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当代思想论争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阿尔都塞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截然对立,而他所关注的理论重心,则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更具体地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质言之,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特别是政治实践)的关系问题。1972年,他在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置于存在论的背景之下进行研究,认为意识形态乃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他的意识形态观具有存在论性质的维度与特性;阿尔都塞的局限性在于,他只是批判现存的实践,而没有建议一个可供选择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在马克思的基础之上,吸纳拉康理论和结构主义的理论成果,推进了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阿尔都塞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无历史性,意识形态的物质存在性,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是人们对他们生存状况的想象关系的核心命题,意识形态形构了主体;主体为意识形态服务.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论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引起的尖锐的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的价值论问题)而变得更为突出。在围绕马克思主义而展开的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针对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外兴起的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人本主义化的倾向,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和科学性的姿态,对“意识形态的特定局势”进行了积极的干预。这些论文,由于涉及到了当代意识  相似文献   

5.
学界近年来对《理论之后》之“后”的探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语境问题.“理论之后”并非对经验研究的强调和对理论思辨的纠偏,而是在深层结构上呼唤政治.理论把注意力转向其他学科,并不是要遗弃文学,而是试图找到一个外在于文学的、能够摆脱意识形态的着眼点来审视文学,并试图成为阿尔都塞所设想的、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科学.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似是而非的态度是摆脱知识(理论)和信仰(意识形态)二者间悖论状态的一种尝试:文学理论需要站在意识形态外面来反观文学这种意识形态.假如把意识形态比作地球,把“科学”比作杠杆,把伊格尔顿比作阿基米德,他要撬动地球的“阿基米德支点”依然来自于地球,这是一个悖论.伊格尔顿的尝试实为一种文本生产,中国学人要从此讨论中吸取教训,在我国的特殊语境中关注文学自身的审美和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主体身份的形成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阿尔都塞意识理论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意识形态把个人询唤为主体".他认为,人无法逃脱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且意识形态将具体的个人建构为具体的主体.《浮世画家》的主人公小野曾是声名显赫的画家,弟子成群,然而当战争结束,人们开始质疑他的身份,认为他鼓吹军国主义酿成大错,而小野也在回忆中渐渐接受自己的身份演变.依据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认可、他人关系以及建筑意象等方面分析意识形态如何将小野询唤为主体,并进一步探讨小野的主体身份问题,对《浮世画家》进行阿尔都塞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天堂还是地狱,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成了理论界长期争论未决又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批判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他的批判理论中论证了科学技术为什么会成为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的,见解深刻又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青年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核心议题。阿尔都塞以保卫马克思的立场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他通过认识论断裂和总问题的思想,把马克思思想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阶段,即作为意识形态的青年马克思思想和作为科学的成熟马克思思想。青年马克思的总问题是人道主义,马克思通过对人道主义总问题的彻底抛弃、采用新的总问题产生出科学理论。由于科学和意识形态绝对对立,他反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属于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理论反人道主义。从保卫马克思的角度来看,他实则只是极端地保卫了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因此,他在形式上胜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实质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从分析M·韦伯合理性概念入手,通过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观点的批判继承,系统阐发了科技意识形态论,提出只有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并成为意识形态新形式,认为科技意识形态有别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自由交换的基础意识形态,作为技术统治的隐形意识形态为统治合法性提供基础.哈贝马斯科技意识形态论不符合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总体上属于科技悲观主义;但是它不仅深化了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而且对于反思科技理性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传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反对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商品拜物教意义上的物化意识,也反对葛兰西在霸权理论中对意识形态所做的文化主义解释.阿尔都塞的理论可视为对意识形态唯物主义解释的彻底化,在他看来,意识形态不是由社会物质存在决定的观念和思想体系,它本身就是物质性的存在和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解释模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形态是社会再生产条件的再生产;意识形态是物质化的国家机器;意识形态质询是物质性的权力实践.阿尔都塞为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的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中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他对一般意识形态与特殊意识形态概念所做的区分仍然受制于资产阶级的思维模式;他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的解释缺乏必然的辩证张力.在这个意义上,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是暧昧和模棱两可的.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前辈的"社会批判理论",而是沿着马尔库塞"工艺的合理性是新意识形态的内核"的思路,提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观点,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取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哈贝马斯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非合理性的一面.把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观点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阐述出来,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代表,其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并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概念的误区以及在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二者关系方面存在疏漏,但对我们仍不乏启示作用。我们应在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下,辩证解读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3.
结合米歇尔·佩肖(Pêcheux,M.)、马克·沃伦(Warren,M.)和伊格尔顿(Eagleton,T.)等人的研究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考察,可以看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所描述的那种"主体性效应"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而解决这种矛盾,就需要把主体性问题从个体与自我关系的内部领域中解脱出来,把它重新放到主体性位置关系的外部领域来考察,从而与他所提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重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意识形态批判的向度及其旨趣的角度,对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论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在批判的向度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总体性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则是以“科学技术批判”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其次,在批判的旨趣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旨在走向“劳动”实践,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旨趣则是走向“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材中缺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介绍,没有把相关的这一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历史唯物主义叙述方式的老化和僵化。文章拟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科学技术化两个层面,对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释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阐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困惑。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并非哈贝马斯的独创。关于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见解,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人都有过论述。但是,对这一理论做系统且深刻表述的却非哈贝马斯莫属。在哈贝马斯"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的论断中,反映出他对科技统治论思考的独特视域,从而拓展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观点。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晚年“论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对我们辩证地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一份宝贵的遗产。阿尔都塞虽然赞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然而他却不同意恩格斯对这个问题具体的理论解释和论证。阿尔都塞认为恩格斯把上层建筑各因素归于偶然性,把经济因素归于外在必然性,从而认为恩格斯没能确定两者的关系。这种非此即彼根本不是辩证法,也根本不是恩格斯的原意,这根源于阿尔都塞本人对偶然、必然关系的非辩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对于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同一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认识论领域,人们应该如何克服认识的障碍,实现主客体的统一,系统地形成科学的观念是意识形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可以发现意识形态是观念科学的发展,从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拿破仑、马克思赋予其否定意义,阿尔都塞将科学与意识形态绝对对立,再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功能来探讨意识形态,反映了人类认识论的深化;意识形态终结之争备受争议,但意识形态斗争远没有终结,意识形态批判将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的现实存在、主体认识之弊,为共产主义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意识形态将真正回归认识论的本质,逐渐趋向科学的认识,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成为真正“观念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错误实质,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隐蔽化的今天,对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推进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