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哲学的当代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哲学从产生到今天,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历程。面对当代文化的历史巨变,面对21世纪未来文化的发展,文化哲学日渐显示出它的理论跷力。通过对文化哲学历史背景的考察我们感到文化哲学所拥有的理论准力,是以其所具有的时代性、世界性意义和视野为前提的。文化哲学的未来发展,同样必须以关注现实人类生存、关注时代作为其理论动力。一、文化哲学的时代品格关注时代、追踪时代,这是哲学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①。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哲学作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就其内容来说,还是就其…  相似文献   

2.
曾照莲  童长涛 《学术交流》2004,(12):169-171
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不朽诗作。在这些诗作中,“童年”是诗人经常描绘的主题。从人类文化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角度对诗人“复归于童年”观念加以阐释,可看出它反映了一种“追根”意识、一种“归家”心态。这是人类走出文明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小引马克思说:“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人一旦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人的前提性即他对未来生命过程的一系列事态发展和逻辑推演的规定性,根源于他作为历史的结果的内容和性质。人是不能不带着全部历史传统积淀于他身上的素质去设想和创造未来的。当人的主体姿态面对未来时,他实在又是一个由特定历史时空锻造的客体;他越是  相似文献   

4.
张娜 《社科纵横》2001,(1):50-52
在北宋前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诗以平淡古硬、新奇险怪独树一帜。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宛陵集》四十卷传世。他的诗一扫北宋前期藻饰雕琢的诗风,平淡而深邃,外枯而内美,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兴刺美寄尽在诗中。 在研读梅尧臣 370篇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梅尧臣不管写哪方面的诗,都很注重于动物意象的描写,以动物的形貌来衬景、讽事和喻人。而且他挑选入诗的动物形象都很精当得体。因此本文拟从梅诗具体诗作分析入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诗作中的动物意象。 …  相似文献   

5.
李乐平 《唐都学刊》2016,(4):119-123
闻一多牺牲所谱写的是最华美璀璨诗章,成为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最独特的景观。他后期坚定站在人民立场上,使他载入中华知识分子精英行列的史册。他之复杂存在,更让我们认识到挖掘其最闪光内涵的重要,这即作为诗人、学者闻一多政治选择的认识意义和牺牲价值:不仅加速终结一个旧制度旧政权,而且加速催生一个新社会新时代。闻一多诗作诗论与人格之多维一体的方正和圆满亦即混元归一,闻一多诗文与生命之合一的险中见奇,尤其他在当时弱势与强势对比中的正义选择,更超越自己而成为时代兴象。闻一多这良知即精英意识,堪称知识分子楷模,因此引起我们共鸣。  相似文献   

6.
《探求》202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它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关于"修身",他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党员干部尤其要以修身为本,加强私德与官德修养;关于"齐家",他强调要搞好家风建设,弘扬传统家庭美德;关于"治国",他强调要"从政以德",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明法纪,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于"平天下",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照亮了人类未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之交,英国诗歌史上出现了很大转折。以华兹华斯为首的湖畔诗人以及拜伦、雪莱、济慈等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大批涌现。他们以新的内容、新的语言与韵律、新的理论与美学观点使浪漫主义诗歌以新的诗风倍受人们注目。同时,他们也以其才华横溢、富有深刻艺...  相似文献   

8.
发轫于中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其理论起点与思想样态在当时备受争议。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其一,它是游离于官方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批判性〝思潮;其二,其基本指向在于彰显马克思主义本身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理想。如此一来,势必导致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陷入自顾不暇的两难: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气候,它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另一方面,虽然它以批判性、多元性为宗旨,但事随境迁,无论是内在范畴还是外部环境,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因此,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伊始,就面临被瓦解的危机。换言之,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尽管它试图重释诸如个体价值、社会公平以及人类自由等人道主义话题,但以上困境往往将之引入歧途,从而使其范式抑或结论有失偏颇。鉴于此,一种更新的〝新〝马克思主义,有必要在中东欧再次兴起。  相似文献   

9.
陈德玺  方真 《社科纵横》2010,25(1):139-140,143
如果说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时期,那么从20世纪中叶至今则是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时期。值事实上,不管每一时代的主题是什么,也不管人类为谋求发展历经了多少血与火的战争状态,一个人类孜孜以求的并且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一发展。“知识依附”作为本文探讨的主题,并且是依附理论在“知识”自从人类进入近现代以来已经愈来愈多地影响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形势下的理论关照。  相似文献   

