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申检体覆制度是元朝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减灾救灾措施,依次按申灾、检踏、体覆、监察和纠察等四个程序执行,按收成受损分数减免税赋。由于这种制度带有很强的中央集权性,各级机构尤其是直接接触民生的机构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权力严重受限,补偿救济缺乏,救灾物资受交通条件掣肘,赈灾实效大打折扣。虽然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但由于政府监管不力,多有官民勾结贪污救济物资,救助不力亦使流民衍生、盗贼滋多,加之对不同民族区别对待,仍是弊端重重。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政府救灾制度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灾荒频发 ,为救济灾荒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 ,在传统荒政基础上 ,吸收外来的救灾制度与经验 ,在救灾程序、措施、财政、管理等制度方面进行建设 ,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性制度框架。毋庸讳言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非法制化社会 ,许多制度具有虚置性 ,这种弊端政情使救灾制度效能降低 ,造成灾民风雨霜露、饥寒颠踣的情事与民国历史相伴随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业保险体系构建,完善我国农业防灾救灾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对关系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农业灾害防治措施的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综述我国农业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两种主要的防灾救灾措施--国家防灾救灾措施和市场化的农业保险措施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促进农业防灾救灾措施优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CMSS是一个能够支持大型社团和缺乏弹性的工商业危机结构的危机管理框架结构。其核心思想及内涵延拓是:CMSS模式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必要时CMSS甚至可以举全国之力(这当然包括应急财政救济),这就是CMSS所体现的综合救灾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文认为,政府要改变以往财政救济的救灾方式,把救灾机制引入到灾害保险体系中来,从政府层面构建我国灾难风险的损失分担机制,构建我国的灾难保险体系,以实现应急财政救济从政府到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减灾救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整体发展与百姓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历来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减灾救灾实践中,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灾害防救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预防为主与防救结合、坚持减灾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重视科研、保证救灾的廉洁性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财富。坚持毛泽东减灾救灾的基本思想,对当代的减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尹卫国 《社区》2012,(22):5-5
7月21日,北京暴雨,安徽人赵露泼连救6人,但在灾后,赵露泼一家“蜗居”卡车内。有媒体报道说,他是外地人,所以没得到救灾物资。网友们因此为赵露泼抱不平,称他为“委屈英雄”。(新浪网7月28日中安在线)  相似文献   

7.
政治救灾制度是相对于经济救灾而言的一种制度形式,它是传统中国社会在政治领域与自然博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灾害祈祷以及衍生于"六事"的诸多制度;尽管这一制度有着浓烈的神秘色彩,但在古代社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南朝刘宋遣使救灾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频发的自然灾害促成了刘宋遣使救灾措施的不断实施。救灾使臣在参与地方灾害的救助过程中,将朝廷的安抚、赈恤与监察等几个环节连接起来,成为在灾害情况下联系国家和地方的纽带,体现了封建国家在救灾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遣使救灾作为刘宋一种积极有效的救灾机制,对刘宋灾后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存款人利益、公众信心以及银行体系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银行业面临较大风险,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较差,不良资产过多.与此同时,在银行和存款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存款人的利益将受到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存款保险法,建立我国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了联邦制、单一制两类政体四个国家(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财政救灾情况分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察,一是救灾资金的准备情况,二是联邦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救灾情况,三是政府对于受灾对象的救济项目和标准情况。分析表明,有关财政救灾的制度规定在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却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一点当为建设我国的财政救灾制度高度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风暴潮灾害发生时间集中、地区差异显著、经济损失严重、次生灾害频发等自然特征,分析群众、政府、经济组织等救助对象的需求特征,从时间维、空间维和逻辑维剖析风暴潮灾害损失及灾害救助关联的协同机理,设计并构建包括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层次体系以及服务体系的风暴潮灾害四维救助保障体系。通过加快风暴潮灾害救助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风暴潮灾害救助财政投入制度、强化风暴潮灾害救助监督管理等保障措施,实现风暴潮灾害救助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灾害救助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的灾害救助在当前巨灾频发、救助管理体系落后、灾深灾重的的背景下日益显示出其弊端,表现为救灾主体单一,救助法律缺失,救助标准不合理,救助资金严重不足,救助机制不健全等,不能适应防灾与减灾的需要,需要以创新的思路,通过明确救助主体、提高救助标准、科学界定救助对象、建立救灾资金多元投入体制、完善救助机制、优化救助管理、建全灾害风险社会共担机制和建立灾害救助制度的评估和监控体系等途径,才能提高防灾和救灾的效果,从根本上确保人民生活与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对灾害的态度经历了畏惧、奋起抗争、防范与抗争相结合的变化过程。灾害对人类生命造成了威胁,因此,面对灾害,人们的道德态度应以保全生命为道德底线,积极实施自救和他救,勇敢面对灾害。灾害时期,正常的道德关系被破坏,原有的道德规范失调,灾害救助的道德冲突愈加突出,对灾害救助提出了更大的道德选择难题。灾害救助的道德共识是共同承担、共同抗灾,人们应勇于承担灾害救助的道德责任,发扬仁爱互助的精神。在灾害救助中应遵循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秩序的基本社会公德,尽快将灾区生活秩序导向正轨。人们在长期的灾害救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灾害救助的道德管理机制、道德运行机制和道德评价机制,这为灾害救助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可能性,是人类与灾害抗争的道德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的大变局过程中,近代西方文化大举"东渐",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濡化。这一文化背景对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使近代救灾思想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特征。文中从近代救灾思想的现代性特征、近代救灾思想的形成原因以及局限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粗线条地勾勒出近代救灾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洋务运动时期,恰逢“清末灾害群发期”进入高潮阶段。针对灾害频发引致的严重灾荒,洋务派一方面对传统灾异观展开批判,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思考灾荒成因,并尽力探求救治对策,同时他们当中的实权派在各自辖区内尽力将有关的荒政主张付诸实践,取得了较好的防灾救荒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华侨华人救灾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在不同阶段,党和政府对华侨华人救灾的参与态度和开放程度不同,并呈现出政策优待、统筹化与法制化趋势明显、动员组织与政策激励并存、加强服务管理等特征。这一政策演变与民族情感和历史传统、主流国际救援观念、国内外形势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并在事实上对华侨华人参与新中国救灾的规模、流向、程度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尽管社会保障这一名词出现在20世纪初,但作为一种制度形态,至少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在从西周到清前期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极其复杂的思想基础,政府、民间、宗教、宗族、基于业缘和地缘的自保互助组织等主体参与了保障事务,多元化的举办主体承担着全面的保障项目,并有一套严格而实用的管理监督制度、保证制度或诏令的实施效果。这个基于社会救助的保障体系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救灾捐赠财产的法律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救灾捐赠财产是为救助灾区群众而无偿给付的财产,属于公益捐赠财产范畴.公益捐赠具有受益权与控制权分离、受益主体虚拟化等特点,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法律监管.在外部监管上,应建立统一的业务监督主体,结束"多重监管,监管缺位"现象,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在内部监管中,建议在公益基金会内部增设监事会,大力发展行业自律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