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云南瑶族歌谣据其内容可分为八类,各类歌谣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民族凝聚、道德规范、教育、娱乐和审美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云南彝族歌谣集成》是云南彝族的第一个比较系统、全面而又有代表性的民歌总集。这部歌谣集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有社会科学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现将《云南彝族歌谣集成》中反映的自然科学知识与《诗经》所反映的这方面的内容试作一比较分析,从中了解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某些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用当代西方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对闽南语歌谣中显性或隐性的态度评价取位进行语言分析,诠释这种方言口头文学独特的区域文化内涵,揭示其蕴含的闽南女性传统价值观,包括其婚嫁观、人生现和幸福观。通过对闽南人至今仍身在其中的闽南区域文化习俗追根溯源,深入了解闽南语歌谣的女性文化传承本质。  相似文献   

4.
新诗的出现和歌谣运动的发起都是新文学运动影响下的产物。新诗吸收了歌谣在语言、节奏方面的优点,从而使其走向现代化、中国化、本土化。歌谣在发生源泉、创作者以及形式方面向诗歌靠近,借助诗的影响提高其在学界的地位,从而奠定歌谣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新诗歌谣化,完成了生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统一,推动了现代诗的发展;歌谣诗化研究,完成歌谣身份的转化,为歌谣成为现代学科奠定基础。新诗与歌谣的相互影响,加快了文学现代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云南民族民间剪纸图案中的生命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民族民间剪纸艺术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种形象的载体形式,在其图式符号中,它多少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影响,承载了一种神秘意象,也透视出有关生命的时空观、生死观和轮回观.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民间歌谣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奇特超拔的想象在各样文体之首;精湛巧妙的构思为汉民族歌谣所少见;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充分体现了歌谣的民族特色;赋比兴的普遍运用,多种章法、句式和多彩的韵律、节奏,构成了少数民族民间歌谣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考察、研究少数民族歌谣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使我们全面理解各民族歌谣丰富内涵和深刻教育意义,同时进一步发扬各民族文化艺术优良传统,发挥其在创作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共有四次大规模的新诗取法歌谣潮流.事实上,很多没有被描述进这几次潮流的诗人,跟歌谣也有着或深或浅的缘分.按照诗人对于取法歌谣有效性的认同度由弱至强可将其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研究、翻译、搜集歌谣的新诗人;二、在现代自由诗的基础上探索有效运用歌谣元素的新诗人;三、将歌谣作为新诗主要体式来使用的新诗人.新诗取法歌谣的核心矛盾在于新诗的自由体式与歌谣的格式化诗法之间的冲突.20世纪新诗取法歌谣的重要教训在于,很多诗人将新诗机械地套进凝定的歌谣体式中,而非创造性地将歌谣元素融合进新诗的语言体制.新诗取法歌谣的诸次历史潮流,已经得到了清晰的学术描述,但其研究依然有待进一步问题化和历史化.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歌谣的历史长河里,台湾歌谣与闽南歌谣是母河的派衍分支。就台湾歌谣与闽南歌谣亲缘关系看是源远流长的。台湾歌谣从广义说可以包括高山族歌谣,客家歌谣和汉族歌谣,即闽南歌谣。从狭义说台湾歌谣是闽南歌谣的流变。本文试就台湾歌谣的题材和主题,艺术特点,分类、曲调和源流变异进行探索,以期开拓一个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潮汕歌谣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潮汕歌谣以畲歌为主 ,多为民间口头传唱。潮汕歌谣有它独特的思想艺术发展轨迹 ,对少数民族歌谣及中国诗歌艺术的继承与革新并形成自己审美特点就是其独特之处 ,其崛起与衰落的原因则与政治运动、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的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丧葬礼仪作为生者为死者所做的一件头等大事,是各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表现手段,显露了生者的世界观。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必然会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影响,所以与儒家丧葬观有相似之处,都重生乐生,在丧葬活动中体现"孝"的精神,并且重视丧葬活动的社会治理功能。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又使其丧葬观与儒家丧葬观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待灵魂有无,乐死与哀死及薄葬与厚葬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幸福感”是指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进行评估,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之后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本文中幸福感指农民对其生存环境、物质生活、民族文化以及梦想追求的一种主观感受。