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生产力思想。邓小平在新时期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思想 ,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 ,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的生产力标准 ,同时又纠正了毛泽东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的失误。邓小平正是在对毛泽东生产力思想的扬弃中 ,实现了当代中国生产力思想的飞跃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僧祐在南北朝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立足于其弘法护教的宗教实践,是对南北朝佛教生存、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回应。僧祐的佛性观维护和巩固了佛教信仰对象的神圣性,强调了佛与众生之间的联系;其心行并重、以制心为始的律学思想已经具有了融通大小乘律学思想的萌芽;而其天竺地理中心观和夷比夏优文化观则是其弘法护教实践的反映。僧祐的佛学思想既是南北朝三教之争的缩影,也从侧面反映出魏晋以来佛教主流思潮由般若性空之学到涅槃佛性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清末在中国佛学思想发展史上,是占了很高的地位的。中国佛学思想,最盛的是隋唐时期,把佛学发展到最高峰的是清末时期,如杨文会的《遗著》实集念佛万灵一派之大成,谭嗣同的《仁学》实集性灵不死一派之大成,章太炎的《五无论》等实是众生无生一派的顶点。中国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约可分为侧重政治方面和侧重学术方面两大类,清代与古代不同,凡是以学术为中心的大思想家,尽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学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具有融合中印佛教心性思想的特征,它突出发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智慧解脱思想,相对于印度佛教而言,具有关注现实人生、现实人心、现实之用的特征.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体现在修行观上、心性本体论和境界论上,具有将心性和谐推展到现实人生,将内在精神和谐与应对世间智慧相结合的特征.研究中国佛学心性和谐思想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辅教居士袁了凡,早年被相士算定,坚信进退有命,遂悠悠放任。后受高僧云谷法会示导教化而猛省,依教力行,广积阴德,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亲证命自我立、福自己求、造物主并不能独擅其权之真理。嗣后,著书立论,现身说法,勉励世人立定志向,奋发向上,修身进德,造福人群,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扬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写作时期、《莱茵报》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期这三个阶段中深入认识到 :哲学在现实生活的批判和能动的实践中日益意识到自身固有的实践性 ;哲学已扬弃为不再是与现实对立的形而上学。这种哲学的扬弃是实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惟一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一般把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福建朱子学派称为闽学。朱熹之后,它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宗思想,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近代又传入西方,成为世界性的学说。学者们颇为忽视的问题是:当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思想超出福建范围具有全国以至世界意义后,它的故乡福建还有否闽学?如果有,朱熹之后的闽学是怎样发展的?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旨在起例,以引起学者们对闽学的注意。一、闽学是宋元明清时代闽中之理学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到宋代依然得到较大发展。佛教的发展一方面说明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妥协,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佛学理论思辩性强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它的佛性论方面。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尽管也和宋代其他士人一样,对佛教展开了批判,但由于他认识到了佛学心性思想的可取之处,在批佛的过程中,灵活地采取了明排佛学、暗窃佛学的方式,对佛教的佛性论进行了吸收改造,从而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心性思想。朱熹的心性思想使儒家心性论达到了完备的程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宣传家,他在早期的战斗业绩,如政治上高举“反满”大旗,积极投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活动,并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针锋相对的思想斗争。在斗争中立场坚定,毫不畏缩和妥协;为革命被囚于西狱,流亡至日本,置生死于度外,不为艰难困苦所吓倒。在思想上高举无神论大旗,利用中国古  相似文献   

