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8年张学良作为东北最高负责人,在处理"皇姑屯事件"与"中村事件"中,遵循"力避冲突"的主要原则,斗智斗勇地与日周旋,成功地化解了张作霖被害后被动的东北政局,维护了地区稳定,同时排除日本势力干扰实现东北易帜和国家统一,取得对日外交战略上的成功。然而张学良在对日外交中也确有一定失策,其表现为:没有利用新闻媒体制造舆论向日本施压;其难以克服的恐日症思维在与日本交涉中难有进一步的作为;不善于打外交牌错失交涉资本,因此造成对日外交的诸多困难。张学良"隐忍"的外交方针造成日本方面对张学良政府软弱的判断,为此后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2.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下午,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长常荫槐相偕来见张学良,要求张立刻批准成立以常荫槐为督办的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张学良表示此事须从长计议,不应草率从事。杨、常则坚持马上决定。张说待饭后再研究决定。趁杨、常暂时离去用饭之机,张学良即向总部警务处长高纪毅等下达了处死杨、常之命令。晚八时左右,杨、常二人再次来到帅府(今辽宁省图书馆)老虎厅会客室,刚刚就座,高纪毅和谭海率六名卫  相似文献   

3.
一、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反日爱国社会集团的出现 1927年田中义一内阁上台后,加快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步伐。所谓《对华政策纲要》、《田中奏折》,纷纷出笼.为了变中国东北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制造了各种挑衅事件,积累了所谓悬案500多件,亡国灭种危在旦夕。在这种民族危机情况下,从1929年起,由东北各界爱国人士阎宝航、高崇民、杜重远、车向忱、张希尧等发起,辽宁国民外交协会、辽宁省拒毒联合会、学生联合会、青年同志会等反日爱国群众团体相继成立或恢复工作。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并做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房乡鄂家村张家窝堡。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张学良1919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相继任团、旅、师、军长等职,开始参与军机。1921年秋,应日本政府之邀,赴日参观秋操。日军操演十分整齐威武。张学良深感日军之强,非中国之福,尤其对东北更具威胁性。观操后,日人邀他参观甲午战争时日本从中国掠去的“战利品”,并问他有何感想,实际上“这是日本人在向他示威”。张虽回答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了”,但心里却惴惴不安,深为中国前途而忧。这次到日本参观军事演习,日本给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①由于民族自  相似文献   

5.
打通铁路自京奉铁路打虎山站(今大虎山)起,至通辽止,营业里程251.7公里。又称大通铁路。其修建工程自1921年至1927年分四段完成,表明了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政府自建铁路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其间中日交涉时张作霖与日本关系的重要变化过程。一、打通铁路修建计划与工程概况东北铁路起源于清政府洋务派官员修建的关内外铁路。1894年夏,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已经修至中后所(今绥中)。战后,沙皇俄国、英国和日本在东北激烈争夺铁路投资权和修筑权。沙俄利用中俄军事同盟的名义攫取中东铁路干线和支线修筑权,修建连接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战争的关健。它的爆发及和平解决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本文试就学生运动与西安事变的关系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诸位同志。一、学生运动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了张学良与杨虎诚之间的团结,推动了西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激发和提高了东北军、十七路军官兵的爱国主义觉悟——学生运动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准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东北易帜”,是 1 92 8年末北洋军阀的最后政权奉系军阀政权以和平方式和对等条件 ,统一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 ,是国民党新军阀完成中国统一的象征 ,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这一事件中 ,张学良先生是最重要的历史角色。本文拟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 ,对张学良先生以大智大勇的民族气概与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作一阐述。一   1 92 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后 ,以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摇摇欲坠。到 1 92 8年春 ,宁汉合流后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基本…  相似文献   

8.
“满铁”线上的破路斗争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庞慧茹“满铁”是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东北期间,实施军事侵略、经济掠夺、血腥镇压的主要交通工具。东北人民为反抗日本侵略,自然也就把破路斗争视为极其重要的任务。一、关东军和“满铁”实施铁路交通网的活动“九·一八”事变后,...  相似文献   

