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目前,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对控制人口增长的认识不断提高,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把抓计划生育工作列入了重要日程。为使我国到本世纪末把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如何运用统计手段指导工作,给领导当好参谋,是一个实际工作问题。下面就对人口出生指标如何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些不成熟的见解,供探讨。一、对现行人口出生统计指标的看法1.人口出生数(率)是国家人口统计的一项重要指标。人口出生数(率)是反映生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就全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人口总量的变化受人口的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的影响,即受出生、死亡和迁出、迁入的影响。目前,我国人口的国际间迁移变动极其微小,人口自然变动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构成人口自然变动的出生和死亡这两个因素中,人口出生是主要因素。解放以来,由于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人口死亡率大  相似文献   

2.
人口增长的四种因素——死亡、生育、迁入、迁出的变动都受政府的法令和立法的影响。影响人口规模的立法,有些是有意制定以施加影响的。然而,也有许多则以其它的目标为其主旨。因此,只有前者才能称为人口政策;但是也不能忽略后者,因为它们对人口规模的总的效果比之有意制定的立法可能更大。公平地说,苏维埃政权早年的人口政策不受特别重视。另一方面,旨在达到其它目标的很多法令却对人口增长有较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我国城镇迁入与迁出人口在迁移时的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考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异同及其原因,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和某些反常现象,希望能为制定有关的城乡社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材料。一、迁入迁出人口数量的年际变化比较根据抽样调查数据,1949到1986年城镇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分别相当于样本总人口数的38%和6.16%。由于调查设计的缘故,迁出人口有一部分不能进入样本,数字看上去小了一点,但仍不失为全国宏观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建国50年,济南市人口突破550万。50年来济南市经济建设有了巨大发展,人口控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面总结50年经济建设成就与经验的同时,对人口发展与控制进行回顾和分析,对搞好今后的经济建设和人口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发展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人口发展变化受三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行政区划的变动(划入和划出);二是人口迁移变动(迁入和迁出);三是人口自然变动(出生和死亡)。济南市人口由1949年年初的46.9万发展到1998年底的553.5万,50年增加506.6万,增长10.8倍,上述…  相似文献   

5.
东北三省人口负增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人口外流被认为是东北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因素,但现有研究对东北人口跨省迁移规模的估计方法相对有限,关于迁移流动对东北人口规模和结构影响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使用1953年以来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普查存活比法系统测算1953-2020年东北三省净迁移人口规模、性别年龄结构的特征和变迁,评估人口迁移对东北三省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北人口净迁移经历了人口大量净迁入、净迁入萎缩、人口波动净迁出、大量净迁出四个阶段。各阶段净迁移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可依次概括为:劳动年龄人口及随迁儿童大量净迁入、劳动年龄人口及儿童净迁出、老年人口净迁出和全年龄人口净迁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净迁入提高了东北人口增量和人口红利,1982年后人口迁移对东北人口存量削弱作用逐步增强并在2000年后成为东北人口变动的主导因素。劳动力外迁消减了东北人口红利,老年人口外迁降低了老龄化程度、延长了东北人口红利,但这两种作用已逐步消失。黑龙江人口变动受人口净迁移影响最大,吉林次之,辽宁最为有限。当前,东北三省均已进入以人口净迁出为主导的人口负增长阶段,应从振兴经济、改善民生、引导观念等多方面着...  相似文献   

