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您什么时候对文学产生兴趣的?……受家里人影响,很早便迷恋文学,书读得又多又杂,比常人孤独得多的生活环境也促使我用笔表达心理感受.最早写小说是73年,至今文龄有20多年了,比一般同龄作者长一些.这说明我付出的劳动多.问:您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最得意的作品几乎很少,或者说没有.每一部作品的影响都不是永恒的.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的生活,将自己的作品对照生活,就会发现作品的苍白和干瘪,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倦,很难有得意的感受.说得意,过分了点,只能是满意而已,这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性意识的畸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当代文学中关于两性之爱的作品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是作家创作想象力的活跃和生活感受力的深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细读当代文学的许多性爱作品后,你会发现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作品中大量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封建性道德观念支配的性意识和性心理,作品中的人物以落后的传统性爱观和性心理展开活动,而作者往往就是以封建的传统性意识去表现性爱.五四以来由周作人在他那篇《人的文学》中奠定理论基础,郁达夫、沈从文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畅销书多,经典少的状况,笔者紧密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趋势通过对畅销书<狼图腾>和美女作家一些作品的解读,揭示出这些作品的商业价值远远大于其美学价值,它们把文学作品变成了一种商品,不能代表当代文学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由于没有“伟大的”女性作曲家,女性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一直非常低下.自上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出现之后,学者对这种看法加以质疑,认为女性作品的风格是社会造成的,而非生理本质决定的.但在父权视阈下,直至今日人们仍摆脱不了这样一种认识:女性可以成为表演家,但不可能成为作曲家;女性没有能力创作大型作品,即使有创作的作品,也是局限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女性很少进行结构和技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对"模仿讽刺"作品及其引发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作为一种创作形式,以"模仿讽刺"手段创作的作品如果符合独创性和能以有形形式复制这两个条件,就应被列入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并适用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原则.要明晰这一问题,需修改完善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关于作品和合理使用原则的规定,以更好地解决著作权法领域内产生的新问题,达到著作权各主体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陕南出身以及他的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典型陕西作家没有的“南方”气质,所以他更接近沈从文和孙犁这样风格“柔美”的一派,更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贾平凹创作的这种“南方”气质使他对沉实的陕西文学的主流叙述有一种隐隐的挑战性.不过,贾平凹的“南方”不同于“江南”.商洛虽然山清水秀,却是穷乡僻壤,没有“江南”的繁华和奢靡,没有“江南”文化在汉文化圈中的自信和统领地位,也没有江南叙述中落魄豪门式的伤感和怀旧,而有着底层小民的现实感和向上挣扎时的文学想象.贾平凹的特点就源自于他与“南方”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源自于他创作的现实性和抒情性.他的不纯粹的“南方”出身和纯粹“北方”的创作环境反而造就了他无法复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是一位在当代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的犹太作家,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著称于世.贝娄丰富的个人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使他对美国社会中文明的命运无比担忧,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精神世界充满困惑和痛苦的反英雄.然而,这些人没有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他们在作品中最终呼唤的是一种希望.  相似文献   

8.
周春艳 《东方论坛》2005,(1):49-50,82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者的作品或者描述女性生活的作品不绝如缕,其滥觞可说始于<诗经>.有一种趋势或者并未引起注意:<诗经>荟集女性作品之多,作品对女性生活反映之直朴、大胆、奔放,为后世经典作品所不及.这种景观在整部文学史上呈衰减之势.  相似文献   

