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部次郎是日本著名的阿部日本文化研究所的创建者。他作为哲学家、美学家和评论家,以西洋哲学为基础研究日本文化,唤起了人们对于日本文化的深刻反省。他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的文化和教养主义的代表,在大正和昭和这两个时期内对日本文化思想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阿部次郎的思想对研究日本文化思想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肖霞 《日本学刊》2007,14(6):99-107
木下杢太郎是日本明治末年南蛮文学的创始人,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和魂洋才"的典型代表。他在"文明开化"中建构了浪漫主义文学观,在自身体验中开始了南蛮文学创作。他在对日本人的文化能力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日本文化论,即培育面向未来的日本文化。其融合东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刘国习 《社科纵横》2014,(7):100-106
唐才常的日本观有其学问、个性与地域文化渊源。他主张中国在工务、商务、交涉、军事、政治、法律等方面借鉴日本经验。鉴于沙俄的严重威胁,他提出联日联英以拒俄的战略主张。他的日本观有古与今、中与外、东与西交汇时期的各种印记,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中国观,也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批判的有意识的工具性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新奉献──读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刘岳兵千宗室先生是日本茶道奠基人千利休(1522~1591年)居士的后裔,现为日本茶道里千家第15代家元。他重视茶道文化的学术研究,提倡“一碗茶中出和平”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是日本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他积极摄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为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日本人崇奉他为法皇(佛法之皇)、圣人、伟人,并把他的肖像印在纸币上,可见对他敬慕之深。但是,在学术界并非人人都褒扬  相似文献   

6.
1986年4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召开日本文化研究座谈会,有20多位在京的日本文化研究工作者出席。大家就日本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我国日本文化研究的现状、日本文化研究的范围和课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同志指出,通过日本文化研究,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把握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会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文化——包括其中的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溶入了不少西方文化的成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日本文化摄取西方文化要素,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日本文化,并成为促成日本近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近代日本文化经历了一个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而且目前这一过程仍在不断深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近代以来,日本成  相似文献   

8.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他 1 92 3年 8月 7日出生于大阪市 ,1 996年 2月 1 2日逝世。从 1 956年发表小说到1 988年发表最后一篇小说 ,他共出版小说 57部 ,其中长篇 36部。他几乎获得过日本所有著名的文学奖 ,还获得日本“文化功劳者”的称号 ( 1 991年 )和“日本文化勋章”( 1 993年 )。司马辽太郎虽然不是历史学家 ,但他的历史小说中关于战争和历史的观点在日本影响甚大。日本许多政府官员、大公司的经理和职员都承认司马的历史小说对他们的影响。1近年来日本出现的一种主张重新认识日本历史的所谓“自由史观”也与司马的历史小…  相似文献   

9.
1986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请日本基督教大学教授源了园先生和弘前大学邀教授田中重好先生来所举行学术报告会。源了园先生是研究日本思想史的著名学者,在日本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他以“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形成”为题,阐述了日本文化的特点、变迁,并对  相似文献   

10.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4,13(3):154-162
鲁迅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几近八年,他与日本之关系千丝万缕,他所体验、感受和理性认识的日本是怎样一幅图景,原本是一个颇能激发人们了解和想像欲望之话题.但相关资料、尤其是直接资料的匮乏,造成了探究这一课题的难度.本文利用笔者多年在日本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便利条件,对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梳理,试图还原"鲁迅的日本".其中特别提出,鲁迅始终是在民族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框架中,作为参照系来叙说日本;这决定他主要是以正面视线观照日本;他所指出的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的艰难性,至今依然有效;今天仍可看到的对鲁迅日本观的误读,既与中日两国宿命般的历史因缘相关,更证实着鲁迅当年的判断和忧虑.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11世纪至15世纪是文化整形和再造并形成日本民族文化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表面上看,这一历史时期充满了战乱,贵族内部争权夺势,土地所有者不断侵蚀扩张,劳动群众的反抗此起彼伏,原有古代贵族的“国家”躯壳遭到破坏,古代贵族建造的唐风文化也不再象过去那样充满魅力。但是从实质上说,这个历史时期正是阶级关系激烈变动,整个民族对于文化创造实行广泛参与以及文化能量积蓄和释放的时代。经过这个历史时期,日本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继承和转形取代了唐风文化。数百年的文化再造运动培育了新型的日本中世文化,形成了后世日本民族文化基本框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13.
加藤周一是战后日本著名学者和评论家。他虽治医学,但其主要建树却在社会思想、文学、历史和文化等领域。他的有关论述,尤其是他的“杂种文化论”以及近代化学说等,在战后日本文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19年,加藤周一出生于东京的一个医生之家。加藤的父亲毕业于东  相似文献   

