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典体小说形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词典”名之的词典体小说是小说文体的革命。这一新形式蕴涵着小说家独特的美学追求,即假借词典文体的共时文本结构改变或弱化小说的历时叙事传统,在历时叙事文体中尝试共时叙事之可能,进而建构了具有实践性和生产性价值的“可写文本”,为阅读选择和文本重写提供了充分自由。这一别样的小说文体样式假借词典文体作为语词汇集和知识载体的客观真实性,消解了传统小说虚构和想象的先验规定,创制了“零距离真实”的错觉,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而确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词典;小说;文体;形式;叙事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在文体上,形成了回归"本土化"的创作潮流。或直接袭用古代文体,或跨文体地挪用古代非文学的文类,或在小说文本中杂糅中国本土各类文体体例,或重拾"世情"小说的叙事传统。这种文体"本土化"追求,既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焦虑的因应之策,也是文化自信心提升与国家意识形态促推的结果,同时亦表明了小说文体经历否定之否定的变革规律。但这种"本土化"追求存在着本土化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内质脱节、审美现代性缺位、文学性削减、生活同质化等问题。有生命力的"本土化",应该是形式与内质一致的本土化,同时涵纳西方文学的优质元素。  相似文献   

3.
经过几十年的发育,小城镇叙事小说于20世纪90年代末显现出稳定的文体形态,分蘖为一种 文体亚类。小城镇叙事小说文体的成熟有着明显的标志物。文体成熟的内在标志物是:在政治、历史、文化等 三大领域内确立了特定的叙事板块,塑造个性独特的“小镇人”或“小城人”,演绎小城镇变迁史以表达独特的 主旨。文体成熟的外在标志物是:小城镇叙事拥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作家”群体,出现了大批以小城镇为直接 审视对象的作品。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和叙事主体的小城镇意识的深化,促进了小城镇叙事小说文体的成熟。 学界忽视了小城镇叙事小说的文体归属和文体成型。  相似文献   

4.
文体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语言修辞本身,而应该被理解为结构世界的方式。文章选取辛亥革命前鲁迅翻译小说从《斯巴达之魂》到《四日》的转变进行分析,呈现不同战争“风景”背后的文体差异,分析其与鲁迅民族政治思想转变之间的关系,回答辛亥革命发生之前,鲁迅“弃医从文”前后从“科学或政治的小说”转到“纯粹的文艺作品”的文体选择转变的问题,该转变标示着鲁迅以文学文体重建民族国家想象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经过几十年的发育,小城镇叙事小说于20世纪90年代末显现出稳定的文体形态,分蘖为一种文体亚类。小城镇叙事小说文体的成熟有着明显的标志物。文体成熟的内在标志物是:在政治、历史、文化等三大领域内确立了特定的叙事板块,塑造个性独特的"小镇人"或"小城人",演绎小城镇变迁史以表达独特的主旨。文体成熟的外在标志物是:小城镇叙事拥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作家"群体,出现了大批以小城镇为直接审视对象的作品。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和叙事主体的小城镇意识的深化,促进了小城镇叙事小说文体的成熟。学界忽视了小城镇叙事小说的文体归属和文体成型。  相似文献   

6.
梅娘小说的女性主题与自身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她对个体经验的自觉处理,体现出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叙事意识;而她善于选择人物视角、引入人物独白话语来表达女性主题,又形成了独特的女性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7.
胡应麟的小说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已经触及到了小说文体的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新变意义.对古代小说概念的精细化和文体的独立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小说观念是建立在他对小说文体独立性的充分尊重及对小说文体的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小说文体有它独特的本质的规定性,但小说家在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往往偏离这种规定性,造成非文体化,而这正是小说文体审美张力的重要体现。小说家对于“第二视野”的描绘和20世纪影视艺术的发达是造成非文体化的主要原因。非文体化主要表现为小说的诗化和散文化、小说的戏剧化、小说的绘画化、小说的音乐化等,它拓展了小说的文体空间,而读者和批评者对非文体化小说进行接受和批评的观念亦要转变  相似文献   

