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强 《领导文萃》2007,(9):12-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带动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在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中间收入者的比例”,更进一步促进了这个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国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间阶层。当前,公务员凭借自身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拥有,成了中间阶层的主体,这个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间阶层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要发展壮大中国中间阶层,就必须严格控制公务员队伍的数量,并不断提高公务员服务社会其他阶层的本领,规范公务员的收入。  相似文献   

3.
《领导科学》2013,(26):1
中共浙江湖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在《社会阶层分化重构视角下党调整群众利益关系能力研究》一文中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仍处在分化裂变之中孕育着从"洋葱头形"结构向"橄榄形"结构演进的趋势即中间阶层的数量在稳步增长,而社会底层数量逐步减少。各阶层群众利益的表达方式、渠道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社会高等阶层群体由于掌握着较多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反映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比较畅通;中间阶层群体向有关组织与部门反映的诉求得不到  相似文献   

4.
王寻 《领导文萃》2007,(9):26-30
培育社会中间阶层,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中间阶层大多出身于更低的社会阶层,通过接受良好的社会教育获得文化资本.继而取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从而实现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5.
唐钧 《决策探索》2010,(9):43-43
有社会责任心的中间阶层应该是社会中坚,但这有待于这个阶层的“自我意识”亦即常说的公民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不同的阶层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抓住机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中产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指出:社会中间阶层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不断壮大。1978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快速扩张。从1978年到1999年,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所占的比重从零上升为0.6%,个体工商户阶层和经理阶层所占的比重也分别从0.03%和0.23%增加到4.2%和1.5%,商业服务业员工则从2.2%左右增加到12%左右,都翻了几倍。中产…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权益的流失是综合性的,本文以阶层分析方法为主综合分析失地农民群体在城市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及其他们在城市中的阶层地位和社会态度,并阐述了日益扩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对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认为政府应在呵护弱势群体和培育社会中间阶层的双重思路下调整对于失地农民群体的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8.
王蓬  吴海平 《经营管理者》2009,(20):304-305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正确评价社会新阶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并以此保持对该群体的政治吸引力;引导和团结社会新阶层成员,凝聚其力量和智慧,是完成历史使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间阶层的代际更替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从宏观结构角度,对市场转型影响下的两代中国人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市场转型重塑了中国两代人之间的利益结构:作为计划经济社会中间阶层的国营企业职工、即目前的这一代中老年人,在市场经济下出现了整体的衰落;而新崛起的一代年轻人,特别是在一些新兴产业和大城市中,正在形成新的中间阶层。在对中国改革以前社会的研究中,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戴维丝曾提出中国城市代际结构的重要特点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年长一代人占据了地位较高的职业和职位,而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一代人从事的是较低职位的工作’]。本文的研究表明,市场转型后…  相似文献   

10.
文萃     
中产阶层的“官本位”取向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中产阶层调查》一书,使得舆论界对于中产阶级的讨论再度升温。其中有一个观点值得注意:“中国的中间阶层有些‘官本位’取向”。本来,社会日益多元化,权力应该不再是社会的惟一中心,公民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也不再只有当官一途。但是,中间阶层出现了反常的“官本位”取向,这表明权力在资源分配中依然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既是权力退出不彻底、市场发育与公民自治不充分的体现,也意味着中产者可能失去了推动社会转型的理性力量。名牌战略应消除“政绩欲念”山东省有关负责人表示,200…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是社会各阶层的集体愿景,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任务。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在客观上存在着阶层自我分化、阶层沉寂固化、阶层同质深化、阶层潜隐激化等挑战,导致阶层同质融合的熔断、阶层纵横流动的阻滞、阶层异质边界的明晰、阶层行动价值的对立等不良后果。同时,在共同富裕的推动上,社会各阶层主观上也存在着分歧,比如,低收入者平等观与富人阶层公正观存在冲突、中产阶层奋斗观与低收入者进取观存在区别、富人阶层财富观与中产阶层价值观存在差异,这将限制共同富裕的实践和实现。因此,破除阶层之间在客观上的分裂和主观上的分歧,进一步凝聚阶层力量,需要从政治建设上凝聚政治意识共识,化解阶层观念分歧;从经济建设上推动协同共生发展,消除阶层利益阻隔;从社会建设上优化均衡民生建设,化解阶层发展矛盾;从文化建设上发展先进主流文化,消除阶层价值偏见。  相似文献   

12.
培育中间阶层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发展的社会转型期。而正是这种社会转型,引起了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其中,新兴社会中间阶层的崛起和壮大,将会成为不可替代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前提与基础。同时,它也必将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所有制结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变化,社会阶层也逐渐分化,出现了多种利益群体,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在加剧社会矛盾的同时,也给党群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益主体多元化给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带来冲击: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不同阶层之间产生了利益上的矛盾,利益差距的扩大化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受到影响;社会利益表达功能的弱化、表达渠道的匮乏导致不同阶层间矛盾的激化.因此,针对这些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阶层固化在单位高管阶层、中间阶层和底部阶层存在不同的表现,对新任领导的引领能力、执政能力和协调能力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任领导要慎点"三把火",慢挥"三板斧",在公正平等理念植入的基础上推进渐进化改革,再通过全面有效的深化经济质量、组织结构和分配体制改革彻底消除单位阶层固化,从而实现单位的稳健过渡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求我们深化对党的执政基础的认识。我们党要充分发挥社会整合的功能,在认真体察和努力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同时,注意尊重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并  相似文献   

16.
“全民党”的观点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政党是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并为维护其特定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是社会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阶级性是  相似文献   

17.
正办公室里有两种人:主角和龙套。一般来说,当不上主角,就只有跑龙套。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阶层,那就是夹在主角与龙套中间的那帮人:友情演出、群众演员、场记甚至剧务。这个阶层的人数量上也不少,却不太被人关注;干不出什么惊天的大事,却也游刃有余。做主角与龙套中间的人,虽然  相似文献   

18.
周风雷 《经营管理者》2013,(4X):352-352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民主体的多元化和群众内涵的复杂化,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与各个阶层群众的紧密联系,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武 《决策探索》2008,(16):42-43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巾央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构建和潴社会的战略思想,强州要形成全体人艮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各成员、符阶层、各行业、各群体之间融洽相处,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礼会的主体是人,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一、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表达机制。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形成,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具体利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增多。如果采用简单的压制方式对待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就可能导致群众对党的隔阂和疏离,从而弱化甚至失去党的群众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必须根据新的社会条件,构建新的社会整合和调控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健全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人民群众与党之间畅通的利益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