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国债政策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腾 《云梦学刊》2003,24(2):39-41,121
近年,我国国债规模迅速并大幅度增长,财政的国债依存度偏高,但继续运用国债政策,适度扩大国债规模,不仅有现实必要性,而且也有现实可能性。国债政策运用当然存在风险,但风险大小的关键不在于国债规模,而在于国债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效和高效,是否较快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衡量一国的国债规模是否存在风险,不仅要看各种性质的国债规模与各指标间的比例,而且要看财政支出是否履行了其基本职能.一国的实际国债,是各种已有债务与财政基本职能缺失部分(即应由财政支出而未支出部分)之和.在我国,后者的规模远大于前者,其所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危害的风险也更大.我国不仅存在巨大的国债风险,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国债危机.  相似文献   

3.
国债规模应考虑目前我国对国债资金的需求,国内对国债的购买即国债资金的供给,以及国债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国债的最佳适度规模是国债资金供给、需求,以及国债风险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动态平衡点;国债投资的效益对国债的规模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宇 《东岳论丛》2006,27(6):87-89
我国财政政策已由“积极”转为“稳健”,长期建设国债虽有所减少,但国债总规模仍在增长,国债数量风险和国债使用风险仍然较高。逐步压缩财政赤字,控制国债规模;加强国债管理,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建立和完善国债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发挥国债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国家财力应成为防范我国当前国债风险的主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赵重女 《理论界》2005,(4):36-37
我国现有国债规模适度,发债空间有限,国债政策效用的充分发挥必须要注意防范国债的挤出效应和规避财政风险.在积极财政政策淡出情况下,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债作为财政分配范畴 ,与国民经济和财政收支状况密切相关。国债的发行会形成一种社会负担 ,因此必须有一定的限度。本文试从衡量国债规模的三个重要指标即国债负担率、国债偿债率、国债依存度入手 ,对我国目前国债规模的适度性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保持适度国债规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国债规模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勇  安郁厚 《东岳论丛》2002,23(2):26-28
发行国债在给经济运行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 ,也带来了债务风险。确定适度的国债规模应当从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 ,充分考虑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债还本付息和国民经济应债能力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释放国债风险的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杰长 《河北学刊》2001,21(6):42-4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重新启动公债的发行。特别是 1 994年以来 ,政府债务收入迅速增长 ,成为政府可支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债作为政府调控市场、应对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判断我国的政府债务收入 ,确定适度的国债规模和发债空间 ,释放国债风险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债规模及国债政策取向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债规模评估的国际通行指标有较大局限性,借鉴这些指标并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国债贡献率、国债应债能力等更广泛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认为我国仍有扩大国债发行的空间。但鉴于近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新态势,原来的国债政策取向必须进行改革和调整,国债发行规模应当控制,国债功能应实现复归,国债资金投向应当转变。  相似文献   

10.
国债推动了我国 GDP的增长 ,但是 ,国债过快的增长速度、中央财政过高的债务依存度及国债结构自身等问题 ,孕育着我国国债的风险。国债风险包括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我国国债主要风险是隐性风险 ,要化解国债隐性风险就必须提高偿债能力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减少财政赤字 ;建立偿债基金 ;优化国债期限结构 ,增加国债品种和交易方式 ,逐步实行国债利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11.
国债发行规模适度与否,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方面是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是承购者的应债能力或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从我国近年国债发行的实际情况看,已经达到了较大的规模,国债依存度较高,财政的还本付息压力沉重。因此,“十五”期间在确定国债发行规模时,应适当放慢国债数量的增长速度,主要考虑财政功能的发挥,并注意压缩财政赤字。  相似文献   

12.
张健 《学术探索》2010,(2):44-48
美元本位潜在风险体现为四个方面,即预期≠现实,美元≠美国,过度国债=信用不可持续,合法性不足:私人力量对国家利益的绑架,这些风险使得美元通胀不可避免。1970年代,美元信用来源由“抵押为主”转向“强制主导”,基于这一转换,“美元只能流通不能储备”成为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事实,“存钱不等于存财富,资源才是财富”被人们普遍接受。这两点使得美元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仅仅具有支付和流通意义。美元的运行表现出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特征,其中,“花”=美元,“鼓”=危机,危机没来,“花”可以照传,危机一到,“花”落谁家谁就吃亏。这就是全球金融利益博弈的新格局,也是此次危机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信用风险已经成为当代金融市场的重要风险之一 ,其主要表现为全球债务规模急剧扩张、作为信用主体的商业银行危机四伏、金融衍生品交易快速膨胀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此外 ,新的债务主体不断增加、新的金融交易品种不断推出等都使得整个社会的信用风险增大了。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 ,需要我们对信用风险的测度与管理重新进行定位 ,以防范信用风险 ,保持经济与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融业落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金融产品的单一。加入WTO后,竞争的核心是以多样化、可选择性强的金融产品为基础的高品质服务,因此开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已成为当务之急。网上国债质押货款业务这一新型金融产品,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我国金融法规的滞后,而且经济发展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种种环境约束使网上国债质押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为了扶持金融产品创新,我们必须对其全面认识,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并加以规避和控制:1弥补政策环境缺陷。2回避证券商的经营风险。3培养和招聘合格的客户经理。4严格挑选客户。5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和证券监管部门保持有效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的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机制结构单一,技术简单,主要采用的是内部信用增级方式,信用增级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并且由于我国现有担保和保险体系存在较大缺陷,使得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仍然蕴涵巨大风险。本文在介绍国内外信用增级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信用增级实践情况,探讨适合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其自身的经营出现了较大的风险。本文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种类进行了划分 ,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风险做了分析。据此 ,对于如何防范和化解其风险提出了若干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张宁 《北方论丛》2021,(1):29-40
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建立“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融资体系,保障融资安排支持可持续、包容性增长。在实践中,评价一国的债务风险通常就是评价该国的主权债务。从塔吉克斯坦的预算收支、货币规模、金融稳定性、国际收支、国债规模、结构和用途看,尽管塔债务风险有升高趋势,但目前仍有可持续性,在国内外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发生债务危机。中塔金融合作已取得较大成绩,已形成金融监管、本币互换、本币结算、投资融资等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未来仍有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Young adults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 came of age in a time of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credit but slowed growth in earnings, resulting in a dramatic increase in indebtedness. Debt has been little studied by sociologists, even though i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financing both attainment and a middle-class lifestyle, especially for youth in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We study the consequences of indebtedness for young adults’ sense of mastery and self-esteem as stratified by class. Young adulthood is a crucial developmental period for mastery and self-esteem, which then serve as a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ource (or deficit) into the adult year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young people have divergent perspectives on debt: some focus on credit as a necessary investment in status attainment, while others worry that readily available credit invites improvidence that can erode the self-concept as debt encumbers achievement and future consumption and increases a sense of powerlessness. We find that both education and credit-card debt increase mastery and self-esteem,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young people experience debt as an investment in the future, and contradicting the expectation that debt used to finance current spending will lower mastery and self-esteem. Our expectation that debt effects are accentuated for those of lower- and middle-class origins but blunted for those of upper-class origins is supported. We find, however,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debt appear to wane among the oldest young adults, suggesting the stresses of debt may mount with age. We conclude that further study of th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debt will be essential for advancing contemporary stratific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