9.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和进行了一场历时15年之久的侵华战爭。这场侵略战爭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因此,不断激起日本人民的反抗。尽管门本军国主义以“圣战”、“爱国”为幌子来欺騙日本人民,用法西斯手段残酷镇压日本人民,但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从来也沒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满铁为对象,研究“一战”时期日本对东北经济侵略的基本特征。文章剖析了满铁设立委员会在满铁中的地位以及满铁与日本财阀的关系,指出满铁是一个以企业面目出现的、由日本政府支配的殖民行政机构。揭示它既是“国民权益”的象征。又体现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本质。满铁在“一战”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论述了“一战”时期日本对东北的经济侵略不同于关内地区的六大特征。指出满铁这样一个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设立的殖民机构,在东北主持着经济侵略事务。它同日本民间资本结合密切,促成日本对华投资集中在东北的局面。“点线面”的经济扩张模式,促使旅大租借地和满铁“附属地”迅速殖民地化。以国家资本为主导,重点投资铁路,矿山、钢铁、化工等经济部门,使东北工业殖民地化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20名红军将领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中曾赞誉东北军说:“东北军过去是有过抗日的光荣历史的。长城各口之战,声振华夏。”长城抗战虽声振华夏,但讲述长城抗战史的书籍、报刊却没有或很少提及长城抗战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张学良,长城抗战的主力是东北军这一重要历史事实。一、张学良主政东北与兼理华北军务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炸身亡之后,张学良从北平秘密潜回奉天,19日正式就  相似文献   

12.
《学问》2015,(1)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初期,东北军民各界以及山林队伍的爱国抗日武装之统称。东北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义勇军后一阶段联合体之名称,不能将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抗日义勇军截然分开。东北抗日义勇军,除一部分由原东北军军官领导外,其直接的指导接济来源是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张学良暗中对义勇军有过支持,国民党人的领导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正九门口是一处雄奇的长城险关,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后,这里发生了许多抗日杀敌的英勇动人故事。郑天狗,原名郑桂林,毕业于东北讲武堂。他曾随中国护路军到俄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月革命爆发,郑桂林对共产主义有了初步印象。回国后,郑桂林在东北军中展示了指挥才能,很快被少帅张学良任命为东北军某部作战参谋。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郑桂林不满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毅然辞官离职,只身回到故乡辽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及其御用学者散布种种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谬论 ,其中“满洲国是王道乐土”一直被历史上日本侵略者及当今右翼势力所推崇和炫耀。从日本在东北长达 14年殖民统治的历史和东北人民的悲惨生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满洲国”是日本侵略者的“乐土” ,是东北人民的地狱 ;任何谎言、狡辩是掩盖不了历史事实真相的。  相似文献   

15.
胡庆祝 《学术交流》2012,(2):185-188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灌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东亚新秩序"等奴化思想,企图彻底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变成任其宰割的奴才。奴化教育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重要殖民政策之一,它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教育体系,并采取了强制性的措施,试图摧跨民族反抗精神,使东北人民陷入没有追求、没有知识、没有爱国热情的愚昧境地,使中国永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6.
日俄战争后,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不堪忍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人大量涌入中国东北,其中不乏反日民族主义人士。他们在东北各地创办学校和反日组织,进行轰轰烈烈的反日民族主义教育和独立运动。1919年和1920年,被称为反日独立运动根据地的延边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龙井三一三反日独立运动"和"青山里大捷"。朝鲜人在延边等东北地区开展的反日运动,具有反日运动开展得较早和彻底、规模较大等特点,并且对全东北的反日运动带来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帝俄霸占哈尔滨市政的历史始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其进程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营运而同步进行的。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中东铁路工程局阶段、中东铁路管理局阶段和“哈尔滨市自治公议会”阶段。一、中东铁路工程局阶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在华利益的增强,引起了德、俄等帝国主义的不满。俄国政府为巩固其在华利益,增强掠夺能力,加紧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并单方面决定西伯利亚大铁路由中国境内通过,并于1895年8月强行派员进入我国东北勘测线路。1896年6月3日沙俄政府胁迫清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  相似文献   

18.
日俄战后帝俄与中国东北北部的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俄贸易史上,帝俄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占有突出地位,因为帝俄在中国的最大投资──中东铁路建于中国东北,为帝俄与这一地区的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不过由于中东铁路至1903年方建成通车,通车后仅半年又爆发了日俄战争,中东铁路即转为一战争眼务,所以日俄战争结束前,帝俄与中国东北的贸易并没有显著增长。而日俄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帝俄将长春以南地区连同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支线让与日本,把自己势力龟缩在中国东北北部地区。帝俄为保住剩下的这块阵地。加强了对这一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经营,其中包括发展与这一地区的贸易。因此,帝俄…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与苏联在中国东北形成对峙局面。1933年,日苏围绕中东铁路的纠纷使两国关系进一步紧张,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为此,苏联派情报人员理查德·佐尔格前往日本建立情报小组,以探明日本是否会与苏联开战。从1936年开始,佐尔格小组从东京频繁地向莫斯科发送有关日本对外政策和日德关系的重要情报。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的诺门坎事件中,佐尔格小组扮演了重要角色,成功促成了这两次武装冲突的和平解决,对此后日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叶,日本对我国东北进行了近40年的移民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中国人民痛失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沦为日本移民的佃农及长工。刺刀威逼下的疯狂劫掠与欺压,使中国人民倍受凌辱与伤害。日本移民亦成为日本移民侵略政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