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的一首题为《风景》的小诗。对这首小诗的内涵,笔者这里不想做什么具体的分析;只是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它却体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游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众所周知,山水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比较密切。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点在山水美中虽然由于内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人类实践的创造是山水美的本源却是无疑的。严格地说,真正和人类社会完全隔绝的自然山…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人类的眼中,自然山川从来没有当作被欣赏的对象,因为它不美。这从我国的山水传说中明显地可以看得出来。我国古代的山水传说有两点特别引人注目:其一,自然山川总是有缺陷的,甚至是凶恶的,丑的;其二,古代人类在认识山川时总是和人事或神事搅在一起的,被当作美的对象来歌颂的是自然山川的对立面,即在战天斗地中生成、安排或改造有缺陷的、丑恶的山川,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伟大神灵或人类的伟大英雄。 山水传说中最古老的品种,要算开天辟地的传说了。在我国见于记载的开天辟地的传说南北都有。《艺文类聚》引《三五历纪》说:“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相似文献   

3.
宋代写意山水园林产生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全盛时期,其特点在于理石多奇峰,遣水重活水,强调绿化,重视科学技艺的运用,是日趋成熟的风水理论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这类园林是文人士大夫理想与信仰的寄托,是宋代山水美学的集中体现,是山水文学、绘画、园林艺术的综合体,成为后世园林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从气类感应的观念来看,"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一切生命体因气相互感应,生发联动效应。"情"以"气"为中介,通过诗人与物色之间的感应生成,具有跨时代的共通性。人们对山水之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逐渐从云气缥缈的仙灵之所剥离出来,回归山水体势之美;从玄理神气的同类感应走向内在的生命感应。对山川的神圣性体验与感物兴发的人情、性理,都建立在气类感应哲学基础之上。对山川的神圣性体验引发主体对山水内在的超越性的审美价值的感知。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诗人笔下耳目之娱的游观之物、仙灵聚集的神山,还是理论家探讨的气韵生动的情、理之象与气势相生的物象,它们都在一次次的转变中实现美学转换。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了自然山水美。发现自然山水美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动荡不安、士族庄园制度的盛行、老庄玄风和宗教的影响等共同促成了自然审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苏轼秉山川之灵、关天地之运,四十余年间宦游南北,“身行万里半天下”,所到之处,“餐山色,饮湖光”,神与物游,思与境偕,挥毫留下成百上千的山水诗词文赋,词章卓玮,炳蔚文囿,在山水文学史上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程磊 《北方论丛》2012,(2):66-72
儒家的伦理中心和家国同构使士人仕宦游走于家国之间,山水之游成为体验生命漂泊与渴求安顿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宋人的山水游宦意在兼融两者的精神指向,以主体精神的挺立向外追询国的价值,践履职责承当道义;以山水之游的审美体验实现对生命存在状态的诗意转换,情理交融的心灵境界即构成家园感和价值归宿,成就出诗意栖居的"文化的人"。家园感的追询是虚灵的心理体验,借山水得以物象化、情境化地呈现,从而消解家园失落的悲剧意识,对它的追寻过程本身即构成精神家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美的审美历史进程中,屈原是一个先行者和开拓者.他扩大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在自然美的审美发展轨迹中,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他最早对自然山水美进行了可喜的探索与创造性的反映,最早把自然山水美创造性地溶入他"金相玉质,百世无匹"(王逸《楚辞章句序》)的艺术形象之中,成为屈赋的意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之后山水诗、花鸟画的发展,显示人们在自然山水美的审美历程中由朦胧走上自觉的时代的话,那么在此前的漫长历程中,屈赋是第一声春雷,是从对自然山水美的原始审美形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外国朋友踏上中国国土,置身于中国的山水中。往往以其自身民族文化的“眼光”进行审视,无不感到中国山水的独特情调。说明中国的山水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不在于它有着不同于别国的地质构造,更多的乃在于内含的“文化味”。卢善庆先生《山水美与旅游》(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极其敏感而又准确地抓住这一大问题,经过多方论证,指出中国山水“是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支配与影响的”,其文化底蕴则是儒、道和佛禅。儒家强调山水景物的人情化和亲切感;道家强调山水景物的单一化与超脱感;佛禅揭示山水景物的赏心性与空灵感。三者对山水景物的影响,产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的山水,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常常使人流连忘返,心醉神迷。然而,人们还往往不满足于单纯的山水欣赏,总是还想知道一些关于它的来历的传说以及其他有关的遗闻轶事。因为经过传说渲染的山水,它在原来山水美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人文的内容,将人的生活和人的美感经验与山水自然美结合在一起,互相烘托、互相辉映,造成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这就使人们在欣赏中进入一种更深沉的美感状态里,引起更多的审美享受。使审美进入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1.
传统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是时间上的概念,也是作品风格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其从观念和技法两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传统山水画的观念讲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而现代山水画的观念则强调形式、个性。传统山水画的技法体系是较为封闭、保守的,因而趋于程式化;而现代山水画的技法体系是较为开放、开拓的,因而是灵活的、多变的。  相似文献   

12.
李占宏 《阴山学刊》2001,16(5):23-25
本文通过对人类影响景观发育的思想、行为、方法和影响结果的分析,在理论上论证了人类对景观发育影响的显著性,引申到按照人类对景观影响的结果--景观变化梯度过于剧烈的话,景观系统将走向崩溃,进而提出人类对景观发育控制理念构建人-地协调的景观系统.  相似文献   

13.
龚斌 《殷都学刊》2010,31(3):102-105
名僧喜欢佳山水,自晋已然。东晋后期庐山高僧慧远三十余年迹不出山,多次游览山中美景,同他的一群信徒咏唱和描绘山水景物,成为早期山水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慧远的《游石门诗》、《游庐山诗》、《庐山记略》,是东晋山水文学的佳作,是了解晋宋之前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山水文学史上产生过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风景书写虽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但是长期以来对风景的认识却一直停留在文学作品简单的点缀层面上。到了近现代,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改变。20世纪初期,风景书写成为批评者一再强调的文学要素,同时风景书写也被认为是白话文学优于古典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到了当代,这种意识进一步深化,风景书写极大程度地参与了中国小说现代品格的生成,风景书写除了具有叙事学意义,还被挖掘出各种文化阐释功能。而挖掘现代小说风景书写与旅游文化的联系,无疑拓展了风景书写研究的广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水粉风景画写生教学的相关问题加以浅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校园占地面积不断扩大,校园绿化面积和校园景观建设逐步增加。如何使校园绿化布局更合理,建设节约型校园绿化;如何使校园景观设计与校园绿化设计更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抒写性灵的诗歌主张、诗中表现的"出水芙蓉"一般自然清新的审美情趣、虚实结合的写作风格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认为,把般若观照与山水审美活动相结合,是他取得这些成就的一个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北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建设与管理的调查研究,阐述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为今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园林景观建设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玄素黑白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地位,考察了积墨技法对水墨山水画发展所起的作用,重点从 五个方面探讨了积墨给水墨山水画创新带来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大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的日趋重要,使国际地缘政治发生了新的变革,产生了国际能源地缘政治。能源政治作为分析国际政治的一种新角度,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一个新的国际能源格局。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大国政治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