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湘鄂川黔交界区的土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节日,创造了五彩缤纷的节日文化。这些节日文化反映了土家族的众多特点,是土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些节日文化的社会功能,探讨新时期如何发挥这些节日文化的功能,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本文仅就土家族节日文化的功能以及如何发挥这些节日文化的功能作点探讨。 一、土家族节日文化概述  相似文献   

2.
旅法拾零     
假日 法国人的假日可谓是接连不断,每个月政府规定有2天半放假,平时如果有节日,还要放假。法国的节日很多,除了传统的7月14日国庆日、1月1日元旦、12月24、25日圣诞节等大节日以外,其它大大小小的节日还有20多个。光5月份,就有5、6个节日,所以法国人一年中真正做工的时间不多。法国人喜欢将一年每个  相似文献   

3.
一、“节日文化”习作课程的建构基点 “节日文化”习作课程是一门操作性的课程,它的鲜明特点就是作文直指儿童生活——“节日生活”.包括本来就有的节日和精心创建的“节日”:直指儿童精神——快乐,体现“寓教于乐”的实质。“节日文化”习作课程将于儿童同构共生,携手共长。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宗族村落都有其特定的节日,人们在各自的节日里相互邀请,形成了一种村落间相互"交换"节日的传统。在这类现象中,宗族起到核心作用,它联结着祭祀与婚制。节日将宗族、村落纳入到社会关系网络内。维系节日存在的因素主要包括:宗族组织、宗教信仰及外婚制度。节日系特定群体宗族身份的标识,是维持不同群体间相互边界的基础;节日里的信仰实践从宗族整个村落层面实现了各自内部的整合;外婚制度则是村落间节日交换的基础,节日里村民间的互动既增进了亲戚间的情感,也密切了村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民间节日一般分为五大类: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这是以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而划分的.从节日的活动目的看,节日还可以分为单一性质的节日和综合性质的节日.单一性质的节日是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单一目的所决定的,如围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节日,就是为了某种单一具体的农事活动而存在.综合性质的节日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多种目的所决定.如新年年节,就是一个综合性质的节日,它集喜庆礼仪、祭祀习俗、节日服饰、饮食习俗、游艺竞技、乡里社交等内容于节日之中.年节在中国最具特色,是一个综合性的全民大节.  相似文献   

6.
文化节日是一种继承与传递文化传统的手段,旨在通过文化的赓续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从内容上划分,文化性节日主要包括传统的民俗性文化节日、政治性文化节日和经济性文化节日。民俗性文化节日与政治性文化节日以传统文化意涵为根基,依赖正式制度的认可而确立,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与社会整合功能。与之相比,近年来兴起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既不具有传统文化意涵,也没有受到制度力量的影响,却已成为众多消费者主动参与并认可的全民消费节日。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它是消费社会、网络技术、社会性需求、商业资本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下被社会性建构的结果。这种建构表现了经济资本在影响大众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生活中日益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和庆典约有上百个,其中政府规定性节日约10个左右。此外,各州现任苏丹州长的生日,都是本州的节日;各民族也有各自的节日,如华人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印度人的九宵节、盗火节、万灯节等,以及达卡山人的丰收节、伊班族的犀鸟节等。全国性节日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  相似文献   

8.
节日神话是神话的重要门类,是语言叙事、行为叙事和物象叙事的结合体,体现出民俗生活中叙事在认同感建立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荆楚岁时记》是一部典型的节日神话著作,传述了中国节日神话的精华,同时体现出,荆楚地域意识对于中华帝国、东亚地区的节日生活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临潭新城端午节“跑佛爷”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模式的缩影,是汉、藏、回等民族共同形成的节日文化,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这一节日文化具有象征性和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岁时节日旅游、宗教节日旅游、烧香之旅三个方面对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作了系统的探讨。文章指出,由于经济的发展,民间大众的闲暇时间更趋增多,进而形成了明代民间大众一种“好游”之习。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正好反映了士大夫精英阶层与民间大众之间文化传统的雅俗之别。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这一视角看,古代中国的很多节日都不是孤立的节日,而是一个个“节日群”。将以春节为中心的诸多节日作为一个节日群,结合实证史学和结构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会看到这个于中国古代最大的节日群,与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具有同构性,是融象数于一体的节日复合体。在新年节日群的形成过程中,首先存在一个从南北朝至唐朝的旧模式。这一模式与月相变化相关,以“七”为核心结构要素,存在着初一至初七的“神圣的七天”。另一个是我们今天仍旧在使用的新模式。这一模式与星辰循环相关,以兼容“七”“五”为结构特征,并存在着初一至初五的“神圣的五天”。比较新旧两种模式,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春节的新模式,实际上是新年节日群历史上不断被精简的结果。精简后的新年节日群节期更集中,内容更凝练,其主体部分内含着年的循环、月的循环、日辰(星辰)循环这三条线索。这三条线索经纬交错,共同组合形成我们今天新年的核心节俗。  相似文献   

