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世界幸存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中,当代中国古村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历史文化价值高,享有“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等美誉。然而,中国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选择和确认一批具有代表价值的古村落,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形式予以及时抢救和重点保护,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本文全面论述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构想,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确认条件、保护内容、原则、方式、措施及开发方向等作了具体的分析,对古村落文化与景观的有效保护,必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山村在村庄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浪费、新建筑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管理与现实脱节等问题,所以,应该通过尊重村民传统习俗和文化、保护与控制传统格局和适度旅游利用等措施与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镇化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发挥着重要影响。市场主导型和社区为主与居民自由经营这两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不同类别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有效选择。基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以福建省2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以例,选择不同类别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并结合其发展面临的窘境,探讨了实现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即通过政策扶持、社区增权、环境保育、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协调及产业链的完善等措施实现福建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正确选择和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了苏南古镇形成及演变的经过与特点,分析了苏南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和要求,将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框架中,提出了苏南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模式,即旅游先导、核心保护、产业升级、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6.
以广东省9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核密度、最邻近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集中分布于珠三角与粤东,珠三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呈点状集聚性出现,数量占总数53.85%,粤东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主要分布在潮汕地区,粤北和粤西分布较为分散。最邻近指数R为1.059 4,显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状态为均匀型。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异特征和文化特色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自然地理因素特别是地形地貌是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基石”,对其文化特色(如聚落形成原因、居民习俗等)也具有一定影响;人文社会因素(包括GDP水平、交通通达性等)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发展的驱动因素。有别于我国西南、西北等地,广东省经济发展对于名镇名村发展具有反哺和促进作用,这与其形成发展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百村千幢"工程目的是保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守住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精、气、神",因此需要用好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牌子;需要充实"活态徽州文化内涵"里子;需要守住"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底子,使之成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一个福祉工程,无憾工程。  相似文献   

8.
鼓藏节是苗族独具代表性的节日,具有其独特的仪式与文化价值。现在世界上只有极少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鼓藏节的传统。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本文以高排村的鼓藏节为研究对象,对其起源、仪式过程和它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希望能对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长坪子村作为政府开发的一个生态移民点,将世居高山的彝族集中迁入坝区,客观上加速了彝族的文化变迁.面对这些变迁,移民们表现出积极应对,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消极应对、等待观望两种态度.积极应对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上,人们主动学习新的耕作技术和栽种方式,如加强土地的田间管理,定期施肥、除草、除虫等,学会了栽种地膜玉米,使玉米产量大大提高.同时,移民对待市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部分人认为移民比不移民好,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再次移民到与市场联系更好的地区.消极应对主要表现在对现状的不适应,集中表现在对由于生产方式变迁引起的消费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变迁不适应,也有一些村民表示,愿意重新回到原居地,回归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中.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已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保护西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该地区经济,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2 0世纪 70年代末 ,北京魏公村形成了新疆街 /新疆村 ,它有空间的历史基础。元朝将都城由前朝京西南莲花池水系向北高粱河水系的转移 ,使燕京西郊的畏兀人聚落置于大都城郊 ,并形成元廷畏兀儿仕宦家族陵园。明朝都城的南移又使之位于郊外 ,至清代萧落。其居民或伊斯兰化或融入当地人群。但这一地名得以延续 ,成为其后辈遗产记忆和意义调动的符号资源。历史学应关注主体对意义感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北京魏公村史顾(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魏公村形成了新疆街/新疆村,它有空间的历史基础。元朝将都城由前朝京西南莲花池水系向北高粱河水系的转移,使燕京西郊的畏兀人聚落置于大都城郊,并形成元廷畏兀儿仕宦家族陵园。明朝都城的南移又使之位于郊外,至清代萧落。其居民或伊斯兰化或融入当地人群。但这一地名得以延续,成为其后辈遗产记忆和意义调动的符号资源。历史学应关注主体对意义感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肇庆蕉园古村落的古树及其生态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树名木保护角度报道了肇庆蕉园古村落的古树种类及其生态景观特色;探讨了古树保护与生态景观资源的协调关系;针对景观资源的现状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生态与野生动物保护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京的生态城市建设离不开城市林业工作 ,城市野生动物保护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城市化发展给城市野生动物带来了新的变化 ,绿色奥运、环境保护、城市居民生活要求搞好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建设。北京城市的绿化、河湖治理有了“绿和美”的效果 ,具备了野生动物栖息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城市野生动物保护和建设能达到“活”的目的。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可采用招引、释放等办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北京及周边地区生态屏障工程内外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及周边地区生态屏障工程成为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共同青睐的投资领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两种资本的竞争与合作在所难免,如何使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在生态建设中有效合作、有序竞争,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有赖于政策的引导和融资制度安排。本文在对两种资本的投资背景及融合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内外资本在生态屏障项目上进行制度安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西双版纳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历史、现状、问题的一项总体性研究 ,重在事实之描述而非作者之评论。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概况 ,总结了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的变迁。二、政府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 )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 (二 )地方环保机构的设置 (三 )地方的有关环保立法与执法 (四 )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主要工作 (五 )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直接影响。三、居民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 )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二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 )居民经济状况与生态环境保护 (四 )生存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四、结语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科学评价和分析民族地区环保绩效,是衡量和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保建设的关键手段和有效途径。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环境综合发展、三废减量排放、自然灾害防治、农村建设投入4个方面构建我国民族地区环保绩效改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内蒙古、广西、海南等9个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与2006年相比,2009年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有较大改善,综合水平显著提高;新疆、青海、甘肃3个地区环保绩效主要受制于三废减量排放指数;评价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治指数均低于全国水平;贵州的环保绩效改善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来自农村建设投入指数。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生产模式,科学用能;认真落实民族地区相关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继续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发展壮大环境非政府组织,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甘宁边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十分的优越,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因战争和大规模的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也注意到了边区生态日益恶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此边区政府相应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系统的调查了边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加强边区的水利建设、森林保护和林业的发展,使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治理环境污染走"就污染治污染"的道路,不是污染防治不彻底,就是产生新的污染或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只有扎扎实实地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及方法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