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同中央红军一样,是在无法粉碎敌人“围剿”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其转移的战略目的是寻找机会和条件,建立新的更大的革命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红二、六军团长征经过四个阶段,于1936年10月胜利完成长征。  相似文献   

2.
<正>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12月发表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中国工农红军将士“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毛泽东文中所说的11个省是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由之,红军长征经过青海这一史实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鲜为人知.其实,青海学术界在50年代编纂青海地方史志时,就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史实纳入了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长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固然是由于长征本身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因为长征折射出来的精神力量,已经融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巨大的精神动力.长征对当时和今天的青海,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长征的胜利对三、四十年代青海局势产生的影响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北部,与先期到达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红军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战略转移.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对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对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影响了西北乃至青海的政治走向.第一,三大主力会师后,5万多红军驰聘于南自陇南、北至宁夏,东起陕西、西迄河西  相似文献   

4.
陈文  周忠瑜 《南方论刊》2023,(3):110-112
青海班玛是红军长征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且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在传播长征文化的路径上形成了具有班玛特色的方式。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自红军长征离开班玛后,长征文化一直在班玛不间断地传播着,特别是寺院和民间团体的传播,这在其他长征经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少见的。探析长征红色文化在青海班玛的传播途径和现实价值对新时代长征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索和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红二方面军的长征贯穿全国红军长征从酝酿、出发到胜利的全过程;他们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探索长征路线,即选择在哪里创建新的根据地作为落脚点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分别起到先行探路和掩护主力、开创新区和战略策应、推动北上和维护统一等无可替代的作用,是夺取全国红军长征最终胜利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胜利与重要作用的发挥,既得益于他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及强烈的大局意识,也是基于其全体将士的团结奋战和领导核心的坚强有力,更是受益于遵义会议后党中央的正确指挥;遵义会议正确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贯彻,瓦窑堡会议改变政治路线和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策略精神的及时运用,不仅极大地焕发了红二方面军的战斗力,而且为其指明了夺取长征胜利的唯一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参加长征的女红军究竟有多少?许多同志认为只有康克清、邓颖超、贺子珍等三十名左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通常人们所说的参加长征的三十名女红军,只包括了参加一方面军进行长征的女红军,而未包括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据《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一书记载,参加二方面军长征的女红军至少有18名。她们是:李贞、戚元德、阵宗英、蹇先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军战史的一个专题,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近几年来取得的进展很大,成果汲为丰硕。1986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这一年出现了长征史研究的高潮。继后的1987年中,仍不断有长征曳的专著,资料出版。诸如:《三军大会师》二册,《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央部分)》,郑广瑾、方十可著《中国红军长征记》(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长征史专著),曾志主编的《长征女战士》第二卷,《红军长征在怀化》等。论文发表更在百篇以上,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前一年研究成果的陆续发表。 近年来红军长征史的论著涉及范围颇广。对其中继续阐发的重要观点和新提出的见解作一综述,亦能窥视出红军长征史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8.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派出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队进行西征,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与红二军团会师,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此期间,红二、六军团的行动得到中央的及时指示,特别是遵义会议后,在遵义会议精神指导下,中央对红二、六军团的正确领导,使红二、六军团胜利完成长征。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甘肃,是红军长征到达的第十个省份。红军长征在甘肃从一九三五年八月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结束长征,前后历时一年多。从岷山到六盘山,从甘南草原到陇东高原,到处都留下了红军光辉的战斗足迹。在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哈达铺整编、榜罗镇会议、会宁会师等等也都发生在甘肃广阔的大地上,因而,红军长征在甘肃的这段历史,在整个长征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最后实现伟大的战略转移,到达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对于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和研究红军长征在甘肃的这段历史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是长征期间进入甘肃的第一支红军部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工农红军实行伟大战略转移的长征中,地处偏远的甘肃,竟成了全国唯一的四路红军(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更兼红一方面军组成的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红西路军渡过黄河西进,鏖战戈壁,喋血沙场.红军的足迹几乎印满甘肃全境,历时三个年头,累计约五百七十多天,其间大事迭起,不胜指数.本文拟就西方野战军、红二、四方面军和红西路军在甘肃期间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作些粗陋的述论与探索,不当之处,谨请亲历者、史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鉴识订正.  相似文献   

11.
1984年12月25日,我们在《广西党史研究通讯》第六期发表了题为《红军长征在通道尚未改变战略进军方向》的文章。在那篇文章中,对红军长征在通道是否放弃和二、六军团会合的打算,向贵州前进是否“改向”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拟对“通道转兵”这一提法,进一步谈谈我们的看法。在长征途中,1934年12月18日,经过毛泽东同志的努力说服和一系列工作,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了  相似文献   

