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资源中蕴涵的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资源有资源的民族性、内涵的传承性、构成的综合性、功能的多样性等特征.红色资源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优良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营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氛围.要充分发掘红色资源,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博大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的"民族心""民族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承担着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微媒体进行融合研究,并从微媒体环境、微媒体监管、微媒体应用形式、微媒体平台4个方面提出相应教育对策,能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美育被混同于高校德育以及被简单置换成美学知识教育或经典艺术教育,是其边缘化的重要表征。在高校美育冷与非遗保护热的双重作用下,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资源价值被忽视甚至遮蔽。其实无论是非遗评审标准还是非遗项目本身均以审美为重要价值尺度,在高校美育中引入非遗将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将深化"非遗进高校"与开展"学生入田野"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校美育的可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强调通过经常进行生动、切实的教育,使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发扬起来,从斗争中团结起来,这是革命胜利的精神条件。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今天,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论述,对我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谈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支柱。历史教育是实现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爱国主义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历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既责无旁贷,同时也具有不可匹比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两课"讲授为主渠道,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认识和接受爱国主义;把爱国传统教育与近代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从历史认识爱国主义,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原理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掌握完整的爱国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起以"三德"为主线的新爱国主义的思想;把当代爱国主义的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从现实中认识爱国主义,做"四有"的高素质人才,立志献身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把现实国情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在树立"五爱"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正确途径,去实践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6年来,日本侵华史料收集与整理一直是教育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基于爱国主义教育视域,国难教育、社会创伤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已成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逻辑理路。日本侵华史料是映射日本侵华史实的一面镜子,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难教育的客观素材,是推进日本侵华社会创伤记忆公共建构的有力资源,是进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内容载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广大民众奋起抗日,广泛开展国耻国难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率先提出"国难教育",成立国难教育社开展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侵华社会创伤记忆的公共建构成为国难教育在和平年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拓展与延伸。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国家形象建构作为日本侵华史料研究的基本学术立场,充分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及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的优良传统。然而在新世纪,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文章阐述了全球化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探讨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提出了高校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又反过来给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影响.历史上的中国,历尽沧桑而未亡,兴衰更选而崛起,正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了巍巍华夏的顶天支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凝聚国力振兴中华的巨大动力,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全民族和全体人民来说,首先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要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肩负跨世纪艰巨使命的大学生进行深入持久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既为当务之急,又系百年大计.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从爱国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者.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中国的背景下得到有效的保护,中国古代"和同"观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和谐统一,是有原则的和谐;"同"则是否认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差异,强调绝对的同一。故要"和而不同"。它要求挖掘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质元素,并在与其他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共生中求得共荣。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以人为本的文化共鸣性在国际社会得以传播和发展,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在对外传播中因低效的媒介赋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播制约而存在一定困难,不利于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疆的人文风貌变化与发展。文章以促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为目的,以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利用新疆非遗匠人、自媒体“网红”、新疆高校留学生共同拍摄具有故事性的新疆非遗文化系列旅游宣传片,并借助新疆高校与中亚国家共建的孔子学院为平台进行对外传播,打造“新疆非遗系列旅游广告+中亚孔子学院媒体平台”的媒介补偿传播模式,进而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中实现以国外受众为对象的媒介补偿。同时结合“智媒体+教育”的媒介融合理念,面向来疆留学生开发以新疆非遗文化为核心的国际中文教育交互式数字教材,推动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介融合中的教育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13.
针对周贻白"非奏之场上不为功"的戏剧观直接指向的是戏曲舞台上的"活态"表演的事实,运用活态传承、地域标志性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周贻白在地方戏研究中所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得出地方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首先保持其地域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进校园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作用,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校园推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规律是消除"记忆丧失"的首要条件.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处理好几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基础教育紧密结合,不仅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有助于基础教育焕发新活力。本文分析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着重阐述重庆市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基础教育的具体举措,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满族"双语"教育教学改革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语、满文是满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亦可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满语、满文意义重大,而实行满汉“双语”教育则是继承满语、满文的最有效办法。满汉“双语”教育的可能性是:现有的满族聚居环境,可资利用的满族文化遗存、语言文字成果及可资利用的师资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满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开办满族学校,取得群众和政府的支持。满汉“双语”教育的意义:是保护满族语言、文字的需要,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开发和使用满语、满文是历史研究的需要,也是满族文化研究的需要和满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语、满文的开发和使用也将有利于满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方面还不健全,通过对中国西北和西南9省市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分析,结合国际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经验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应转变立法理念,由政府本位转为社会本位,加强私权保护机制;对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的转化进行探讨,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兼具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利益共享化价值;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属性,在赋予传承人知识产权的同时还应赋予不同的权利范围,均衡处理社区与群体之间、公众与传承人之间的利益诉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许可制度,明确传承人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利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加大政府、企业、公共组织的基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完善传承人权利救济机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保护基金、公益诉讼等特殊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直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政策有效性偏低、评价政策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教育传承现状堪忧。通过梳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传承体系有所裨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力量。  相似文献   

20.
论科举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兼具传统考试文化、儒学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传承性与多功能性.应加强科举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和保护工作,普及科举文化遗产知识,深入开发科举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挥科举文物、文献的人文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