9.
电子游戏类型千变万化,其著作权保护问题也较为复杂.在作品类型法定前提下,现行电子游戏的司法保护模式有两种:一是元素保护模式,不承认游戏的完整性并将其拆分为不同的元素和认定成不同类型的作品;二是类推模式,将游戏整体认定为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两种模式面对多类型的游戏均无法提供全面有效的著作权保护.为了遏制抄袭行为和保障游戏产业的发展,有必要使电子游戏成为独立作品类型.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部分口头文学样式和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其拥有广大的听众不无关系。演唱者与欣赏者是一种互动关系,没有欣赏者的作品很难长久传承。当然,没有欣赏者的演唱者也是演唱不出好作品的。欣赏者或听众就是广大群众,他们是阿肯得到启示的源泉,是弹唱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混声无伴奏合唱是一种分声部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演唱形式,蒙古族青年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所创作的《蒙古靴》、《驼铃》、《TOEGE》、《八骏赞》等作品就是混声无伴奏合唱作品,获得多项国际金奖,并受到国内外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理论家的称赞。色.恩克巴雅尔的作品具有诸多的创新点,提供了一个特殊而有价值的个案。其作品反映出将民族的、传统的音乐精华与西洋的、现代的音乐要素完美交融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上著作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网络作品著作权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从不同的角度看,二者都有一定的道理,关键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网络作品著作权问题加以规范,因此,加强对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在论及“著作权客体”这一题目时,几乎所有的学者和教科书都明确地使用了“作品”这一词汇.比如复旦大学研究著作权法的梅慎实先生把“著作权客体”定义为:“由作者创作的,以某种客观形式表现思想和情感、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依法允许传播、出版的作品”.和学者提出的学理上的定义一样,《著作权法》也把“作品”视为著作权客体.所以,对于“著作权客体”这一问题普遍达到了共识.但是,进一步分析“作品”这一工作引起了人们的兴致:因为从《著作权法》和教科书中看,几乎没有对“作品”作一解剖,只是《著作权法》第三条中把作品分为文学作品,口述作品等九类,而未能对“作品”进行分解.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作家多出于世家大族,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是魏晋南北朝诗文作品表现的一种常见主题,但这一主题所呈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纵观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将家族观念所表现的情感概括为几种模式,一是寄托式,二是追忆式,三是幻灭式.  相似文献   

15.
六朝志怪多记鬼神,唐代小说中的此类作品亦为大宗.本文从具体材料与作品实际出发,论证二者只是貌合神离而同途殊归.指出,不少唐人并非真信鬼神,甚至排佛、排道,只是把为人喜闻乐道的传统题材和形式,作为自己反映、评价生活与表现主观情感的一种手段.小说观念的这一重要转变,使他们成为文学的真正自决者、创造者.  相似文献   

16.
边地作为一种文化和生态空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描写边地的作品也多是放在乡土文学的范畴中来笼统的阐释,没有很好地突显边地的魅力。在文化生态的视野下,在现代性的反思中,以具体的边地作家的创作来分析边地小说,可以发见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文体加以分类,特别重视诗和赋两种文体.但它们是两部性质不同的书,对文学分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文体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偏重于从文学理论方面去研究文体的类别,而后者则偏重于从文学创作角度区别不同文体.前者以理论为标准,不论作品好坏,只要有理论上的意义,就需要提出来讨论;后者以创作为标准,选出优秀作品,有些文类没有好作品,则可以不选.  相似文献   

18.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残害,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所遭受的摧残,同时,也写了冯歪嘴子的生命坚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寂寞、孤寂的感觉,也有对苦难人生的不屈挣扎.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经历着磨难,也有少许的欢乐,最多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无休止的寂寞.但萧红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带着心中的伤疤去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在她作品中的表现即是,她叙说主人公的落寞无奈,也描写荒凉土地上人们的抗争和不屈.她的人生和创作之间可以说有这样一种联系,即作品中的凄婉美丽、抑郁寂寞正是生活中悲惨命运、苦难人生的一种写照;作品中所笼罩的那种伤感、那种痛苦思索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多波折和对社会的悲剧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19.
康斯泰勃尔的风景画作品丝毫没有任何明显的虚饰或过分强调题材重大意义的做法,因而他的绘画语义完全是对自然瞬间气氛的把握,以艺术的诗性创造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本来面目,并在平凡的自然物象中诠释美的存在,把形象发展成为一种能够窥视到内心的某种愉悦,通过作品的个人意义给艺术形式赋予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汉末魏晋,天下大乱,士阶层思想解放,个性生长,狂傲不羁,开启文学的自觉时代."竹林七贤"之代表人物阮籍于乱世中独步天下.他以真情性挑战世俗礼法,遇险恶现实而不得解脱之时,在醉酒中咏叹韬B每人生,表现出一个特殊时代的作家的生命色彩和生存力量.解读阮籍作品,豪言壮志溢于言表,风骨强悍,刚烈劲健,渲染着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之狂.然而时代没有给阮籍用武之地.这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孤独和苍凉.时代带来的灵魂负役般的煎熬与磨砺却成就着阮籍艺术上的不朽,也铸就着一个真正行走在魏晋时代的狂狷之士.本文试图从社会环境、作家处境和作品表现几个维度论及一个作家的人格个性和韬晦战略的形成,从而为解读作家作品的意义提供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