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序言 祭祀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过的一种现象,是现实世界的人们与鬼神世界相通的中介。《汉书·郊祀志》说;“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人们实行祭祀的目的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类:“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即祈求、报答和消弭灾祸。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祭祀是人们与外界抗争的无奈的手段,在阶级社会里又是统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我国古代祭祀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山顶洞人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灵魂观  相似文献   

2.
半两钱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由秦国铸造,早期工艺原始,钱币上的文字古朴苍莽,钱体形状、大小不一。秦王朝建立后,中央统一铸币,铸造工艺改进,半两钱钱文规范,钱体规整,制作精好。秦朝后期由于社稷动荡,半两钱出现变小变轻的现象。汉承秦制,西汉早期也铸造过半两钱,但整体风格已无秦半两之霸气,钱体较薄,钱文笔划较平浅。  相似文献   

3.
梅山祭祀音乐是梅山人为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和鬼神而进行的仪式音乐,一般在还愿、祈福、求医及人死后的法事等仪式活动中进行。研究和探索梅山祭祀音乐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与它在梅山地区的流传状况及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一定的民俗音乐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苯教曾在藏地盛极一时,佛教传入并成为藏人主要的宗教信仰后,苯教从其显赫的地位陡然而下。但苯教在民间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藏族民间祭祀所传承的文化信息中领略到苯教对藏文化的影响。祭祀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曾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中。它的形式纷繁但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是非常相近的。本文主要以苯教时期为背景论述藏族民间祭祀文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秦汉时期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的历史探讨,对当今发展我国各民族间兄弟般的亲密关系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刘文瑞同志关于英、美、德创立公务员选拔制度的不同道路的比较论证,给人以历史的启示,对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间接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证了秦时成都的城市布局,秦成都城分为大城,少城两部分,大城早于少城修筑,是蜀郡太守张若所建;少城是作为经济中心和大城的军事屏蔽而修建的,其布局“与咸阳同制”,即官署区在北部,市场在南部。  相似文献   

7.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 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杨终、瞿酺皆为名垂当代,卓有成效的散文家。 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8.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扬终、翟酺皆为名重当代,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即将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的“绪论”。冯友兰先生应本刊约稿,同意将此文先行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0.
分析淮北汉画像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归纳其题材内容为六个方面,即:社会生产生活、远古神化、祥瑞辟邪、天文现象、建筑样式、装饰纹样等,同时断定其产生年代是始于西汉末年终于东汉晚期,且认为淮北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鲜明,成就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成长五色泡     
十五岁的花季宛若一首清纯浪漫的抒情小调,邂逅在那蓬勃着希望的街口。尘封的记忆揭去岁月的面纱姗姗走来。天空中飘起了五彩的泡泡……透明泡泡。和煦的微风夹杂着淡淡的幽香飘了很远。你对我傻傻地笑,我看见阳光洒在你的发梢上微风  相似文献   

12.
英、汉植物名词民俗语义对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植物名词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诸多因素,不同的民族的植物名词在民俗语义方面会有所异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比较和探析。  相似文献   

13.
不同颜色的食物具有不同的食疗作用,而且,色泽越深,食物的疗效就越好,这一理论在韩国备受推崇。韩国营养学家认为,白、绿、红、黄、黑这5种颜色的天然食物,对健康的好处最大。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就是韩国泡菜了。韩国营养学家指出,不同颜色的食物所含有的营养不同,对不同疾病可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惊人相似的历史局面──兼论秦、隋速亡及汉、唐长久兴盛的原因高凯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片断存在着,其中秦汉、隋唐四个朝代的更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秦始皇结束六国分裂局面,“一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美食家对厨师所烹饪的菜肴.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读者对编辑编出的报纸版面,类似也可用这色、香、味、形来考核。报纸版面是否色、香、昧、形俱全,是对我们编辑工作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云南佤族、景颇族祭祀木雕,在一九八七年首届北京中国艺术节展览上使中外来宾大为震惊,专家们认为这些木雕毫不逊色于非洲木雕和大洋洲木雕。 佤族祭祀木雕粗犷、质朴,突兀而咄咄逼人,尤令观者震惊。这一对男女木雕(见封二图一、图二)是佤族用来祭谷的“人头桩”。过去,佤族用活人头来祭谷。部落之间进行战争,将俘虏的头活活砍下来祭谷,祈望获得丰收。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活人头的来源虽已逐渐断绝,但“祭谷”的习俗还仍被佤族人民所重视,于是便用木头雕刻人头桩取代活人头。木雕毛发用棕制作,眼睛和牙齿用白石头镶嵌。(见封三图三)立在寨子中间,有重大礼仪活动,人们便围绕寨桩进行祭祀活动,宣讲寨规,或围绕寨桩跳舞歌唱。  相似文献   

17.
18.
不同民族的姓名词汇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结晶,通过对不同民族姓氏来源以及人名构成的探讨,我们可以多角度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变迁、价值取向和民俗习惯等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以汉、彝、英三种语言中的姓名词汇为切入点,大致梳理了三种语言中的"姓"、"名"概貌,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姓名概念的表述及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三种语言互有参差,既有共性、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传说时代帝王与先圣的合称,关于这一概念的指代、内涵和文化特征,中原和巴蜀文献皆有记载但各有不同。“三皇五帝”一词始见于《周礼》,但“三皇”“五帝”具体为何,自西汉以来众说纷纭。中原“三皇五帝”虽有不同说法,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三皇”以产生方式演变来划分,“五帝”则是依血缘关系、功德高古来联系。在中原“三皇五帝”体系外,地处西南地区的巴蜀,也有独特的“三皇五帝”系统: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是为“三才皇”;五帝即“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五主,或“赤帝、白帝、黑帝、青帝、黄帝”,是谓“五色帝”。“三才皇”代表了“天、地、人”三才一统的哲学观念,“五主”代表了西南地区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文化形态,“五色帝”则与巴蜀大地流行已久的“五行”观念、“五方”意识、“五德”价值密切相关,表现了气吞八极、涵盖四方、形上形下、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情态。  相似文献   

20.
"五色"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色”理论是中国古代装饰用色的核心理论 ,历代统治阶级对这一理论均很重视 ,并影响了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它沿用了数千年 ,贯穿整个中国古代装饰史 ,直至今天对现代装饰用色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 ,对它的内涵的了解 ,对它与古代“五行”观念、等级观念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它的美学意义的阐释是探讨中国装饰史不可缺少的工作。为此 ,笔者结合古文献与工艺美术实践对“五色”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重新审视某些传统用色观念 ,从中发掘出能够启迪现代艺术思维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