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中心治理与现实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全新的理论,为公共事务提出了不同于官僚行政理论的治理逻辑。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现实中最大的应用价值是提出在政府的治道变革中,打破单中心的政府统治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多中心的行政体制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2006,(5)
本刊讯2006年7月1-2日,“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政府管理部门的官员代表、相关研究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农民工权益、劳动就业、社会管理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这是首次全国性较大规模的农民工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农民工问题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家将解决农民工问题列为现阶段重要任务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联合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为解决农民工问题给出建议。围绕着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五场…  相似文献   

3.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农民工权益保障状况有了好转,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们必须针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立法和执法、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和城乡和谐氛围的营造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产物。农民工权益能否得到维护与保障,这不仅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建成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民工合法权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和谐社会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找回政府:“后新公共管理”视阈下的区域治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林 《学术研究》2012,(5):64-69
珠三角区域虽然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区域政策最完备的区域之一,但是其"多中心、不均衡"的发展模式要求区域治理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后新公共管理"提出了"整体政府"和"网络化治理"等理论和实践模型,在加强宏观指导、统一治理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下,提倡政府间跨部门的统一协助和合作治理,构建网络化治理平台。把"后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应用到区域治理中将改变传统官僚制层级政府各自为政、各司其职的管理方式,解决区域治理中各地方政府之间、垂直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各行政层级之间相互分割的"碎片化"管理的问题,同样也能化解"新公共管理"模式中片面追求市场化、淡化政府的协调机制的潜在弊端。在区域治理中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能为珠三角乃至中国的区域发展和治理提供新的参考坐标。  相似文献   

6.
王维  宫明辉 《理论界》2009,(5):56-57
在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制度框架下,虽然辽宁农民工维权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但目前仍面临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鉴于农民工自身特点以及权益受损现状,政府必须把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学者开出了不同的药方,有些主张政府权力型治理模式,另一些则主张市场机制型治理模式,但这两种机制都不能有效解决日益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传统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特点,引入多中心理论,试图构建一种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新模式,即生态环境多中心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洪卫中 《兰州学刊》2010,(4):59-61,85
农民工不仅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力量,因此,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继续建设和发展,也关系着农村的改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的改变,而且与诸多社会问题譬如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城市治安、农民工犯罪、农村观念的改变等都密切相关,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瓶颈”。而改变农民工的文化和教育水平首先在于政府法律的制定,其次是城市用人单位和社区对农民工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和教育,最后是政府对农村的文化和教育投资的加大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自主提高。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已经建立了农民工权益保障组织领导、政策措施和目标责任体系,下一步应当完善农民工工作机构,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集中解决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的社会救助,加快农民工权益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农民工政治权益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农民工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从而构建完善的河北省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民生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是我国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须从公民宪法权利平等保护的角度,通过对地方政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来全面架构法制保障体系,以消除体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11.
在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过渡状态下,我国社会治理机制存在形式单一、运作僵化及后续乏力的问题,这对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构带来极大的羁绊。要解决这些问题,应通过政府适度放权、积极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确立多中心社会治理格局;通过建立社会治理的协商机制、收缩地方政府权力范围和建立社会治理机制甄选制度来弱化社会治理中的公权驱动;多途径丰富化社会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再选择--与杨立雄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旭莉 《学术界》2006,(2):132-137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观念,作者认为这一观点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且从实践看同样困难重重。应完善“进城”政策,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组织管理和服务纳入城镇政府和社区工作责任范围,在这一框架之下,分类分层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同时对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农民工的组织化,反过来,农民工的组织化对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也有积极意义。但是,在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农民工的组织化面临着政策缺失、组织化程度低和政府认同度低等问题。笔者在分析农民工组织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认为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农民工组织建设的完善路径包括健全农民工组织立法机制、培育政府支持农民工的体系和完善农民工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跨界问题与半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界问题"管理是区域合作中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半岛蓝色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要包含政府内部的同级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合作网络,还要构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制度化、经常化和有效的"跨界"管理途径,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治理主体自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由过客转变为主人,与实现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相比,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在城乡文化冲突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对农民工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仅是实现农民工文化融入的落脚点,而且对提升农民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规范行为习惯,消弭与城市居民隔阂与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尊重农民工劳动,是党的十六大“尊重劳动”的精神体现。而尊重农民工劳动,不仅要肯定农民工劳动的经济价值,更要重视和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针对农民工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社会现实,分析农民工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进一步提出对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产物,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尚处在摸索阶段,作为实质上的单中心秩序的缺陷成了非营利组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构建由NPO(非营利组织)、政府、独立部门、执政党组成的多中心治理秩序,引进现代公司多中心治理理念,健全行政治理秩序,推动独立部门、公民个人和党的基层组织参与治理,将是转型期NPO多中心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第一,行政体制改革:善治与社会和谐。现代化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高效、协调的政府管理。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公共事务的解决之道在于“多中心治理”,即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多中心治理强调的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及主体间的协同与合作。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是这样界定的: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返乡的理性分析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经济结构调整和惠农政策的影响是导致2008年下半年以来农民工大量返乡的主要因素。农民工的返乡引发了其收入的减少、子女的上学困难,返乡后的农民工难以适应农村的生存和生活,农民工返乡后给基层政府的治理带来困境。农民工返乡背后所反映的是农民工技能的缺失、农民工创业政策的不完善、土地流转还存在政策上的缺陷、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深化等问题。建议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完善社保制度,使更多的农民工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益;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门槛;采取一些措施消除返乡农民工可能带来的一些治安方面的隐患;规范土地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代中国农民工维权中遇到的诸多困境,可尝试从制度设计与逆向演化、利益表达与权利实现、政府导向与法律援助、社会资本积累等多维层面入手,以解决农民工权益维护的问题。针对农民工获得合法城市居民身份后的权益维护问题,应对后农民工时代的维权情况进行前瞻性思考,采取对农民工加强教育培训、选拔、培训好社区管理人员,培育其新市民精神和自组织性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