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四端七情是宋明理学家们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朱子和船山尤甚。但是朱子与船山对四端之内涵的认定存在根本的差异:朱子根据已发未发的性情体用之别将四端视为情,船山则从有无自质的立场视四端为性。这种从情或性来定义四端是对孟子之四端两个面向各自的发展。对于七情,朱子和船山初看都将二者视为情,但是朱子之七情是有善有恶的,船山之七情是中性的——可善可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之,朱子和船山对待七情的态度分别是"制"和"导"。"制"所强调的是对情进行内敛的工夫,而"导"则注重发挥情的积极效用,同时也严防情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荀子关于礼义与性情之关系的思想,对于当代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们通常将荀子的性情论与礼义积伪论对立起来,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发现,荀子思想是从“礼以养情”出发的。情有两种:有待之情与无待之情。这两种情又分别联系着有待之性与无待之性。首先,性情论中有待与无待的区别,给出了礼义的来源——忧患之情;而礼义又反过来滋养了性情,从而塑造了一种君子人格——“悫”或“材悫”。于是,有待与无待的鸿沟在礼义实践中得以被超越。因此,荀子的性情论与礼义积伪论之间存在着相互给出和互相诠释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的诗学体系有一个逻辑起点,即“诗道性情”,这是船山对诗的基本看法。“诗道性情”虽不是船山的首创,但船山对这个命题给予了具有总结意义的阐释。船山重申“诗道性情”的诗学本体论,综合、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的“言志缘情”的优秀传统,并力图以对“情”的肯定来纠宋诗之偏颇,以对“情”的规范来正李贽、公安末流以及竟陵派的鄙陋,以对“情”的“自得”和“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强调来补前后七子拟古主义的失误,以对“情”的本原(本真)和超越(升华)状态的追寻来实现“写通天尽人之怀”的艺术审美理想和人生人格…  相似文献   

4.
船山借训释《孟子》发挥其"主横渠、兼朱子、反陆王"的思想.在船山诠释视域中,"性""情""才"是不同的概念,"情"的概念并非朱子所理解的仅为情感之展现;船山为避免陷溺情证性善之理论困难,强调情虽有负面意义,然亦有正面功效.船山严格划分性体与才之不同,指出人之才虽会因质不同而有所分别,然不影响人道德实践成圣之可能,强调了儒家义理中下学上达之可能.  相似文献   

5.
自船山殁后以至于今,学界围绕船山学术旨趣争讼已久,诸种说法或盛传一时,或流行至今,然细考之,均有偏阙,亦无有公论。船山与朱子之间关系的判断,制约、甚至决定着对船山思想渊源、学术旨趣之定位。依已有之成论,在宋明学术的框架中,船山学说与朱子学说关系归结为:船山笃守朱子学、走出朱子学与超越朱子学三种,由此可将船山学术旨趣化约为:船山以理学为宗、对朱子理学的倾覆以及集道学之大成三种争讼观点。宜以整个思想史的视域,将船山之思想视为朱子学说之反动,即对于朱子在理学开新的过程中丢掉了原始儒家的精髓、失去了儒家之所以为儒家之意蕴的"反动",从而将船山学术旨趣追溯至尽"明人道"的先秦孔孟之正学,从而肯定船山以复先秦之古为解放的正面价值。  相似文献   

6.
二、理气不离不杂与道器相关联的是理气范畴。船山从《周易》道器论的融突而和合的精神来探讨理气问题,并对此作了总结性的发挥,达到了宋明理学中气学派的高峰。(一)实理条理“理”是船山关注的范畴。他认为,理的基本涵义是:“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其实,除全乎天之事外,亦涉及人之事。在船山哲学逻辑结构中,理与气关系构成其哲学逻辑结构的重要内容。理在船山哲学中究竟是什么?船山对其做了规定:第一,理为实理…  相似文献   

7.
船山学发展至今,蕴含不同诠释向度,早期是唯心、唯物之异,后来则有心学、理学之别。曾昭旭作为台湾船山学第二期代表人物,即是以心学模式来诠释船山。然其见解有所见,亦有所不见,透过心学视角,虽彰显了个体自觉的能动性,却也使船山气学与阳明心学间的分际被模糊,使人之有限被轻忽,乾坤并建之实存被刊落,弱化了船山'道大而善小,善大而性小'之意义,而这恰好是船山学对阳明学之反省所在。不仅如此,一元论、一本论的偏重,也难以把握船山两端而一致之辩证性思维,使船山易学之要旨,皆统归为乾元,而难以开展众卦不同情境之要义。  相似文献   

