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日僧空海曾随第17次遣唐使团留学长安,广泛涉猎密宗佛学、中国文学、文字学和书法等学科。回国后,他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即“东密”,历久昌盛不衰。空海长于草书,并为创造日本文字平假名作出过贡献。他还尊奉孔子“有教无类”学说,创办了日本首家公学。他所著《篆隶字书》,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汉字辞书。其诗论《文镜秘府论》,推动了日本汉诗的创作;诗词文赋集《遍照金刚性灵集》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氢”字不仅仅是对中国之“氨”的简化,它也包含着对中国之“气”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系列混乱现象的整理与超越意识。日本之“气”有“け(ke)”和“き(ki)”两种发音,代表了对中国之“气”理解与接受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け(ke)”表现的是古代日本人对中国之气的抽象性内涵的接受惶惑;“き(ki)”则将中国之“气”这→宇宙天地人生的本体概念,具象化为人生化、情绪化的具有描述与形容功能的词,并衍生出数量上远远超过汉语的“气”字词组。从语义的角度看,中国之“气”经历了四个发展演进的阶段:有形的云气之气(天气)→抽象的元气(宇宙本原之气)→人之气→文之气;日本之“气”则有“云气之气→可感知的神灵之气→人之气”三个阶段,它解构了中国之“气”的抽象化、本体论的性质,但未能实现从“天气”、“人气”向“文气”的延伸与转换。因而,与中国古典文论“以气论文”的“文气”论的深厚传统有所不同,“气”在日本文论中使用较少,且概念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3.
日本文化没有“固定的本质”,具有异种杂交的特质。古代日本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创造的日语汉字和假名文字,决定了其异种杂交的本质。明治以来对欧洲哲学思想词汇的翻译,实质上是对中国的汉字的重新组合。把日本语和日本文化还原为“一种本质”是不可能的。企图强调本国文化“本质”的“本质主义的”、“民族主义的”的美学理论和教育,都是注定失败的。  相似文献   

4.
柯平 《东岳论丛》2004,25(3):155-158
在台湾学术界有一种论调 ,认为日本割台是台湾“被 (中国 )遗弃的历史”。而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割台是蓄谋已久而且是分三步实现的 :第一步 ,利用甲午战争中国败绩之机非法“窃取”钓鱼岛 ;第二步 ,利用中日马关议和之机抢先攻占澎湖 ;第三步 ,通过《马关条约》“割台”条款完成了割台的三步曲。日本明治政府是发动侵略战争和割台的罪魁祸首 ,一些人别有用心地论证中国方面“遗弃”台湾 ,纯属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颠倒。  相似文献   

5.
所谓“和刻本”(Japanese E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s)即指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主要是江户时代(1603—1866)大批翻刻的中国汉文书籍而言,与日本所谓“汉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学泛指中国的儒学和经典,与由荷兰输入的“洋学”之称作“兰学”,日本的“国学”有别。江户时代,国学不如汉学普及,就出版而言,汉籍较日本国学之发行为多,很难鉴别版本之  相似文献   

6.
武汉大学刘赜教授新著《说文古音谱》,附有《重订汉语言文字音系略例》一文(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今年第1期)。文中提出以下各点:语言以声音表义,文字寓音义于形。音、义、文字三者不可分割。事物怎样,文字音义也怎样;“文字音义本缘诸实事以生者也”。文字后作,以代语言,“其文尽先民之心声,其声则史”。“昔尧遭洪水,尧字与所从之垚,并高土之名”;又“禾名曰私,厶产盖始于农艺”。自然先于人为,词汇随着事物的演变而损益。“兽角有两,……而二玉相合曰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一脉悠久的传统。如今的许多古镇大宅、古寺名刹依然可见“惜字炉”“圣迹亭”“敬字亭”之类昔日焚烧字纸的炉或亭,那一身身的斑驳映照着古人对文字的崇拜和敬惜。古人之惜字,固然寄寓着他们对文字的价值期许,在传统文化中文字承载着极大的价值和意义,孔夫子标举人生“三不朽”,“立言”为其一,所谓“立言”即立文字,曹丕更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但当时书写工具的制约、书写运动的艰难也要求古人们“惜字如金”。书写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文字的态度,进而书写工具的变迁勾勒出书写品格嬗变的…  相似文献   

8.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 ,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的美称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本文拟对《周易》蕴涵的民族审美心理作一初步探讨。一、阴阳之美“阴阳”观念产生较早 ,在西周铭文中就有“阴”与“阳”的文字 (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 1卷 ,第 74页 ) ,大概指的都是方位。《诗·大雅·公刘》有这样的诗句 :“既景乃冈 ,相其阴阳。”也是指方向。从这些文字记录可以看出古人最初关于“阴阳”的概念。此后 ,《国语》、《左传》、《老子》等文献中都多次出现“阴阳”概念。而老子提出的“万物负阴…  相似文献   

9.
周文王时期卜甲与商周文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字学者很早就注意到古代汉字的演变。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一书,在叙言里便讲了”五帝三王之世”文字“改易殊体”的现象。所谓“三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朝。  相似文献   