14.
陈光 《日本研究》2004,(3):67-72
松尾芭蕉 (16 4 4年~ 16 94年 )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为了摆脱流于文字游戏的俳谐 ,创立正统的、高雅的韵文学 ,他借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创立了“造化随顺”、“风雅之诚”等俳谐理念。同时 ,在俳谐创作实践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典故。本文议论松尾芭蕉作品中唐诗典故运用形式及其意义和艺术效果 ,进而说明唐诗对芭蕉俳谐的影响。一、芭蕉俳谐作品唐诗典故运用的背景  唐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久远。遣唐使时代日本著名留学生阿部仲麻吕 (唐名晁衡 )留学唐朝 ,他与王维、李白、储光义等唐代大诗人的友谊与诗歌往来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  相似文献   

15.
唐磊 《国外社会科学》2022,(6):162-171+200
加加美光行是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重要中国学家,他毕生致力促进中日两国相互理解。文章回顾了日本中国学家加加美光行的学思历程,总结了他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并阐述了他的中国观以及他借助中国研究反思日本社会的理念。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加加美光行积极推动的“现代中国学”学科与基于“共同行动论”的“国际中国学”研究范式,指出其对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言接触的实质是文化接触。异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借贷会产生词汇的借贷。作为日本在和西方的文化接触过程中文化输出的成果,英语中的日源外来语反映了日本文化输入西方的特点:自然障碍和人为障碍导致文化接触不足;加之文化势位低导致日本文化输出不够;若干中国传统文化被以日本文化的形式传入西方。日本文化输出的经验与不足对当前大力推进文化输出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江兆民是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民权运动活动家。考察他的思想与活动 ,特别是他对中国文化的体认 ,对于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理解日本思想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范式转化是十分有意义的。中江兆民 1 847年 1 1月 1日生于日本土佐藩 (今高知县 )一个下级武士家庭 ,幼名竹马 ,继而改名笃介 ,以号兆民行世。 1 2岁时丧父 ,由母亲教养成人。幼年在藩校文武馆学习汉文。十七八岁时开始学习荷兰语、法语和人文科学。 1 86 7年蒙同乡前辈后藤象二郎资助 ,到江户 (东京 )深造 ,成绩优良 ,但不久因游荡成癖而被开除。 1 86 9年入私塾日新社…  相似文献   

18.
日本当代哲学家中村雄二郎选取了奥姆真理教作为案例来阐释日本文化的特质,本文分析了由此展开的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二)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恶与罪;(三)如何来减少和消弭这种恶与罪。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对日本二战记忆进行文化解读,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日本国家的二战责任与日本民族的耻感文化之间的微妙关联;(二)正确的二战记忆是与重视他者立场联系在一起的;(三)集体国家意志与个体自我意识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界限。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从社会、历史、心理等角度,分析了日本在战后迅速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原因。他的结论可以归结为一点,即蕴含于大和民族的“日本精神”,造就了今日的日本,创造了令人瞩目和惊叹的奇迹。鉴于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心理诸方面的相似性,笔者认为,日本成功的经验对20世纪末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果在战后曾被公认为国民经济彻底崩溃的日本,以民族精神为精神支柱实现了民族振兴,那么具有诸多相似性的中华民族,也同样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即使处于同一文化背景的两个不同民族在素质方面是有差异的,但就各自的优缺点而言,这种差异性是可以互补的。这一点,对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者米山俊直在日本《社会学研究》丛书之四《社会心理·舆论宣传》一书中,写了一章《日本人的国民性》,专门谈到了日本人在其国民性研究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他指出,日本人的国民性或国民文化,在日本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各界人士都热衷于谈论此道,甚至于在人们日常谈话中,象“因为是日本人……,所以日本人就会怎样怎样……”这一类说法很多,关于日本人的国民性研究方面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不光有日本学者的研究专著,也有大量的外国人论日本人的国民性的书籍出版。日本人论、日本文化论等有关日本人的国民性的观点和论述,几乎每天在报纸、杂志及电视节目上都有。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观察日本人的心理、行动的类型、社会意识,到日本语言、社会结构、伦理、风俗、价值体系、世界观、美学观等等,无所不包。并且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