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生智慧,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旨在说明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惟有经过调整,即批判旧义、发掘新意以后与新生的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相结合而被传承下来,并发展为新的文化传统,才能建构起中国现代社会崭新的人文价值观体系。  相似文献   

2.
章开沅教授所从事的辛亥革命史、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包括张謇与商会)、近代化比较、教会大学史、日本侵华史等研究,无一不与日本相关。日本在其学术话语中有日本学人、日本论域、人文关怀与外交关系交互平台的涵义。借助日本这一关键词,他在跨文化交流中,以世界主义、理性爱国主义,回应着来自民族主义与文化科学的挑战,完成了学术文化与民族主义的两重超越。  相似文献   

3.
追寻“物哀”——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萍萍 《理论界》2007,(1):134-135
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物哀”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民族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背景。本文通过对物哀概念的解析,物哀审美意识形成原因的探讨,物哀与中国文化渊源的追寻以及对崇尚物哀的日本文学的回溯,从文化角度上对物哀的文化内涵进行一次解读。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际间人文交流遭受阻隔的时代境遇下,习近平提出构建人文共同体,其相关重要论述具有多重逻辑意蕴。人文共同体是以马克思文化交往理论、"真正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础,遵循世界人文交流融汇、中华文化包容式发展和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逻辑,立足于回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之问、破除中外文化交流壁障和推进上海合作组织人文交流的实践逻辑,为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全球文化治理和国际文化秩序构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和认识论以伦理文化和道德认识论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化和认识论的主流则是科学文化和自然认识论。中西方文化-认识论的这种差异又主要表现为对人性、道德与科学技术的不同执着和追求。中国的伦理文化和道德认识论相对来说更重以人性、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领域,而对人文领域以外(如自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领域以外的自然界实际上也常常被包括在人文领域中)的问题则相对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是人文文化,高张人文主义旗帜。在这里,“人文的”是与“自然的”而不是与“神学的”相对应而  相似文献   

6.
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日本经历了脱落、遗失、添补的发展过程,期间融合日本文化、风俗习惯形成了一个更符合日本文化传统的七夕节。在文化的吸收、演变、融合中,日本人着眼于保留本国的主要制度及价值标准,从而使日本的七夕文化不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记,而且让以仙台为主的多个日本城市走出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的七夕文化之所以在日本得以传播和传承,与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七夕文化的认同和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刘庆委 《学术论坛》2006,(10):159-162
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中日简体字的字形比较,揭示了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反映了既吸收和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又脱离中国文化束缚的、与中国汉字文化相呼应的日本汉字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8.
日本美术的特色 ,渊源于日本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日本美术自古受中国影响 ,不仅吸收了中国隋唐文化 ,而且吸收了西欧文化、美国文化 ,形成了外向型特质 ,这些都与它的民族性和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伊藤虎丸继承了竹内好等人对于过去的日本所进行的亚洲侵略的自我反省的态度,吸收了竹内好的"文化"的观点和"比较"的方法,在不失其本来精神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思想与理解加以补充或阐发,并置于思想史的语境中加以比较,从根本上思考鲁迅及现代中国文学在日本近代化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使竹内精神在伊藤思想中获得新意和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日本现代中国学的发展,以1978年和1990年为界,将日本现代中国 学(1945-1999)分为三个时期,并比照传统的日本“汉学”,从哲学、文学、语言学和史 学四个方面评介了日本现代中国学的现状和进展,介绍了日本现代中国学所拓展的新领域: 宗教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总的来说,日本现代中国学既 继承了日本传统“汉学”的实证主义学风,又发展了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方法,拓宽了 研究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对古代中国文化的研究,还将触角伸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深层, 使日本现代中国学成为国际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唐正芒 《云梦学刊》2003,24(4):43-4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对中国文化进行肆意摧残,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高等院校、文物国宝、重要报刊等文化机构、文化设施及文化团体,尤其是大批文化名人,纷纷内迁西移,这在实际上形成了中国文化重心西移的历史壮举。它不仅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和精英,而且大大改变了西部文化的落后状况,对今天的西部文化大开发也有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10,31(6):49-52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普及化和通俗化。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地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主要有: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会实践、进社区和新农村、进媒体等。  相似文献   

13.
张春田 《云梦学刊》2007,28(1):39-44
新文化运动后,所谓“国学”的语义转换,考虑“国学”的价值偏移,谈论“国学”的言路变化,以及科学话语、现代大学体制与学术范式更替在其中发生的作用,值得认真辨析。1920年代北京大学的《国学季刊》与东南大学的《国学丛刊》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入口。《国学季刊》的总体面貌,与主编胡适的倾向密不可分。《国学丛刊》则展现了东南大学学人的思路。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国学”在现代中国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创制过程,受到了西方学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现代化逻辑和合理化设计的塑形。  相似文献   

14.
财产权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产权作为人类的基本人权,其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正当性具有深刻的观念基础。中西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人们对待私有财产权的态度迥异。这是因为中西社会权利概念具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作为逻辑起点,而西方社会以正义作为逻辑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重义轻利的精神特质,而西方文化传统蕴涵着功利主义的内在因子;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从而以最高权威作为合法性依据,西方传统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以终极权威对抗实在法的合法性。观念的差别要求我们在法治建设中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精神,结合西方权利文化传统,培植我国财产权正当性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5.
吴修林 《云梦学刊》2004,25(1):79-81
中国传统乐曲是千百年来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钢琴则是西方音乐世界的乐器之王。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西音乐文化融合进程中凸现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将传统乐曲进行钢琴化改编。在这类改编作品中,既有能代表中国钢琴音乐早期萌芽的曲目,也有能体现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水平的经典曲目。  相似文献   

16.
郑亮 《云梦学刊》2009,30(5):92-96
西域作为中原文化整体想象的结果,在东方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曾经长期承担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互补和参照的功能。在大唐帝国时期,中原文化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域实际上已逐步融入了中原文化,西域以西替代了曾经的西域的角色,也就是说西域实现了由他者向自我的角色转变。通过理解作为与东方文化相对的西域文化,对于理解今天的新疆地区的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坤尧 《云梦学刊》2003,24(1):55-57
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只有23.5平方公里,人口约45万。由葡萄牙人管治了四百多年,因而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色彩。可以利用相对的观念来分析澳门文化特点,一是边缘与中心的关系讨论澳门文化的混血身份;二是“小国寡民”的角度探讨澳门处在广东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两个经济强邻之间的生存;三是从动感及静态的角度探讨港澳的不同及澳门特有的城市品味。从而分析澳门在大中华文化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8.
略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认真研究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认识东西方文明互补互融的规律 ,构建西部的特色文化 ,对于进一步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艳华  陈建荣 《云梦学刊》2011,32(1):116-117
梅花为我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梅文化发展史如我国文明发展史一样悠久灿烂而没有中断且有迹可循。梅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还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具体表现在梅花的人化、人格化。  相似文献   

20.
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全然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其吸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呈现出“东方转向”的趋势。这种“东方转向”是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对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批判否定之后所做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转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的再发现。但它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意识决定论、以道德话语代替制度变革等局限性。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做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