10.
1996年7月21日至24日,笔者应梅村坦教授之邀,参加日本阿尔泰学会第33届年会“野■湖库里路泰”。其年会与中国的学术研讨会有很大的不同,也与日本其他研究会有差别,别具一格,谨在此作一简要介绍。野■湖库里路泰日本阿尔泰学年会,日本学术界称之为“野■湖库里路泰”(野  相似文献   

11.
1943年2月,日本人渡道三男将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由郝杰、李言恭合编的《日本考》一书译成日文,题为《译注日本考》在日本国内出版发行。其书在指出当时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之不足的同时,呼吁日本政府及各界要“回思丰太閤往事之雄略”,加紧注意“防谍之问题”,公开为  相似文献   

12.
中日汉字文化的互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文化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共同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因而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中国是汉字文化圈的“直属圈”,日本是汉字文化圈的“自治圈”。在古代,源自中国的汉字广为影响日本,日本也逐步实现文字的“和风化”。近代日本在译介西洋语汇时,大量创制汉字词,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择取中国古典词翻译西洋术语;(二)利用汉语词素和汉语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以翻译为洋术语。这些日制新词在清末民初大量输往中国。故中日汉字文化呈现历时性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落头之谈》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则战争奇谈.作家运用中国志怪小说里面的情节元素与日本战记、游记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设置了“落头”、“神州日报”、“大龙灯”、“辫子”等诸多意象,目的是抨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大亚主义思想,揭露当时中、日国民悲惨的生存状态.该小说反映了芥川特有的历史观与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于茀 《北方论丛》2001,(5):46-48
郭店楚简1993年出土,经整理小组的勤奋工作于199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各篇文字大致可以通读,不过尚有别未释文字,其中《缁衣》第六章未释之“ ”字,经重新隶定和考证,应认定了“弁”字。  相似文献   

15.
从2010年6月第五届中国文学人类学年会的举办,尤其是2011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开题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开始走向从“破学科”的边缘批判走向创建新兴交叉学科理论模式的新阶段.其中,“表述问题”成为了反思以文字为中心之“文学”观的理论起点和回归人类多元表述,尤其是如何“表述中国”的新契机.对此,学者们纷纷从案例、学理和方法等层面展开对话.本文围绕表述问题进行,也是这些对话的呈现之一.  相似文献   

16.
揭示早期甲骨学方法论的渊源,是阐明中国近代学术史问题的一个关键。以“罗王之学”为代表的早期甲骨学研究,其考释文字、分类推求、综合研究之“二重证据法”,实源自宋代至乾嘉以来的金石文字之学。与此同时,罗、王又得西学东渐以及和海外学人频繁交流学术之助,故在开发新史料和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上,成为超绝前代的国学宗师  相似文献   

17.
在研习中国文化史的过程中,我对于与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向称“同种同文”,而实际历史发展轨迹却与中国大相径庭的日本怀有浓厚兴趣,尤其关注日本的“汉学”及“中国学”。1994年10月至11月,因参加在东京举行的“第三届东亚实学会议”,曾访问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大学,但由于活动性质所决定,未能就日本“中国学”作专门考察,深引为憾。1996年3月,应日本爱知大学邀请,与中国社科院王家福、张琢两教授一起访问该校,虽来去匆匆,却获得了关于日本中国学研究状况一个侧面的初步印象。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自古代以来便有…  相似文献   

18.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多变的,前后不一致的。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打着“中立”幌子,实行两面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美国为了维护它的利益而采取了两面政策:一方面不愿日本独占中国,希望中国拖住日本,借助中国的抗战削弱日本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又纵容日本侵略;企图借日本之手扑灭中国人民革命,并妄图把战火引向苏联。因此,中日战争初期,美国在“现购”“自运”法案下不断地把大量军需品供给日本。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一些学人转而“以日本为师”,东渡留学。近代日本政府面对蜂拥赴日的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借机培养“亲日”分子和“亲日”势力;另一方面在留日教育中实施“知识封闭”和“教学保密”,以免学有所成的留日学生成为其大陆政策的潜在威胁。中国留日学生饱受日本社会歧视和学业限制,切身感受日本社会的侵华氛围与行动,非但难以产生“日中亲善”之情,反而与日本政府冲突不断。近代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教育史证明,知识流动的逻辑远远弱于侵略战争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商玉版甲子表,前此四十余年出土于殷墟,为天津徐濠園所得。徐氏虽知古玉之有文字者不易得,然不知其为何物也。曾持赠精拓墨本,请我鉴定。辨其文字,乃“庚寅辛”三字。当告之曰,此为商代甲子表,极可宝贵之文物也。 按玉版上之“寅辛”二字完正,“庚”字上半残阙。用商代骨尺测之,“寅”字长一寸半弱,“辛”字长一寸强。如此大字,一方玉版必难容纳六十甲子之一百廿字;揆之以理,六十甲子当分别列于六版,每版二行,每行十字。此版“辛”字下缺“卯”字,“庚寅、辛卯”属第三版之第二行。以此残片度之,玉版原大约长二十六厘米上下、宽六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