10.
许颖 《中州学刊》2007,1(5):139-141
平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是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嬗变的一个契入点,康有为、章太炎和太虚大师是三位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佛学或者说佛教的平等观在他们的理论构建和社会实践当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三位代表人物平等思想的剖析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西学的一些政治观念与理想在精神领域的传播与发展,需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基石才有可能,而佛学正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充当了这一角色。二是佛学本身蕴涵着可供挖掘的丰富的思想资源,能够纠传统文化之偏,并适应时代的需要,尤其是其平等思想,即使在全球化的当代背景之下,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素质教育决不是割断历史的素质教育,而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与继承。特别是素质教育在教法上,更有继承性。方法在一定目的指导下就是手段和工具。一些传统教学法在素质教育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同样显示其风采。一、对传统教学法要注意“源原之辨”,创造具有时代特色、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新教学法 要适应这种素质教育的新形式,就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法是从传统的教学法中发展而来的。它虽然经历了多次的筛选和改进,但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来说,还是存在很多…  相似文献   

12.
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马克思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理解马克思哲学需从其对启蒙传统的批判继承角度出发。马克思对启蒙的扬弃立足于三个层面:以全面整体性地超越"当代现实"扬弃了启蒙哲学对现代世界的论证;以实践活动或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扬弃了启蒙的理性自由原则;以人的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统一的历史科学扬弃了启蒙唯一信赖的自然科学方法。这一区分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及其思想史意义,进而敞开其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对话,使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佛学思想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佛学,于梁启超之前,已经蔚成时代风尚。或基于宗教的信仰,或出于经世的动机,或为学者的理性思考,或做哲人的哲学研究,用梁启超的话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至于梁启超本人,更是推波助澜,使思想界这股伏流,奔涌而起,成为整个时代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沿着魏源所开创的,以经世为用、治世为本的佛学道路,在谭嗣同经  相似文献   

14.
李小艳 《船山学刊》2012,(2):135-139
在近代佛学复兴的背景下,梁启超潜心佛学研究,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梁启超的佛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以致用为目的,以己意进退佛说,对佛教教义进行改造和利用,形成了经世佛学思想;后期则是以学问为目的,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佛教历史、佛教经典和佛教哲学等进行学术研究,结出了佛教文化研究的硕果。最后,研究梁启超的佛学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思想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存在着主体,l生思想的萌芽.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经历了由笛卡尔的自我意识论到康德的先验意识论、再到黑格尔的实体主体论的历史演变过程.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史上关于主体性思想的合理因素,特别是对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的扬弃.解决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的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分裂的难题,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实践性主体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史革新 《河北学刊》2004,24(5):146-154
作为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不仅积极赞助民族民主革命 ,提倡国学 ,而且还有不凡的习佛经历。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内容丰富 ,影响广泛。他不仅把佛学思想作为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为“作民声”而“作佛声” ,而且还从学理上阐发佛教哲学的基本观点 ,评判中国佛教流派 ,考辨佛教历史 ,呼吁佛教改革 ,为佛教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而奔走呼号。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始终与他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交织在一起 ,是近代中国宗教思想与社会思想互动离合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说的建本,指的是以建阳刻印的图书为主要代表的包括闽北各府县刻印出版的古籍刻本。历史上,建本又有“麻沙本”、“闽本”之称。对麻沙本,历来评价颇低。在某些场合,“建本”、“麻抄本”甚至成了恶劣版本的代名词,到了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对建本更是大加挞伐。他们认为麻沙刊本,“大抵出自乡塾陋儒,剿袭陈因,多无足取”①。毫无疑问,这种一概否定的态度是不足取的。实际上,在促进闽北乃至全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上,建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由于图书自身的传播力量,而走向全…  相似文献   

18.
从学术际遇、佛学思想、诗文等方面可以看出周敦颐不但具有丰富的佛学思想,而且奠定了理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佛教的传播深刻影响了魏晋社会的思想文化进程,使声律问题从翻译语境中整体移入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结合本属于音乐艺术的"五音"以及文学语言的被发现,最终形成了适用于文学艺术的声律论.  相似文献   

20.
汪涛 《船山学刊》2004,(4):107-110
本文试图较为深刻地分析佛学对儒学的抽象思维方式的提升:儒学在与佛学的交流中走向对自身体系的自觉反省,并建立起儒学本体论,到近代援佛入儒从而产生现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