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作物单产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作物内部种植结构调整3个层面构建促进粮食增产的分析框架对2003—2013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过去十年间,粮食单产的提升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但贡献率在逐年下降;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逐年增加,2006年后超过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成为首要的贡献因素,这主要源于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增加;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具有持续的正向作用。鉴于耕地面积约束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范围的有限性,如果今后依然按照河南省粮食"十连增"期间的增长模式,则粮食增产不具有可持续性。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单产提升是今后粮食持续增产的主攻方向。分地区来看,豫南和豫东地区粮食单产提升对粮食总产量增加起到主要推动作用;而豫西、豫北地区播种面积扩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粮食总产波动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分析了 1978年以来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的波动与湖北省粮食总产波动的关系 ,得出了单产波动是影响湖北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 ,播种面积波动能解释湖北省粮食波动的部分原因 ;而粮食绝对利益变化是导致面积和单产波动进而影响湖北省粮食波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南宁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南宁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和生产函数,分析了1997-2003年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粮食产量灰色关联度分析作出关联因子排序:粮食单产>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施用量,表明粮食单产、耕地面积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大,从投入角度分析粮食总产与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关联度大;基于生产函数的贡献率分析表明:化肥施用量、农业科技进步、粮食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劳动力对粮食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08%、27.62%、12.12%、10.78%、8.91%、0.49%,说明7年来粮食增长主要依靠化肥投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增加作用微小。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生产及其作物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陕西省处于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之下,保证一定数量耕地面积对保障粮食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运用趋势分析及结构分析法对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粮食生产的特征为:粮食总产量波动增长;尽管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结构基本稳定,但各农作物之间的绝对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对产量增长贡献最大。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及作物结构变化可以明确土地利用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3—2008年全国粮食分品种、分区域增产状况进行了研究,全国粮食增产区域特征为主要来源于主产省生产能力恢复与提升。固定面板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区域粮食增产影响因素按贡献率排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成灾面积减少〉有效灌溉面积增加〉高产作物比例增加。分品种看,粮食产量区域结构变化特征为:水稻为东北增、华南减、长江流域“双改单”;小麦增产主要来自黄淮海地区;玉米增产省份较多,但主要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豆类是东北北部增加,东北南部减少,西部地区略有增加;薯类则向西北转移。  相似文献   

6.
为深化对粮食增产原因的了解,分析我国三大主粮总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以及单产变化趋势,采用Kurosaki内部贡献分解法测度我国三大主粮单产增长的内部效应,并比较分析各地区单产变化与专业化生产趋势。研究表明:三大主粮总产量增长主要源于单产提高;单产增长基本可归因于纯单产增加,区域种植结构调整对单产提高的促进效应较小,同时专业化生产越来越向单产高的地区集中。可以预测,纯单产增加对单产增长的贡献会趋于平缓,未来我国粮食增产将更多地依赖区域种植结构调整与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替代。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9—2020年玉米主产省市域层面数据,采用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价补分离”改革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价补分离政策显著减少了玉米播种面积,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并降低了玉米总产量;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时效性,这一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竞争作物种植比例来减少玉米播种面积,同时促进了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玉米单产;玉米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大于玉米单产的正向效应,价补分离政策通过减少玉米播种面积,最终使玉米总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78~200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政府收购价、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等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其中政府收购价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因此,提高粮食产量的根本政策措施就是实行粮食的价格保护,同时还要实行其他政策措施如保护耕地面积、提高抗灾能力、降低化肥价格、掌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大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9.