10.
茅盾从分析徐志摩的主要诗作和散文作品中认为“他是布尔乔亚的代表诗人” (《徐志摩论》),钱杏 说徐“是彻头彻尾的一个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徐志摩先生的自画象》)。我觉得这些论断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现在的问题是,作为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其作品究竟有着怎样的特征,或者说他的作品是怎样地反映着生活的? 徐志摩,由于他的出身、经历和文化教养的关系,他的社会理想追求倾向于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特别醉心于英国式的自由和民主。这样的追求在当时应该说是不足为奇的。那个时候,一切尚有追求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跨入本世纪的最后10年,伴随着20世纪帷幕的徐徐落下,人类将步入下一个世纪。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人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心态去创造未来和拥有未来?这也许是一个非常富有意义和魅力的话题。 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类的本性。这种超越意识无论是根源于人类“目的的未完成性”,还是根源于人类对自由的渴望,都体现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其创造意识和超越意识的形成,必然植根于其悠远的文化历史氛围之中,人作为主体其进步的标志与文化创造的历史进程是相互…  相似文献   

12.
第一回合:从东方到西方──有关黑格尔与中国新儒家的精神对弈1.黑格尔的意见:日出东方,盛于西方黑格尔是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者。他曾以绝对精神拥有者的理性偏执,为几千年来的人类哲学精神画了一个圆周。按照他设计的圆周的自族方向,中国所处的东方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但,犹如太阳在东方升起,使处于黑夜中的人类初期“看见灿烂的曙色,渐增的光明和旭日上升时一般的壮丽”,人类感到的只是绝对的惊诧,并没有看清周围的事物更没有转而思索自己,只有到太阳升起,人类的惊诧减少,看清周围事物时,个人才能转而思索自己,等到白天将过…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类的未来的向往曾经点燃众多髦士的智慧,鼓舞了不少仁人志士的斗志。把社会的进步和理想的明天放在一起思量的人,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同世界”和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等设想,说明人类早就开始了追求社会发展理想未来的历程。古代的“大同世界”、“理想国”和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都是历史上的未来主义,都或多或少地作为一种思想、甚至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理论出现在文明史上。它们虽然不是宗教的、也不是艺术史上的未来主义,但却都是社会发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9,(5):149-157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文化社会观,是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构念,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深刻批判了阶级社会的罪恶和灾难,在精神境界建构了一个男耕女织,纯朴无私,人人能自由地进行创造活动的理想文化环境,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倾向,成为古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思想渊源和士人精神生活的理想故乡。另一方面,他以“复其初”的循环论历史观为依据,抽象地否定了私有制度及其文明成就。从而,他所寻找回的失落的人,只能是抽离了社会文化内涵的“自然人”,其理想的构念也只能成为理念世界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6.
上帝笑声的回响———米兰·昆德拉作品浅析陈晓慧胡玉娟时势造英雄。米兰·昆德拉确是空前动荡的20世纪造就的世界文坛英雄。他站在独特的视角,直面现实,洞穿历史,逼视未来,以轻松的笔调,写就人类无法回避的终极思考。一、主题:政治与性爱20世纪的小说读者,对...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思想起源期,启蒙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浪漫主义等的交互作用,推动了其哲学思维的萌发,特别是鲜明的人本情怀与自觉的历史意识的形成,从他的中学主要习作中可见一斑。从本质上说,哲学关乎对人自身的追问,包括对人的本性、人生意义、历史时代的理解。通过较为全面地考察信徒和基督结为一体的原因、内容及作用,马克思在中学考试宗教作文中,完成了对人性与神性关系的理性主义分析。诗作《人生》《查理大帝》和中学考试德语作文等,充分展现了少年马克思对人生意义及人类使命的总体定位,即实现整个人类的幸福并使个人日臻完善。在中学考试拉丁语作文中,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判断特定历史时代是否幸福的主要方法,以此从历史发展及时代高度上把握人自身。  相似文献   

18.
放眼世界,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新判断复旦大学博士生汪俊昌周成名(上海200433)一个伟大理论的诞生,从来就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的突发奇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严峻对立,构成了中国神话英雄悲剧精神的一个底色,但人与自然的对立又是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纠结着的。神农形象所反映的时代是农业初创期,持生维艰,人类内部的矛盾似乎还潜伏着。到农业获得发展以后,这种矛盾就步步趋紧了,这在后稷之时即有了表现。由此而兴起了一个伟大的神话主题——人神斗争。周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其始祖后稷以教稼著称。“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日:‘弃,黎民始…  相似文献   

20.
培养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中国古代讲求培养理想人格,是集中体现封建伦常道德的圣贤或大儒,是人伦之师,万世楷模。近代则要求有一种全新的理想人格。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说,提出培养新的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和措施。梁启超继承了严复的思想主张,提出“新民”说。他所说的“新民”,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的、新的理想人格。 一、问题的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击碎了中国天朝大国的沉沉睡梦。从此,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围绕着救亡图存这个时代主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寻找救国救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