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国次贷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全球共同的金融监管理念,引起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和监管制度重大变化。本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结合市场危机发生的案例,分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机理。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分别从宏观经济、股票市场和证券机构三个维度选取客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跌宕起伏,2006年以前系统性风险逐渐下降;2008年至今系统性风险呈增加趋势。实证分析表明,每次危机发生前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都会大幅增加。在测度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值,运用Logit模型进行预警因素分析,检验预警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环节和逆周期监管的实施依据,系统性风险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意味着应运用审慎监管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这对保持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宏观审慎监管其实起源于上世纪末,但一直未得到相应的关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随之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也开始进行。在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作为十大课题之一,并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的子课题进行部署,足以见得我国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高度重视。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发展的未来方向和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随着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少数大型机构,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系统重要性也越发突出,在金融稳定框架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有必要将大型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做好风险防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相似文献   

4.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认识到缺乏从宏观的和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有效措施,忽视了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播,导致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剧烈波动,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宏观审慎监管得以受到高度的关注。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并非完全相互独立,政策制定者需要掌握在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下金融风险的传递机制,才能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假设,构建包括家庭、企业、银行、广义政府四大部门的模型,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际数据估算校准参数,分析比较在不同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下,金融风险传递的运行机制。结果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存在明显的宏观经济效应;逆周期货币政策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契合度较高;不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有不同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5.
宏观审慎监管全球"一体化"暗含着对金融监管权力的加强,以及对金融创新的限制。美国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转向,源于对自由放任主义监管模式的反思,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监管权力扩大和金融创新监管加强,与"一体化"背后的意蕴相吻合。中国金融监管逻辑建立在集体主义与稳定优先的逻辑之上,在金融监管向宏观审慎迈步中,如不考虑中国自身情形,盲目"与国际接轨",可能导致监管权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与政府失衡,与金融监管法治化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6.
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及目前治理的困境已经成为次贷危机检讨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历近30多年发展,宏观审慎逐渐成为系统性风险治理的新框架,并构成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宏观审慎监管体制需要确立中央银行在系统性风险治理方面的主导地位,并进一步加强对微观审慎监管的整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法律改革应引入宏观审慎监管以代替金融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管的决策机构,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7.
8.
次贷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凸显了研究一国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了从全局的视角对银行系统的潜在损失进行衡量,文章借鉴投入产出分析中列昂惕夫逆矩阵求解的思路对传统矩阵法进行改进,求解风险传染逆矩阵,构建银行风险传染测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危机传染具有明显的乘数放大效应,核心资本和损失率的大小是银行能否承受风险的关键。为了确保银行能更好地抵御系统性风险,监管当局应实施宏、微观审慎监管并重,同时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爆发,金融风险已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防范的重点之一.通过构建一个开放经济体条件下含有金融加速器、银行风险敞口内生化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定量模拟分析不同经济风险下中央政府信贷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冲击及其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实施相应的信贷政策可以有效减缓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宏观审慎政策下,信贷政策对经济具有很强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MDQVAR)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不同强度的运用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影响,并据此针对不同的经济调控目标提出了最优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组合形式.研究发现:在具体政策配合过程中,应尽量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目标选择政策组合形式,在经济下行期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放宽资本流入与增加货币供给的配合能够尽快恢复实体经济增长;在经济平稳期调节贷款价值比与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尽可能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避免了通货膨胀损失;在经济过热期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可以快速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物价.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相继推出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力图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框架中来,以降低和控制金融系统性风险。文章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系变化的比较分析,总结各国针对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新发展,以及监管改革方案的特点、缺陷和不足,探索有效监管银子银行的途径,为我国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提高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效率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市场准入监管是防范各种银行业风险,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第一道防线,无论对于传统银行业务还是对于网上银行业务而言均是如此。美国网上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具体规则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与国民银行注册》和《电子活动最后规则》之中。其中,前者详尽规定了网上国民银行准入的程序规则和实质条件;后者则在初步总结和厘清网上银行业务基本法律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允许网上国民银行从事的电子活动的范围。这些内容构成了美国网上银行市场准入监管规则的主体部分,使美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3.
银行监管在一般监管原则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这主要是源于银行风险的社会经济危害远远大于一般企业。为了防止监管腐败、提高监管效率,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在博弈过程中必须建立战略监管关系。具体地讲,就是必须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纳入一个系统考虑,综合采用监管的正激励和负激励,寻求系统稳定运行。本文从银行监管的发展、战略监管关系的内涵与构建、战略监管关系下的银行内部监管意识的建立等方面展开银行监管与战略监管关系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汇票作为影子银行规模的代理变量,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比率构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基于2009年一季度至2017年四季度共36个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影子银行规模的发展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有负向冲击,且影响越来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银行应创新进行表内业务创新,规避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业务具有风险小、成本低、获利大的特点,且它在我国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间业务成为各大银行的聚焦点。同时,外资银行也盯上了这块大“奶酪”。我国商业银行要了解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的差距,采取相应的策略积极发展中间业务。  相似文献   

16.
银行经营活动限制对不同收入国家的公众银行服务利用情况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在高收入国家,银行经营活动限制与银行服务利用程度负相关;在低收入国家,银行经营活动限制与银行服务利用程度正相关。研究结果对金融深化下的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金融监管趋势透视我国的银行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监管与金融监管之间关系密切。从当前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态势出发,分析了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及其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并依据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对改善我国银行监管,提高我国银行竞争力提出了提升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法;减少行政监管,严格法律监管;健全监管环节,适应市场化监管;加强国际合作;强化风险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虚拟企业的风险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能够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虚拟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引起我国企业界的关注。但是,虚拟企业在帮助企业获得反应灵活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风险因素。因此,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虚拟企业中各类风险的形成机理是保证虚拟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特别是对于虚拟企业在我国成功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良贷款率对资本利润率、净利差、资本充足率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存贷比、流动性比率对不良贷款率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拨备覆盖率与不良贷款率在不同滞后期格兰杰因果关系不同。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商业银行不应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选择高贷款利率的贷款项目以实现其经营绩效;在系统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实施逆周期调整,可适当有选择性地提高容忍度,允许部分商业银行或业务条线调整对资本的计提标准,降低其顺周期性;商业银行应注重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之间的平衡,理性对待不良贷款率上升。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银行业规制性进入壁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业规制性进入壁垒是影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银行机构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我国银行业绩效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对银行业进入规制进行改革,降低规制性进入壁垒,确保银行业进入规制的科学与适度,是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业改革,提高银行业整体绩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