从1978~200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政府收购价、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等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其中政府收购价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因此,提高粮食产量的根本政策措施就是实行粮食的价格保护,同时还要实行其他政策措施如保护耕地面积、提高抗灾能力、降低化肥价格、掌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大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农业受灾严重宋文理1、1997年山东省粮食生产表现为“夏增、秋减、全年减”、“面积减、单产减、总产减”的态势。(1)全省夏粮播种面积为606225万亩,比上年增加945万亩;每亩单产370公斤,比上年增长9%;总产量4486亿斤,增长9?..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不断上升主要得益于粮食单产的提高,从1978—20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之间不但具有极其相似的总体变化趋势,且年际间的波动情况也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利用1978—201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数据进行预测:如果河南省粮食单产能够维持过去30多年的平均增长率,并且每年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980万公顷,到2020年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能够到达6 500万吨。选取1998—2010年河南省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技术进步、粮食种植面积和灌溉条件对粮食生产有比较大的影响。基于此实证分析的粮食增产路径是:鼓励粮食生产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措施来提高单产;增产的重点作物是玉米,增产的重点区域是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历史统计资料的整理,说明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湖北粮食总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期土地流转被视为保障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有效策略。为此,本文研究了土地流转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理论机制,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土地流转明显降低了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土地流转推动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变,一方面有利于土地经营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增加了粮食单产;另一方面也显化和提升了土地成本,在种粮“微利”条件下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两方面因素相比,种粮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所以土地流转在总体上降低了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14.
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可能带来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性措施的不同情景方案对粮食安全影响进行情景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气温上升导致的粮食单产下降将对中国今后的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除东北地区外,其他五个地区的粮食产量都将下降,从而对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形势构成重大威胁。部分省区发生的季节性干旱对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区域性粮食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未来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大力推广双季稻,可以充分利用气温上升带来积温增加的好处,使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明显增加;引种和技术进步对全国粮食产量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多种适应性措施多管齐下对全国粮食产量的提高程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对中国及各省份城镇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进行估算,并利用LMDI模型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从2000年的27784万吨CO 2增加到2014年的91336万吨CO 2,其中内蒙古碳排放增量最大.从全国层面看,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是刺激因素,分别增加碳排放78229万吨CO 2和31998万吨CO 2;节能技术、消费倾向和能源结构是抑制因素,分别减少碳排放31122万吨CO 2、9636万吨CO 2和5917万吨CO 2.从省域层面看,能源结构效应最大的是辽宁省,共减少碳排放793万吨CO 2;节能技术效应最大的是辽宁省,共减少碳排放3146万吨CO 2;消费倾向效应最大的是山东省,共减少碳排放907万吨CO 2;收入水平效应最大的是辽宁省,共增加碳排放6153万吨CO 2;人口规模效应最大的是广东省,共增加碳排放4006万吨CO 2.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提高了我国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减少和降低了粮食种植面积及其在农产品种植面积中的比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粮食种植面积及其比重会进一步减少和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依靠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对积极提高粮食单产和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和粮价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根据1997-2010年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的粮食播种面积排名和粮食产量排名的关系所做的分析表明,各地粮食产量主要受制于粮食播种面积,对1988-2011年26个省份的粮食生产函数分析验证了此结果。那些地广人稀的省份,如黑龙江、内蒙古、江西等省(区),机械化程度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沿海发达省份如山东、辽宁等省的有效劳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人力相对缺乏的新疆有效劳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此外,其他大部分省(区)的粮食产量主要还是受制于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和成灾面积比例等土地类生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粮食总产量的绝对规模来看,还是从粮食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来看,1966—1976年间的粮食产量增长绩效仍然十分突出。不过,在1966—1976年间,粮食生产与流通系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了1958年“大跃进”之后的错误,而也有一些错误则是新出现的问题。其中,粮食政策领域犯的“旧错误”主要表现在打击责任田、关闭粮食交易市场、高征购的冒进主义抬头等。粮食政策出现的新问题则是以粮为纲带来的多种经营萎缩的后果、粮食储备制度引起的未曾预料的后果以及粮食亏损补贴压力的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9.
清前期四川曾有大量粮食运销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外研究者对四川粮食产量及外运量则有不同的估计。本文评述了美国学者珀金斯(DwightHPrekins)关于四川粮食单产量估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采用珀金斯的估计来计算四川粮食产量的局限,重新估计了清前期四川粮食总产量、本省消费量及可供外运的余粮数量。同时分析了影响清前期四川粮食总产量及外运量估计不确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20.
首先采用Spearm an秩相关系数对封丘县近12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加以分析,然后计算封丘县粮食产量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封丘县的粮食生产在近年虽然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粮食单产、化肥使用量、播种面积等是影响封丘县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减少封丘县粮食生产波动性,实现粮食生产稳步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