9.
刘知几《史通》是一部史学名著 ,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小说观念的学术著作。他以史学叙事原则规范小说、否定小说的独立文体地位 ,却在事实上促进了小说理论的发展。他将“偏记小说”分为 10类 ,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小说文体的精细辨析。他总结的小说文体弊端 ,说明了小说独立的文体特征。这些都在实际上为唐代小说的文体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0.
小说作为一种后起的文体,它首先应被理解为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体式,即“世界感”,然后才是我们通常所说作为叙事的小说文体。前者之于后者是先在的,这是小说的本体论。在中国古代,“小说”一开始就是作为与正统文体之世界感相对立的文体而出现的,并受到正统文体意识的排斥或“拉拢”。而小说的幻想性叙事遵循自己的行动逻辑,它要表达的各种观念也在其自身的叙事框架中逻辑性地生成。  相似文献   

11.
萧红跨文体写作打破传统小说学的限制,融合多种文体与非文学因素,注重场景的象征性铆接、风俗的审美性表现和氛围的艺术性营造。跨文体写作和小说文体的融合能力、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以及萧红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萧红跨文体写作开创了现代小说诗学的新路向,创造了小说的新形式,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冯梦龙以《三言》为后世称道,很多研究者多将其作为晚明激进的卓越的思想家进行分析。本文对冯梦龙的出身、政治追求、《智囊补》等著述进行综合考察,认为:他依然是一位立足于封建文化的文人;小说创作是其政治生命的一部分,他借助于小说这一文体作为立言的主要形式,以关注社会,警醒世人;这一文体的选择及其理论的思考,提高了小说的文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作为晚清新小说类型家族中的后起之秀,翻新小说创作在1909年度达到高潮,从而成就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翻新小说借鉴政治小说、科幻小说等小说文体的写法,承继传统小说的模式,整合融汇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体特征,并以其独具的文体优长取得了骄人的创作成就,谱写了晚清新小说最后的辉煌乐章。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篇小说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各种形式的文体探索由来已久,但真正出现打破主导文类规范,形成无"体"之体的写作现象则始自20世纪90年代。纵向窥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无"体"之体书写状况,其大致呈现出诸如看似不像小说,实则是小说;或看似像小说,实则又不像,在像与不像之间摇摆;或看似不像,实则也难算作小说等镜像,从文类发展的内部自足性、中西文学资源的文体渗透、创作主体的文体意识与自觉追求、时代语境下的审美接受等方面探究镜像成因,并对其发展的可能性维度做出评判,这对于作家的文体探索、读者的文体接受以及学界的文体研究皆为一次有意义的跋涉。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史角度来看,汪曾祺小说文体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促进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的更新;从文化学角度来看,汪曾祺小说文体破除了传统的审美认知模式,表征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汪曾祺小说文体贡献无疑是独特而巨大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16.
文体是文学翻译评估,尤其是文体内涵丰富的小说翻译评估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小说语言的文体意义有两种文体表征形式,一为显性文体表征,以英语小说语言为典型;二为隐性文体表征,以汉语小说语言为典型。当评估从“显”到“隐”的小说翻译时,适合主要采用原文文体导向型评估方式;而当评估从“隐”到“显”的小说翻译时,适合主要采用译文文体导向型评估方式。前者重在考察原文显性文体表征在译文中的忠实传递,而后者重视译文直接面对原文文体意义而作的创造性再现。当前学界在评估小说翻译时,主要采用原文文体导向型方法,对隐性文体的考察还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7.
作家和批评家的文体意识及文体的自觉,对于这种文体的变化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鲁迅的小说文体意识对于现代小说文体发展的影响且不说,鲁迅的文体实践对于乡土小说以及其它后世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小说史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同他的小说文体实践一样,也反映着鲁迅独特的小说文体意识。他用辑录周秦古籍的方法来辑录古代小说,并经过消化吸收,以自己的体裁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一方面遵循古小说的基本框架和格局,一方面又经过自己的增删变异,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治史风格和现代小说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的兴盛发展时期,本文着重论述在19世纪的文化背景中小说文体的叙述转变和特点,并探究了19世纪西方小说的历史化叙述模式、抒情性叙述模式和写实性叙述模式及历史小说、浪漫小说、写实小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9.
韩少功既是文体意识的自觉者,也是文体实验的先行者,其代表作《马桥词典》和《暗示》,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小说文体实验的范本,充分显示了韩少功小说文体观念与其文体实验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六经国史之外,其余著述皆为小说"的命题潜含丰富的理论内涵:延续了从班《志》开始的小说文化定位,以对经史文化的逆向超越和顺向认同肯定小说的文化价值;确认了小说范围的宽广无边性,是对小说从细流到大海的发展历程的总结;认定了小说文体和话语的驳杂性,揭示了小说超文体的独特特征,指出小说文体的包容力和活力的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