12.
关于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确定的几点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放鸣 《中州学刊》2005,(4):179-181
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是一个过程.长征开始时是主张突围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提出了建立黔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提出了建立云贵川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榜罗镇会议最后确定了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3.
自1957年以后,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创作在艺术表现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这就是先以《蝶恋花·答李淑一》,继之以《七律·送瘟神》二首,以后又有《答友人》、《咏梅》、《冬云》、《贺新郎·咏史》等作品,不再呈现他早期诗作中如史诗性的《长征》再现性的境界,也不是如“言志”的《沁园春·雪》那样,在对自然物境作了出色的描绘之后,将一些精辟的议论形象化。在创作实践中,他已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向前跨进了一步,进入到了意象化境界。  相似文献   

14.
阳勇 《东岳论丛》2022,(9):168-177
长征中《红星》报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巩固部队工作。《红星》报及时要求加紧反逃亡斗争以巩固部队,突出强调巩固长征中的“扩红”成果以巩固部队,持续推进消灭掉队落伍现象以巩固部队。《红星》报对巩固部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对中央红军巩固部队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和积极推动作用,有效巩固了部队,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从而为中央红军最终取得伟大长征的光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老红军战士、南京部队炮兵司令部顾问陈靖同志,是一位致力于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贺龙元帅斗争事迹的作家。早在五十年代,他就以长征为题材写了中篇小说《金沙江畔》和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与黎白合作)。这两部作品对长征所作的真切感人的描绘,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第一次,因此它们的出现,立刻赢得了读者的欢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在一九六三年编写出版的《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一书中,曾指出这两部小说“描写了那震动世界的伟大历程中的一个片断”,“是长征亲历者的作品”,“有朴质简练的长处”。其中《金沙江畔》一书,曾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发行。国内有二十余家剧团将其改编为各类地方戏曲,搬上舞台,不久又拍成电影,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十年浩劫中,陈靖同志身陷囹固,他的名字从文坛消失已久,而对他作品的评介和研究,也就自然中止。粉碎“四人帮”后,陈靖焕发出创作的青春,连续出版了诗集《长征路上》,剧本《贺龙  相似文献   

16.
<正> 藏族作家、翻译家、《格萨尔》专家降边嘉措的新著《<格萨尔>初探》,1986年12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全面介绍、研究、评价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第一部学术专著,是降边嘉措长期以来在藏族文学领域锐意开拓、深入探索、辛勤笔耕取得的崭新成果。《初探》的问世,无疑将会推动《格萨尔》的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青海社会科学》2013,(6):F0002-F0002
<正>2013年11月2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我院赵宗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获准立项。该课题是青海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界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项目,实现了青海国家重大项目研究零的突破。赵宗福教授长期致力于神话学、民俗文化学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多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学术造诣颇深,是我国知名的民俗学家。先后出版《花儿通论》、《青海花儿大典》、《昆仑神话》、《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成果先后27次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8.
当代著名作家魏巍创作的《地球的红飘带》(以下简称《飘带》,是一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感人至感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革命战争广阔宏伟的历史画卷,深刻地揭示了伟大的历史精神,而最重要,也最能体现作品艺术成就的则是它的人物塑造。 《飘带》成功地塑造了敌我营垒中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历史风云人物形象。敌方的如蒋介石、王家烈、杨森、吴奇伟等。在写这些人物时,既掘弃了那种漫画化的简单手法,又没有故意在反动人物身上去寻找“美好人性”和“光明面”。而是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描绘敌人形象。既写了他们反共反人民的共性,也写出了鲜明的个性。如蒋介石的反动阴险和两面派嘴脸;吴奇伟  相似文献   

19.
<正> 公元前一、二世纪之交,青海东部成为西汉帝国新拓疆土。此后至西晋太康初(280年)户调式颁布,近400年间,青海东部宜农地区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了解青海东部地区由原始社会跨入封建社会的具体过程以及该地区早期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特点很有意义。 一、氏族部落共有的土地 据《后汉书》卷87《西羌传》记载,西汉时,世居青海的羌人,“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羌人以部落为单位生活,互无统属关系。有时为共同的军事目的联合起来,那也是临时的、松散的。可见羌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羌人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对耕地、草场等的占有仍基本上通行氏族部落公有制形式。西汉封建势力进入河湟地区后,羌人并未全部退  相似文献   

20.
转眼间 ,《青海社会科学》创刊已经 2 0周年了。值此刊庆之际 ,谨向各位新老编辑、特邀编辑致以热烈祝贺 !向一贯关心、支持这份刊物的有关领导、各界人士、作者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青海社会科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之一 ;在青海 ,则是地方社会科学方面最权威的学术性刊物之一。创刊以来 ,她经过精心的编辑和版面设计 ,刊登了许多有见地、有质量、有影响的文章 ,从而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爱护。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目前已出版 12 5期 ,发表各类理论学术文章 30 0 0余篇。其中 5 0 %为《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