制、江户后期的"学问吟味"与明治初期的"进士及第之法"提案三个阶段.但是,受到政治体制与历史条件的制约,日本的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的功能.贵族色彩浓厚、注重汉文"素读"的日本科举制度只是游离在政治体制的边缘地带,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反对科举制度 ,是《聊斋志异》“孤愤”的重要表现。科学八股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统治工具 ,屈杀真才 ,禁锢思想 ,又是制造凶恶虎狼 (贪酷官员 )的一个重要途径。作者以科场屡被黜落的强烈体验反戈一击 ,切中要害 ,是中国近代新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读书人猎取功名的唯一手段,八股文禁锢着读书人的思想。《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本性善良、豪侠仗义之人。他虽然二十多年科场不利,但仍然将举业作为他人生唯一的目标。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的废止已有一百零几年,中国人从激情的批判开始走向理性的判断。历史上存在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对其功过得失,人们的评价由片面逐渐转为公允,为科举平反的呼声也日趋强烈。当普通民众对渐行渐远的科举制日益生疏时,学界对科举的研究却从冷寂走向热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