12.
每年4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欧洲国家瑞士联邦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送冬节”。这个节日已经有65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这一天,人们身穿节日盛装,在市区主要街  相似文献   

13.
所谓节日朝贺,就是在重要节日来临之际,诸侯百官向天子,以及天子家庭内部晚辈向长辈进行庆贺。明代发展了一套更加完备的节日朝贺制度。文章拟根据《明实录》、万历《明会典》、《礼部志稿》和《明史》等史籍的相关记载,对明代节日朝贺制度的特点和功能作一探讨,以期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橱窗陈列设计不光是商店的一种美化性装饰 ,它实则为商家的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节日为厂商提供了扩大商品销售的大好时机 ;节日橱窗陈列设计必须把握住不同节日的特点 ,但关键是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 ;还必须掌握和运用多种艺术性表现手法来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5.
节日文化传播离不开空间维度,各种节日民俗活动的举行都依赖一定的空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空间限制,导致物理空间中的节日文化传播收缩,虚拟空间中的节日文化传播扩张。文章以网络游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游戏的空间属性、媒介属性、文化属性进行考察,认为游戏空间可以作为节日文化传播的一个崭新路径。最后,从节日场景建构、节日民俗移植、关系嵌入三个层面,阐述了节日文化在游戏空间中的生产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节日研究--以龙山县土家族节日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家族节日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有很强的节日观念。土家族的节日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地域不同,姓氏不同,所过的节日也不同,有其特殊的文化类型。土家族节日还是一个文化符号,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本关怀的意蕴,并有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土家族节日又是一种社会符号,它在社会网络的互动中充当社会和谐的载体,亦有它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其他传统节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唯有元宵节是一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所以有“闹元宵”一说。元宵节一到,无论城市乡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内,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涌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听音乐、看杂耍,热闹非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元宵节,来一起欢欢喜喜闹元宵。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的饮食习俗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区域特色,《荆楚岁时记》一书对其节日饮食习俗给予了全方位描述。利用饮食人类学的视角与饮食习俗的象征意义,将南朝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分为象征食物、象征饮食器具和象征饮食行为三方面,探析节日饮食与维持人类基本需求、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节日饮食习俗的变迁与馈赠行为。该时期荆楚地区的节日饮食习俗拥有神圣性、严肃性和有节律的特点,以及具有满足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表达畏敬之情,维持社会交往和整合社会功能等多重涵义。时下人们感到节日民俗渐淡,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缺失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非遗保护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在不断发展变化。仫佬族依饭节作为仫佬族集体举行的酬谢、祈求神灵的祭祀仪式,在社会变迁下节日形式与内涵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考查对象,通过节日中政府主导、地方精英参与、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舞台展演、当地人演出互动、摄影与媒体的景观构建等多角度对节日进行建构与创造,使节日呈现舞台化、市场化,以此说明依饭节作为非遗成为区域文化产业被不断构建,是在现代化语境下被打造出来的地方文化品牌,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完整的节日仪式。但在当代,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节日中的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化,有的甚至遗失。而仪式的缺失是一种精神和传统的缺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缺失。恢复并重建节日的仪式需要从完整性、创新、媒介和国家传播这几个方面进行。对仪式的重建就是对公共生活的重建。保护好仪式就是保护好传统节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