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格教育在历史课改中的地位《历史课标》在其课程目标中首次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出来。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它还指内心体验与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  相似文献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理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方面.大多数人认为“三维目标”应该相互整合.统一于课程教学中.不应该彼此分离。事实上,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平均用力强调“三维目标”的.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强调其中之一维,通过其中之一维的强化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要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要细化目标、多角度呈示目标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体验“内化”目标资源、“外化”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闻教育注重以构建价值标准与情感共鸣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既与新闻工作蕴含隐性的价值判断与立场塑造的事业特质相符,又与课程思政“立德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内涵相通。以布鲁姆教育情感为目标导向的“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重视学生学习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转变,不仅彰显价值引领和信念塑造的功能,还能助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的培养,是在新文科背景下,落实“大思政”理念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李兰平 《新天地》2011,(12):466-46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本文基于这一思想,阐论了情境的五种价值:分别为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发掘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我国理工类院校的教育模式是重视增加学科知识,强调理论系统性的科学教育,而忽略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人文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难以树立学生的自信,磨灭了他们的兴趣.这样的科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是不符合教育本质的.因此,加强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帮助他们在价值选择和精神困惑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结合大众化教育背景和工科学校物理教学实际,以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物理课程中的“以分层次教学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学有所得”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分析“教学内容延伸+网络教学延伸+演示与探索实验教学延伸+教与学交流延伸”的延伸教学模式以及具体课堂、课外操作方法,研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探索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强化工科大学生物理素养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对“五四”时期的主题话语之一的科学,保持着疏远和警惕的态度,因为那时候他专注于文学的园地,强调人文艺术对人类精神的独特价值。从20世纪20年代末期,他内心发生“由情转智”的变化以及与革命文学的论争以后,“科学”成为他最看重的文章主题。他把科学的源头上溯到原始儒家的“疾虚妄”与古典希腊的“爱智慧”精神,实际上是人文理性的立场。这种主张人间生活伦理须以科学知识为本、科学理性又必须合乎人间生活之用的立场,强调“常识”的精神,对于科学工具理性的迷失与当今社会玄虚乱象的匡正,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认为 ,教育通过其教学作用不仅产生认知效应 ,也产生心理效应。情感的兴趣、热情等形式构成心理效应与认知效应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教育不仅侧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更应注重情感的发展。当前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 ,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事实上 ,情意行为与认知活动是不可分的 ,两者共生共茂 ,缺乏情感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几乎所有的认知都会有情感的成分 ,而且相辅相成。情意行为为对开发创造潜能有重大关系。情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因为有情 ,世界才如此美丽。黑格尔也曾经说过 ,假如没有热情 ,世界上一切伟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中目前存在着重视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本文通过对科学在价值上中立性质的分析,强调当代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地做事”,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其明确“做正确的事”,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和谐发展的主渠道。在政治课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往往把作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巩固和检查知识掌握情况。遗弃了作业培养能力的发展性功能。教师布置作业强调统一与多练。认为学生练得越多。记得越牢,能力也就越高。结果学生的课外时间几乎全被挤占,机械重复、单调枯燥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磨蚀。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被耗干。因此,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从备课开始就精心设计作业。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全面而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中,作业相应地应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2.
赵晓萍 《新天地》2011,(12):332-333
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突出接受与掌握、强调知识与技能,冷落了发现与探究、忽视了情感与体验,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类似研究的手段去实验,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现代节约既包含个人价值,也包含社会价值。与古代节约相比,现代节约的内涵更丰富,价值更高。它不仅指生产、生活、工作方面的节约,而且也包含节约人类创造出来的财富和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不仅是被动地抑制自己的物质消费来适应环境,而且还通过节约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财富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素,推动人类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节约的价值,对于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致思趋向和价值观是符合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理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源泉。新的时代背景下,凸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意义。二者旨在表明对人类自身潜能的挖掘的必要性和新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人文精神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较早挖掘个人内心情感的诗人,其诗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她不仅从"小我"的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更以"大我"的态度对待一切。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舒婷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终将春暖花开乘风破浪,在情感上,舒婷不仅描写自身的爱情,更是以母性的情怀向他人倾注自己的爱,体现出一种优雅而忧郁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在作文教学中,就应是激发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审美感悟与审美想象.让学生诗意地审视与品读生活,这不仅为丰富文章的审美价值,更是为培养其蕴蓄生活激情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7.
“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探究“福”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演变,梳理现代之“福”与传统之“福”之间的关联性、传承性,以现代理念诠释“福”文化在生命价值实现、百姓日常生活、具体劳动创造中的新时代价值,让“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衔接,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文化支撑,为走好新时代幸福之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观,是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以“真”的认识价值,“善”的道德价值和“美”(崇高)的审美价值的和谐发展和高度统一的崇高审美范畴,作为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新人这一现实价值目标的具体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灵魂工程”建设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价值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提高全民族精神道德文化的素质,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崇高理论价值系统观念。  相似文献   

19.
多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世界呼唤教育体系的整体变革。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蕴含着对价值观教育的新要求。2021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名为《将价值观与态度嵌入课程:塑造更美好的未来》的报告,坚定了为塑造更美好未来的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明确了价值观教育“面向未来变革”与“面向个体发展”的双重意蕴,剖析了将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嵌入课程体系的策略,勾勒了立足学习生态系统深入推进价值观教育的多重路径。该报告重塑了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范式,对我国明确价值观教育的未来方向、构筑终身可持续的价值观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教师队伍的价值观教育能力提供了非工具性指导与丰富的案例经验。  相似文献   

20.
屠伟 《新天地》2011,(11):174-174
互相交流,合作学习,进行学生间的有效沟通,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它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更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现就如何合作学习数学问题,浅谈点滴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