以《龙脊》《白裤子》《流浪诗人》和《文化守护者》等为例,本论文从影像题材、叙述视角、创作主体、人物形象等方面探讨影像中农民幸福感叙述变迁,认为农民追求幸福的方式由出走向回归转变,反映了基层农民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经济发展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在降低的现实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经济的发展最高目标是幸福的观点,认为应该以对生活最重视的东西为标准来界定和衡量进步,而不是以GDP这样的狭义货币增长措施为标准,并对中国致力于和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既是战争硝烟催生的革命之花,也是湘鄂西地区丰厚的民间文学土壤中滋养出的民间艺术之花,因而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思想。“救星崇拜”意识是红色歌谣里表现的主要民间思想,其在歌谣中首先表现为民众对红军的信赖,把它作为自己救命的靠山;其次是民众对红军领袖的敬仰,视他们为精神支柱;再次在民众心目中救星更多的是一种集体智慧,集体能量、集体形象。此外“均贫富”思想以及生存意志等也是红色歌谣里所表现出的重要的民间思想,红色歌谣,唱出了民众对“打土豪、分田地”政策的衷心拥护之情以及决心不屈不挠跟党走的冲天壮志。  相似文献   

14.
论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之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壁鸠鲁是晚期希腊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从感觉主义出发.以幸福和快乐为起点和目标,追求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他本人身体力行,并对人的生死泰然处之.这对现代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始于人的有限性生存境遇。自原始先民起,人们通过对灵魂的探索、上帝的崇拜和理性的悬设,试图给人类一种幸福的承诺。马克思在对以往观点的批判、解构中消解了对人类幸福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假设,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强调实践在创造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幸福的理想社会,从而为人类寻求幸福指出了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主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的是其人生观教育的重点。针对有的大学生对“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提出的诸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是伟人标准,高不可攀”之类的质疑,从幸福观教育入手,创新教学内容,将其分解成“人生目的在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和“高尚的人生目的就是将追求幸福与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讲授,既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汉代谣谚文化异常兴盛,其兴盛原因除谣谚艺术本身的发展、完善与传承外,还有官方发掘其功能,利用相关政策加以运用的影响。当然,谣谚作为人类生活中的现实艺术,最主要的职能应是满足于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汉代,有适宜于广大群众从谣谚艺术中获得精神需要的社会环境,这是谣谚文化在汉代比较兴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好生活”需要“好世界”.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对外部实际生活世界的认知有限,因而将幸福视为神谕在人间的展开.不论在当时的哲学还是文学悲剧中,宿命论是一种主题.苏格拉底通过对“好东西”这一概念的分析,将诸神的幸福从理念上拉回到人间,从而揭开了人类可以自主追逐幸福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幸福感带来一定冲击,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高校不仅要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更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培养善于体验幸福、积极创造幸福、正确享受幸福的时代新人。从目标维度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主要包含促进生命健康的教育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目标;从价值维度看,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相统一;从实践维度看,教育者要更新幸福观教育理念、创新幸福观教育方法、拓宽幸福观教育渠道,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时期,激励大学生在感恩中体验幸福、在担当中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20.
焦作民间歌谣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地方民间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大量运用传统"比"的修辞手法,即强化修辞主体的切入,渲染其对立意义,将不同性质的事物在对比中突出其差异,使比较、比喻和比拟的修辞艺术交相辉映;以日常生活经验为立足点,广泛使用明喻、隐喻、借喻修辞手段,使之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格调;把抽象的事物纳入人类社会的情感世界,使歌谣中的民间特质具体可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