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中,我国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鸦片战争爆发后,社会形态发生了广阔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从社会经济到社会政治,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到社会文化。其中,西方教育形态的输入,传统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制度的形成,旧教材的丢弃,新式教科书的产生,正是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在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和新式教科书产生之前,传统的教育制度使用的教材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启蒙识字性质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我国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鸦片战争爆发后,社会形态发生了广阔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从社会经济到社会政治,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到社会文化。其中,西方教育形态的输入,传统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制度的形成,旧教材的丢弃,新式教科书的产生,正是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在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和新式教科书产生之前,传统的教育制度使用的教材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启蒙识字性质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幼学》等;另一种是应科举考试的,加《四书》、《五经》、《史鉴》、《古文辞》等。这些教材都是文言文写成,文字艰深,儿童读不懂,知识面窄,内容陈旧。再加上当时的教学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话语:科举是中国古代最为健全的文官制度。它渊源于汉,始创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两代。如果从隋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有整整1300年的历史。科举制度还曾"出口"越南、朝鲜等国,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始于19世纪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其创立也与中国科举的启发相关。孙中山在《五权宪法》等演讲中反复强调: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胡适也说:"中国文官制度影响之大,及其价值之被人看重","是我们中国对世界文化贡献的一件可以自夸的事。"(胡适:《胡适文集》第十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8页)  相似文献   

4.
《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可以分别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大众心理的镜像。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之一,《大话西游》引发了一场从语言表达方式到价值取向上的话语革命。它的影响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心灵结构、生活态度。而20年后出现的《西游降魔篇》,则是一场在《大话西游》解构后的废墟上试图重建社会道德、理想、信念、信仰的努力,原先在《大话西游》中被拆解的价值,在此片中又被重新确认其意义。从《西游降魔篇》到《大话西游》在价值取向上的这种反转,极富象征性地体现出近20年来中国社会心态由解构到建构,由颠覆到重建,由价值虚无到价值期待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不能谈论的东西, 人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 EPR 佯谬是爱因斯坦(A.Einstein)与波多尔斯基(B.Podolsky)、罗森(N.Rosen)合写的一篇论文《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否完备》中提出的。该文发表在1935年5月15日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上是爱因斯坦与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两位科学巨人在长达半世纪的关于量子力学哲学诠释论战中的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它不仅涉及到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也涉及到关于哲学基本出发点等根本问题。50年后的今天,虽然爱因斯坦与玻  相似文献   

6.
政治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学是一门治理国家的科学,它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学科。自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和柏拉图著《理想国》起,希腊人就被视为此学科的创立者。罗马人也同样注重政治学。然而,在中世纪大部分时期内,政治学的地位屈居于神学之下,到中世纪末,才获得合法地位。在法国,从十七世纪的让·博丹(J. Bodin)到廿世纪的乔治·索雷尔(Georges Sorel),有关权力和制度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J. 卢梭的《民约论》等。政治学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公法中分离  相似文献   

7.
聂华苓的小说书写有较强的自传性.她将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人物中,以此对抗个体漂泊的孤悲和历史变迁的虚无.从《失去的金铃子》中苓子与作者现实互涉的自由意志,到《桑青与桃红》中桑青精神破碎,再到《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在作者想象的异托邦内和解,主人公的主体精神发生了"自由—破碎—和解"的嬗变.通过探索这一过程,聂华苓真实的"三生影像"更清晰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历来受到史学界的重视,自80年代以来,以科举制度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不断问世。如吴宗国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傅璇球的《唐代科举与文学》、程千帆的《唐代进土行卷与文学嗽是其中颇具代表意义的论著。这些论著对科举制度本身及其某一侧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研究成果。侯力同志对科举制度的研究情有独钟,盘桓于这一领域已十有余年。近年来,其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的系列成果频频问世。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一书,便是作者在这一研究领域厚积薄发的重要成果展示。该书系统…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它真实地、具体地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现实主义历史,自然不能不反映和表现这一个世纪内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因为《三国演义》是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它经历了漫长的成书过程,从唐末的三国故事,到宋、元的有关三国的“说三分”平话,再到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再到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弘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接近罗氏的原作),最后由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加工成《三国演义》,一共经过了约九百年的时间。这九百年间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通过不同作者对  相似文献   

10.
清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愉撰著的《清代科举制度考辨》一书,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所收集的作者10篇研究论文,对清代科举制度中一些具体制度(如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宗室科目等)、事件(如封邱生童罢考、清代两次增广学额等)及科举词汇(如廷试)进行了考证和辨析,同时论述了这些制度的建立及事件的发生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清代科举制度考辨》出版  相似文献   

