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明煜 《南都学坛》2022,42(1):70-75
中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确保中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法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八二宪法"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法制基础,而"八二宪法"也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宪法,在宪法序言、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构等宪法规范中,都鲜明地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八二宪法"历经五次修改,主要的目的就是将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成果写入宪法.在宪法的保障下,坚定"四个自信",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以来,宪法对于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中国的“八二宪法”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一部宪法,对民主的地位、方向、实质以及实现民主的思路、制度载体、突破口等六个重大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保障,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3.
"八二宪法"40载,国家权力布局结构不断演进.其中,"党的领导"被明确写入宪法总纲,较为完备的"党的领导"规范体系初步建成;全国人大常委会从"赋权"到"扩权",呈现出能动行权的态势;合宪性审查机制从"隐性"到"显性",逐渐实现规范化与制度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从"实践"到"入宪",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监察法律体系;地方立法权从"恢复"到"扩容",力在达成收权与放权之间的平衡."八二宪法"发展的40年,不断往返于规范与现实之间,充分展现根植中国文化,依赖中国经验,采行中国眼光,兼顾效率与公平、贯彻民主和自治的宪法实践精神.然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应逐渐转变为以创制法律来推动全方位改革的范式,主要依靠法律建构来确认权力结构和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4.
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八二宪法有着长篇幅的序言,这给以司法适用为导向的狭义宪法解释学带来了理论困难,也给以人权规范为核心的规范宪法学带来了体系整合与价值协调的难题。如何认知和处理宪法序言的效力及其与宪法正文的关系,成为一个严格的中国宪法科学问题。在社会主义宪法传统与中国宪法语境下,宪法序言的主要功能是对体制的合法性论证,既包含历史合法性维度,也包含政治原则的规范维度,包含了规定并塑造中国宪法权力结构与权利体系的"根本法"规范,充当了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宪法序言对社会主义特定的政治安排予以吸纳,在体系上要比经典的近代宪法更加繁杂,其规范形态还有待进一步演化,但其规范性不容忽视。宪法序言构成了理解中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对宪法序言之历史叙事模式与原则论证理路的精准与合目的之解释,有利于真正建立中国的宪法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八二宪法"有过多少次修改,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宪法研究者发现一个被遗忘的研究课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有生命力的宪法,"八二宪法"成功地设定了柔性的修宪程序和审慎的修宪策略,从而调和了宪法文本稳定性与现实政治动力之间的紧张。但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在"八二宪法"的框架内发生了不可见于文本但却具有宪法意义的结构性变革,宪法学者应当认真对待这些在文本中看不见的不成文宪法变革。  相似文献   

6.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中国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八二宪法”),从根本大法的形式上稳妥地纾解了中国政治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主要体现在:规范了公共权力结构,促进了公共权力运行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具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合理处理了国家民主与基层民主的关系,理顺了党法关系,如此等等。正因为如此,“八二宪法”也成为新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总章程,揭开了中国政治发展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和文明发展进步的显著标志。全过程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有利于保证过程民主与结果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构建中国人自己的全过程民主的阐释标准,形成中国人独有的民主话语体系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阐释力,凸显《宪法》规制的全过程民主的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依宪治国""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宪法》是全过程民主得以实现的法治保障,《宪法》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宪法》实施。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是全过程民主的体现,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是全过程民主的本质,宪法监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证,全过程民主标志着美式民主神话的破产。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举措是:健全体现人民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本人权制度,全面加强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全过程民主的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8.
中国"八二宪法"提升了公民权利的宪政地位,初步摆正了执政党在国家宪制中的地位,体现了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但在司法独立、权力制衡、违宪审查等原则与制度的规定上,在公民基本权利的列举上,特别是在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立法上显得不足。今后应该继续完善宪法,履行宪法,推进政治改革,建设宪政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青年党员是党的人民性和代表性的执行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通过牢固树立科学的宪法观念,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捍卫宪法的民主与权威,培育正确的权力观的方法,确立维护宪法的权威就是维护党的执政能力的思想,最终在提升自我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广泛的政治参与社会实践中,体现党性和人民性、梦想与责任的相互统一,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精神完善现行宪法,建议,鲜明记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明确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紧密结合;正式确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完整指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切实健全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规定;继续修改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些具体提法。  相似文献   

11.
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其产生与运行有着文化、历史和逻辑的现实与必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开展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也是新中国权力体系的逻辑起点。协商民主不仅促进了政治协商会议在新时期的民主转型,也更新了宪法实施的理念。当前,利益固化已成了影响改革事业的巨大障碍。中国宪法的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必须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完善协商民主和相关宪法实施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宪法惯例     
宪法惯例在各国宪政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因符合宪政精神、实际操作需要及某些优良政治传统而被公众接受和认可,成为重要的不成文宪法规范。宪法惯例主要起着补充和完善成文宪法的作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大胆创立政治先例、发展社会主义宪法惯例,其现实意义尤其重大,它能促进宪政实践及时适应时代变化发展,为宪政发展探索道路,丰富和发展宪政内容,完善宪政运作机制,培育民众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宪法是在改革开放大业蓬勃开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传统得到恢复的背景下制定的。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多,期间在不同范围内进行过各种形式的民主商讨,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精神,而宪法文本的相关规定则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法理依据。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的"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改动是我党对社会主义中国化问题认识深化在宪法中的准确表述,标志着一种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1954年宪法是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中国经验与国际经验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产物;她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从"过渡期"转为"成型期";她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宪政的基本模式;她的基本精神注入了现行宪法的灵魂;其特点突出、影响久远、宪政意义重大,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七八宪法",结束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倒退的历史,并迈出了向"五四宪法"回归的征程.以它为依据所制定的包括法院组织法和检察院组织法在内的法律,为其后的拨乱反正,乃至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它的许多内容,特别是包括人大常委会制度在内的有关国家机构条款,为恢复国家正常秩序、实行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直接为"八二宪法"所吸收.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自治制度,是区别于主权自治和地方自治的基层社会自治。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二元化权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体现了中国宪法中国家与社会互相分权的发展趋势;落实了人民主权的宪政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实践了宪法上的人权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村民自治权具有宪法基本权利的属性,应在宪法中明确村民自治的宪法地位与村民自治权的基本权利性质,并制定出关于村民自治的《村民自治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 向民主、稳定的宪法秩序过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建民主、稳定的宪法秩序是中国人民奋斗了百年而未竟的事业。本文第一部分从重建政治合法性、依法治国和追求理想的社会组织方式与生活方式等方面,说明了近代以来中国人之所以不懈追求宪法秩序的原因。第二部分用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理论构架,讨论了中国为什么经过百年努力仍未实现宪政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从认识上探讨了民主与宪法秩序,宪法、宪政和宪法秩序,富强、市场经济与宪法秩序,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等四个问题,就中国在21世纪如何进一步向民主、稳定的宪法秩序过渡,阐述了一些宏观思路。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国改革时代的根本大法——宪法颁行三十周年。1982年12月4日,告别动荡年代的新《宪法》颁布实施,从此开启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大幕,为后来中国赢得30年改革和发展的稳定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法治基础。为了纪念这个重大国事,本期"专题研究"特别邀请我国著名宪法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茂林教授作为主持人,携领几位青年才俊发表三篇探讨文章,以求推进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这一原则,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又将它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着重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四个方面论述了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