6.
<正> 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的过程,不仅影响着城乡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两地人口的变动。就其对人口变动的影响而言,乡村——城镇人口迁移不仅直接影响到城乡两地的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空间的再分布过程,也影响着城乡人口年龄、性別等构成的变动。更为重要的是,迁移还直接影响迁移人口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到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化和总人口的变动。随着乡村——城镇人口迁移规模的扩大,它对人口变动的影响也日趋显著,本文仅就乡村城镇人口迁移影响妇女生育水平,进而影响总人口变动这一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口迁移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的迁出活动通常是指一个特定社区内的人口向该社区以外的变动过程。与人口迁入活动相对应,人口迁出活动是人口迁移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为研究北京地区迁出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探讨人口迁出的主客观原因,估测这种迁移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而探索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迁移规律,我们对北京1980年至1982年非农业常住人口的迁出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某一人口由于数量增长转变、年龄结构转变导致的学龄人口入学率和预期受教育年数提高,促进人力资源质量提高的机遇称之为"人口教育机会视窗"或"人口教育红利".研究表明,无论何种生育政策,在近一二十年内中国人口教育视窗都将开启.迁移将降低迁入省份预期受教育年数,提高迁出省份预期受教育年数,一段时间内有助于缩小省际教育差别.应针对不同类型省份人口教育视窗变动趋势、开启闭合的不同特征,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口教育视窗开启的机遇,促使人力资源质量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人口的省际迁移,是指青海人口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人口迁移,以改变迁移者常住户口所在地为标志,迁移对象是指全体人口,凡是在省与省之间定居性的人口迁移,以转移户口为界线,一律称为省际人口迁移。它意味着人口常住地在省与省之间地理空间上的变动。一、省际人口迁移的总量与阶段青海人口的省际迁移,历年的统计资料不完整。1954年到1979年的25年中,只有人口迁入与迁出总数,没有区分省际之间与省内地区之间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具体数字。1980年到1986年,省公安厅人口年报中,划分了省际人口迁移与省内人口迁移的具体界线,分别列出了具体数字,所以这七年的统计数字是比较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正> 人口、出生率是某地、某时期出生人口数与某地、某时期平均人口数的千分比。出生率的变动影响人口总量的变动,出生率的变动情况体现人口再生产的情况。因此,研究人口出生率的变动情况、分析其变动原因,对于了解人口再生产情况、评价计划生育工作及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都十分重要。人口出生率的变动,受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而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动,则受社会经济、人口政策、文化程度、行业、职业及年龄构成,身体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文化程度越高,妇女生育水平越低,出生人口越少,人口出生率越低,反之,经济越落后,文化程度越低,妇女生育水平就越高,出生的人口就越多,人口生出率当然也就越高。行业、职业不同,生育水平也不一样:脑力劳动者,生育水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2000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局部性变化。如人口迁出和迁入的分布都呈一定集中趋势,且迁入集中趋势尤为明显;人口迁出呈"多极化",迁入则更加集中化;一些重要的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迁出和迁入强度表现出强者恒强、强者更强的特征。人口迁入重心北移,长三角都市圈取代珠三角都市圈成为21世纪以来省际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主要是迁入地城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吸引作用明显增强所致,并与空间距离等恒定因素的影响相对弱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以宁波市为例,基于宁波市“六普”与“五普”数据,首先利用年龄别死亡率对同批次队列人口进行年龄移算,即人口留存分析,对比2010年的实际人口数和无迁移模式下的封闭人口数之差,进一步测算两次普查期间分性别、年龄别人口的净迁移量和净迁移率。然后,将迁移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整合,构建多要素随机人口预测模型,预测宁波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并评估迁移、死亡、出生三要素对人口变动的弹性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人口净迁入对宁波市人口总量变化影响最大,而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是未来50年加剧宁波市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未来50年内,劳动力人口净迁入对降低宁波市人口老年负担系数的作用有限。鼓励夫妇生育二孩,优化人才引进与落户机制,尽快建立起应对高龄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长期照护体系,应是宁波市人口政策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入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区化发展与均衡化变动,对上海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功能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都心部高密度人口仍按"摊大饼"方式外迁扩散、郊区有些区县因人口净迁出而形成一定相对"过疏化"趋势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微观单位,社会人口变化过程是每个家庭人口变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家庭角度看,影响生育过程不外是三个因素,即结婚年龄、生育间隔及生育子女个数。这三个因素对人口变化过程影响是否相同,差别有多大,哪个应是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很需要进行一些定量分析。 人口统计学中,某年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个数,一般用总和生育率(记为β)表示。平均生育子女个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两代人的替代水平。更确切些要用人口净再生产率(记为R),表示女婴与母亲两代人之间的替代水平。总和生育率与人口净再生产率有着线性关系,即:  相似文献   

15.
<正> 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人口再分布现象,除了那些纯属政治性、强制性的人口迁移外,人口迁移的主要考虑因素总是基本上出于经济原因。即使微观地探究个人的迁移动因,虽然各有不同,复杂多样,但归根到底,还是出于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愿望。宏观地考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可以说这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对迁出地区或迁入地区都发生种种影响,必须对出入地区,特别是迁入地区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了解因而发生的生态变化,按照生态规律办事,才能使迁移过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一、人口容量和人口分布的关系1.对人口容量的理解为了减轻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口压力,人们总是希望或企图人口由这些地区迁向人口疏稀地区。但是,人口迁移是否得以实现和巩固下来(亦即不发生返流现象),并从而推动迁出和迁入地区双方共同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决定于两地区之间人口密度上的差异,而主要决定于各地区人口容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状况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于弘文 《人口研究》2001,25(4):12-18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也是世纪之交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本文根据 31个省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 ,对我国 2 0年来人口变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纵观人口状况的这些变化特点 ,都与人口的迁移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低生育水平的逐渐稳定 ,低出生、低死亡和低自然增长的趋势已经形成 ,人口自然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省际之间、城乡之间人口的迁移流动日趋频繁 ,人口的机械变动对人口各种结构的影响将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人口的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和一般生育率,在妇女平均预期终身生育水平和生育间隔基本稳定或变动不大,即生育模式没有多大改变的条件下,根据受育龄妇女人数,尤其是受生育旺盛和较旺盛年龄段妇女年龄结构变动影响大小而产生不同幅度或方向的波动,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将归属非稳态人口的范畴中,这是做人口分析时,决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年底为计算时间口径的育龄妇女人数,生育旺盛期间各年龄段妇女数,随着时间变化,其变动如下所述。  相似文献   

18.
人口理论界有人认为:人口国际迁移对迁入国极有利,但对迁出国的损失可能大大超过其收益。其主要论据大致有两点:一、人才外流,带走财产,损失培养费;二、相对降低迁出国人口素质,妨碍迁出国的经济发展。我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1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农村未迁出朝鲜族育龄妇女、城市未迁出朝鲜族育龄妇女和迁出的朝鲜族育龄妇女三个人口群体在生育行为上的差异,考察人口迁移对朝鲜族妇女生育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几种类型的朝鲜族育龄妇女生育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流动迁移对朝鲜族育龄妇女是否选择生育的生育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对朝鲜族育龄妇女选择生育二胎的生育行为影响不完全显著。  相似文献   

20.
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与趋势包含了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的潜在信息,对其进行挖掘可以为人口数量与素质、城市化与劳动就业、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五普”、“六普”的人口普查数据,文章利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福建省的人口死亡率进行了校正;宏观角度对比分析了2000年-2010年福建省人口死亡水平与模式变化,微观多角度剖析了设区市之间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论为:一是福建省人口死亡率显著降低,人口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婴儿死亡漏报、错报问题明显减少;二是九个设区市之间的死亡模式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化水平、生育水平及社会卫生条件是差异产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但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公共医疗卫生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