11.
《钦定学政全书》是一部全面记录清前期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重要文献。由该书可以看出,清前期统治者对科举兼试策论十分重视,随时纠正只重文艺、不及策论的偏向。又严禁学子标新立异,以实行对文化教育界的思想钳制。清代科举关注考试文风,屡以“清真雅正”为鹄。对于科举制度的合理性,清人自己颇有质疑。从《钦定学政全书》的一些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士人精神面貌。作为一部学政“全书”,《钦定学政全书》中还蕴含有八旗科举制度、书院教育制度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人类学研究的特长和优势在于运用参与观察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某一社区做出微观的、即民族志分析。至今人类学研究的领域已从原始氏族、部落扩展到乡村和都市社区,担负起复杂社会的研究工作,而每一次扩展都伴随着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的更新及视野的拓宽。20世纪初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后,乡村社区便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研究,如葛学溥(D.H.Kulp)的《华南农村生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林耀华的《金翼》,杨懋春的《一个中国的村庄:山东台头》等。二是20世…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清朝处于走向衰落的转型期。沙皇俄国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和瓜分中国的主要列强,一边加紧侵占中国的大片领土,一边扮演中国盟友"救世主"的角色。从《尼布楚条约》到《中俄伊犁条约》,从《马关条约》到《中俄密约》,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朝廷向外来势力抵抗—言败—屈膝的过程,而贯穿始终的中俄关系又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对近代国家主权概念茫然无知的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竟出卖国家民族的重大利益,其对外政策是极其失败的。沙皇俄国影响了清代末年清朝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从十八世纪后半期到十九世纪初,在英国发生了"Industrial revolution".长期以来,我们在翻译和写作中,对于这一历史过程经常使用两个概念:"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例如,在《资本论》以及苏联科学院编写的十卷本《世界通史》中,译文为"产业革命",而在《新编近代史》(苏联波尔什涅夫教授等编著)和《近代工业  相似文献   

15.
以奥古斯丁“至高法律和至高秩序”的角度,可以拓展关于文学、秩序与法律的思考空间。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若从爱与律法、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及建立这一秩序的“前三十年”(1949—1979)与“后四十年”(1979—2019)的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三个方面看,可以揭示出该作品在文学与法律的关系上的独特价值。在《晚熟的人》中,莫言从道德伦理秩序到社会法律秩序再到灵性精神秩序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反思,从这一多重秩序的建立直至完成,他凝练地刻画出了一幅更为立体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思想家.他的不朽之作——《史记》,两千年来,得到了古今中外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在苏联早期编纂的百科全书中,曾称赞说:“中国古代的历史知识,较其他古代东方各国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公元前六——三世纪,古代中国就有了最初的一些历史著作.叙述从远古时代到纪元前二世纪的中国史的第一部著作,是古代最伟大思想家之一司马迁(  相似文献   

17.
约翰·契弗(1912—19.82)在美国当代作家中是个名家,曾多次获奖。他的作品从1958年起开始流传到其他各国,到目前已译成十五种以上的文字。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写了五个长篇和一百个短篇。1978年在美国出版的《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是契弗本人从历年短篇中精选而成,共得六十一篇。此书的出版,在美国被认为是文学界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8.
宋代科举制度之最为重大的变革,就是彻底贯彻科场公平公正原则.这些重大变革,肇始于太宗朝,完成于真宗朝.首先,真宗朝省试年份依然变化不定,承继了太宗朝无规律的做法,大致向三年一科考制度过渡.真宗朝每次科举取士数虽然起伏不定,大致保持与太宗朝相当的水准.保障科场公平公正的重大举措,都是在真宗朝定型,一共有三项:弥封,誊录,编排.此外,还推出多项防止科举作弊的措施,与上述重大举措相辅相成.同时,宋人科举制度之变革,真宗朝到了阶段性总结的时候了,朝廷前后颁布了《考试进士程式》《礼部贡院条制》等规章制度.真宗朝大体上清除了科场盛行的舞弊作风,科举制度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意义至此才真正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1961年6月号)介绍说,爱尔比的《英国功利主义史》一书是论述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功利主义的发展。本书前半部在仔细研究了康勃兰(R.Cumberland)、盖伊(J.Gay)、布朗(J.Brown)、休谟、哈特莱(D.Hartley)和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东亚科举文化圈的一员,日本在平安时代曾推行中国式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在江户时代亦曾施行以"学问吟味"为名称的考试选才制度。日本学者远山景晋撰写的《对策则》一书,最为直接地呈现了"江户版的科举制度"的存在。无论是选拔人才的目的、推行考试的程式还是录取之后的任用,这一制度皆以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蓝本。《对策则》具有古典文献学式的"对话"功能,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论证"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历史事实,也可以为"科举学"向跨文化研究的拓展提供文献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