8.
滕海滨  黄熹 《船山学刊》2004,(3):18-21,92
本文认为 ,船山对“气”范畴的新规定并使之上升到本体地位 ,对他重新诠释儒家心性之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为其关于心性问题讨论的基石 ,“气”的理念贯穿船山对心性论的理解 ,也是我们理解船山心性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船山"性日生日成"思想,融合了宋明道学的多家之学,就性体生成的存在基础而言承自横渠,就其与外物的交互关系而言多取程朱一脉,就性体之生成性而言则来自阳明思想。这种融合并不是外在的拼凑,而是基于船山气论思想的内在需求。文章在分析的过程中将其置回整个宋明道学史的视野,以呈现出船山此思想的内在诉求,对前人的吸收、批判与整合,及其可能存在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邓辉 《船山学刊》2008,(4):13-17
关于船山思想渊源,学人时有述及,然限于各种原因俱零散支离或有以讹传讹者。本文于此作一综论.从船山家世及早年学习经历,时代环境和船山著述思想之内容三个方面来考析船山学术思想所受之影响,从而溯其源、理其脉、订其讹,以方便于习研船山学人之查考,庶几能有助于明了其学术思想之大略。此外,本文还对一直未能弄清的船山《搔首问》的写作时间作了考订,做出了确切系年。  相似文献   

11.
船山先生的诗学思想研究成果颇丰,但是"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作为其区别其他诗学理论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却探讨和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认为他的"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诗学思想有着其特殊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 王船山之宗教思想与其理气论关系密切。船山从理气论宗教,创见甚多,兹分数点论之。一、天人不合船山所谓天,包括理与气。“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天积其健盛之气,故秩叙条理,精密变化而日新。”  相似文献   

13.
程波 《船山学刊》2013,(1):39-46
在技术时代下,人与时间的关系异常紧张,人面临着沦为时间之奴隶的危险。、明末大儒王船山,对时间有深入的思考。本文试从天道论与人道论两方面述论船山哲学之时间观,指出其“时间由气化而起”、循环不已、“备三际”、由“克念”把握时间、流通之时间等观点。而后通过比较哲学与文化的方法,归结出:儒家哲学对时间之重视(“时间人”),而船山则予以明确的揭示与强调,有功于儒家哲学与文化之自觉。  相似文献   

14.
船山诗学既是对于前人诗学的总结,也是时代和个人的产物,诗学中有立也有破,我们可以尝试探讨船山诗学理论、批评、创作中船山的批判内容,这样可以使得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船山诗学的本质。船山诗学内涵极为丰富,这里用两个范畴来作为论述的参照——情和贞。船山诗学提倡情贞一体,而反对情贞分立。情贞分立具体体现为:一是"取情而弃贞",二是"求贞而背情",三是"失情且无贞"。  相似文献   

15.
船山在《庄子解》中对"神"的阐释,蕴含甚广,着意甚深。"神"作为"天之精"、"气之醇",是宇宙自然及社会人生的价值根基;作为"生之主","神"以其真纯之性呈显着"生"的意义。通过对"神与明"的阐发,船山倡导由"明"入"神"的认识论转化,以消解"是非"之争。"凝神"是船山的工夫论和修养论,它蕴含着"持志"的内在性、"合天"的超越性,并延展出具有普遍性的"天均之大用"。  相似文献   

16.
船山在《张子正蒙注》中的气论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张载的"气"思想;一方面又有自身的一些特性,如他对"太虚"的理解以及由此形成的气的层次结构.船山取消了"太虚"的超越性意义,以"气"作为终极根据,所以说船山坚持了彻底的"气本论".船山明确地将气区分出层次结构,即"太和之气"与"成形之气",并由此来说明至善的根据、恶的原因等.然而,由于船山混淆了 自然的善恶与道德的善恶,其理论内部表现出一定的模糊与矛盾,也因此带有一些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7.
船山先生一生极为重视易学研究,其哲学思想之精髓也是通过易学来阐发的。船山易学主张"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的易学原理观、"四圣同揆、彖爻一致"的《周易》文本观和解易方法、"占学一理,占义不占利"的易学占筮观以及"象数相倚,穷理尽性"的象数与义理统一观。船山又以其易学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以"絪缊而化生"论为架构的哲学体系。"絪缊论"是船山哲学的本体论,"化生论"反映了一种"天地之化日新"的积极乐观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对于《诗经》的解释属于经学和理学的范畴。船山认为,《诗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社会的赞美或讽刺,而且还在于其所表现的诗人情志。船山通过对诗人情志的考察,分析人的性情结构,提出了"循性定情"的修养学说。但是情要落在气上讲,船山更进一步提出调气、舒气等功夫来贞定人性、使情达到发而皆中节的和乐状态,以实现学者自我的修养和社会的美俗、善治。  相似文献   

19.
徐峰 《船山学刊》2009,(1):21-22
“嗣响离骚”之论几成船山词心的表述,船山词亦以孤忠坚执的词情阐发了他的骚怨心声。本文试从船山最钟爱的三个典故入手.分析典故的使用所体现出来的船山骚怨精神。  相似文献   

20.
船山继承了宋明儒学统一宇宙论与道德论的思想脉络,对“四德”这一重要论题给予了创造性诠释.他首先用“天德”、“人德”两范畴指称道学体系内天道之元亨利贞与人道之仁义礼智;其次提出了天德体用相涵、人德以诚、智、仁为统的理论特征;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以“性德”这一形上范畴来贯通天德与人德.而且船山将天德性德人德的统一视为君子身心修炼的最高标准,使“四德”成为他重建儒学正统的核心理论之一.现代新儒家唐君毅先生吸收了船山的天德、人德范畴,并将“天德流行境”视为心灵九境之最高境界,使“四德”成为现当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颇具独立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