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刘进才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9-11
从京派儿童视角叙事的角度探讨了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童年视角叙事使京派作家适度调解情感的审美距离,收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效果,并通过儿童的感觉和心理,呈现出纯美的艺术世界--一个人性皆善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王玉宝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135-137
废名的小说是在现代性的语境中,从人生的苦难出发,以禅悦之心建构的审美乌托邦文本.他以一种反现代性的姿态,坚持某种非中心式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废名小说也是从死亡中生长出来的文学文本,他从佛陀处借来一面"镜子",把"实在心念化",把世界幻化为梦,以审美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悲剧性的超越,为荒谬、虚无的生命赋予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蓉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2-48
以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沈从文、汪曾祺、凌叔华文学作品中的文人画画境追求与其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其具体表现在: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描摹,精神气质上体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空间并置与留自的叙事手法,黑、白、灰淡雅的水墨着色,传神的人物刻画在创作手法上体现对文人画绘画技法的借鉴;空灵静谧的画面感在美学追求上体现文人画的审美追求等。对文人画的精神与技法上的借鉴,使作家的小说呈现出别样的美学风格,开拓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叶诚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0-84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缘起与走向与此后小说现代性建构直接相关。在中国小说现代性发生之际,虽然追求小说历史化功能的呼声占据主流,但小说界也的确有关心小说诗学问题的声音,从而成为一股小说变革过程中的自我制衡的力量。即使在梁启超等“新小说”的主流理论家那里,对小说文体的某些本体性认知也是存在的;而王国维等着意在小说理论与批评本身自觉做出美学理解的小说家或学者,尤其为小说现代性的完整命名做出了贡献。在小说现代性发生和命名的审美视域中,王国维等对小说诗学问题的关注以及梁启超小说理论中的双重性,一并显示出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小说生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6.
李美容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2):30-32
沈从文的小说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性启蒙文化传统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他不满于现代中国从底层到上流社会感性主体普遍缺失的状况,试图用审美精神激发生命,使生命的自然性得到升华,使本能转化为创造性力量,获得一种诗意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审美启蒙是对现代理性启蒙的推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7.
李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51-55
京派作家在写作观念上具有鲜明的学院特色,具体表现就是自觉的文体意识和文学意识,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实践中,他们以可贵的文体意识和积极的文体实验加强新文学建设,这种摒弃商业和政治因素对文学的干扰、着力于文学内部体系构建的文体观念是京派作家学院精神的重要体现。京派作家对小说的文体实验首先是淡化小说、散文、诗歌三者之间壁垒的文体界限,将散文、诗歌中的有效元素吸收到小说写作中来,在小说结构、语言、意象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更新,以学院派的品格发展了现代小说的抒情一路,同时进行了适量的改造,使其呈现了理性化的抒情效果。在写作视野上京派作家同时向中外文学传统寻求资源,在传统文化符号体系和西方小说技法的双重影响下,展现出了既古典、又现代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8.
周建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70-76
以西方启蒙运动为标志的现代性的内核,可以简要概括为理性。在利奥塔、福柯等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看来,理性原则所包含的一元普遍性、总体性、理想主义等特征,及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必须引起警觉,予以矫正。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这一解读,现代性的理性原则并未破产。如果说,西方人身处现代性状态之际,对其所包含的"大而无当"倾向的矫枉之思,具有思想的真实性,那么,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全力推进国家现代性转型乃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刘进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3):83-86
京派作家梦想的叙事是京派小说审美回忆的一个重要向度,它营构了一个审美的乌托邦世界,梦的世界是京派作家构拟的一个自由的国度,隐喻着另一种美好的生活和理想的生存方式.京派作家关于文学与梦的深度思考,超越了"五四"文学崇尚浅白直露的文学审美尺度,尤其是废名所开创的朦胧晦涩的梦想文本,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兰浩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117-121
肇始于西方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既带来历史的巨大进步,也引发现代社会的诸多危机。审美现代性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日益受到思想家的重视和关注。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在天人关系、人与人和人自身关系的不同对待上与传统审美产生一定矛盾张力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现代性相融的对接面,激活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审美智慧,由此建构有中国化特色的审美现代性,是探索缓解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谷鹏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74-78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性思想发展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陈瑞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92-96
“现代性”是用以描述和界定现代时期社会文化特性、精神体验和观念形态等的总体概念,而“审美现代性”的概念是从属于现代性的。综合考察波德莱尔、贝尔、哈贝马斯以及卡林内斯库等人的相关分析论述,可将西方美学中的审美现代性理解为18世纪后期以来的、以艺术的自律性发展为主线并包含文化的审美性演化的动态表征。 相似文献
13.
宋卫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6-10
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抗关系,它们是同一启蒙方案内部逻辑演化的产物,前者孕藏于后者的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之中,后者的三次历史浪潮为前者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中国理论界对审美现代性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遐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6-38
牟宗三以康德实践理性解说儒学是一错误思路。"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表明孟子以共通感论述理义来源,"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两用"悦"字,证明应当以直感判断力解说孟子。分析朱子、阳明的一些言论证明以直感判断力解说儒学则若合符节;并引述康德关于判断力的相关学说、伽达默尔对康德的批评支持上述论点;从而主张,中国道德哲学宜以直感判断力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李世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3)
由于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不同,西方学者对西方现代性的特性有不同的阐释,但他们主要关注其断裂、理性化和反思性特征.实际上,反传统、理性化和反思性是西方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它们影响了西方现代审美思想和现代美学流派的发展,并使其呈现出反叛西方审美传统、反对工具理性和反思西方审美局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审美现代性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粟世来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22-28
消费主义文化是现代性历程中发展出的主要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在今天,这一文化借助全球化的伪装,推促了审美向日常生活的殖民,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维度和批判面向;应该通过审美现代性来反思、批判被消费和审美全面覆盖的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性,揭露作为社会生活本身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示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表征出来的审美幻象和消费政治。 相似文献
17.
徐迎新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1):48-52
救亡、启蒙是中国现代美学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表征。梁启超美学不是在学院派话语系统中进行着美学言说,但其社会人生思想却同中国美学的近代化进程形成内在的暗合与呼应,代表着中国美学现代性话语的社会化表述。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的发生--兼答李志宏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易中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38-43
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美学理论都必须解释审美的发生,而任何一个体系严密的审美发生学都必须能够回答三个问题:审美的发生为什么可能、为什么必然和它怎样发生。正是劳动,使人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有了超越性,从而使审美有了可能;正是劳动中产生的确证感,以及通过确证感实现的人的确证,使审美成为必然;正是确证感向同情感和形式感的发展以及劳动的异化,使审美完成了从非审美和前审美到纯粹审美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与审美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1)
“现代性”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审美自觉是现代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现代性启蒙思潮的“理性崇拜”不同,审美自觉将“现代性”推进到了一个“感性解放”的阶段。现代唯美主义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推进了现代性视域中对于人类自由和艺术自由的理解。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的建立是一种美学自觉,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旗帜的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20.
樊德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24(2):125-127
审美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属于文化范畴 ,是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为建设先进文化和“三个文明” ,提高审美素养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立美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