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王育婧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53-55
中思想在中国古典审美和人生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然而在当代话语体系里,中主要是儒家的适中之意的中,而道家的中却被误解或忽略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历来对道家中不甚合理的解释分不开。《老子》有着守中的思想,关于守中内涵旧有的解释有三种:保持适中、保持虚静、依照法规。保持适中依照法规都不符合老子的思想,保持虚静虽与老子观念相符,但与文意不甚贯通,本文以为守中作守自然之性为优。此外,在自然之性意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章句》中的中,理解儒道中的异同,并管窥宋代理学治学门径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刘歆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3)
从传统文化发展来看,人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色。《老子》正是通过对宇宙自然的思考亦即其道论开始他的人学思考的,依照“天人之学”这一内在的逻辑展开他的人学思想。以“道”论作为本体论根据、以性自然论作为人性论基础,在探究“天人之际”的理论背景中敞开其全新的人学视界,最后归人生最高境界于“道”的境界。文章认为,这是《老子》人学思想展开的基本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4.
“小国寡民”与老子的社会改造方案──《老子》八十章阐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4):9-13
“小国寡民”并不是要退回到原始社会,它通过理想化的形式,表达了老子的社会改造构想。这一构想的深层理念是自然主义,无为则是实现这一构想的具体方法。“小国寡民”的社会改造方案包括政治与人生两个方面。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实行无为而治,尽量减少政府的意志和不必要的干预,使人民与政府相安无事。在人生方面,老子主张减损贪欲和智巧,化简人际关系,恢复和保持人心质朴淳真的自然状态。这些构想都是老子针对时弊提出的,反映了道家学派的社会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
林一顺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65-69
《老子》是一部文道并茂的哲理散文诗集 ,其简古清秀、绚烂多彩的语言风格的形成 ,标志着古人对诸多修辞方式的自觉运用在先秦时期已达到成熟阶段 ,现代修辞学意义上的各种辞格几乎都能在《老子》中找到实例 相似文献
6.
代璐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0-92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隐藏着深切的民生关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民众利益的管理者们,如果不能时刻把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无论他曾经创造过怎样骄人的业绩,失去民心的一刻就是其失去权力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孙紫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4):60-63
老子的政治思想是老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事关治国、重民、立身大计的指导思想,其思想实质与核心是无为而治。从老子思想体系中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老子的政治思想,对现阶段中国全方位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费小兵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7-31,47
在帛书本《老子》各单元甚或每章内都存在着"从形而上之道的认识到形而下之德的修行"的逻辑规律。这种从上到下(从知到行)、再从下到上的状态形成一种"波浪"状的递进结构(以下简称"波浪式结构"),说明《老子》是一本有逻辑思维一贯性、有内在中心思想或者说有"基本精神"的书,是一本完整的个人著作而非许多个人的箴言集。 相似文献
9.
高俊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52-54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重大影响,又面临种种误解,本文试图从《老子》文本出发,切中"无为"的本意,并从老子"无为"提出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无为"的内在含义,揭示"无为"追求精神超越实现社会和谐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建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6-9
本文论述了李贽《老子解》的基本思想,分析了李贽学老解老的思想基础和对老子“无为”思想重新诠释的内容,并探索了其从传统的“无为而无不为”得出“无不为而无为”结论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1.
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声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14-119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曾经编绘了一套高水平的全国地图《 守令图》,宋末即已失传,而1964年四川荣县发现的北宋宣和《守令图》碑刻,其底图来源 迄今不详。本文探讨了两者的关系,认为沈括《守令图》的传绘本就是宣和《守令图》的最 早底图,只要将宣和《守令图》作一定处理,一幅失传800年的精品地图可望重现人间!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国际著名汉学家韩禄伯所著的《论〈老子〉的分章》、《再论〈老子〉的分章》两篇文章为基础,分析评价韩禄伯《老子》分章研究的独特价值:意味着《老子》分章——一个新的分支研究领域的自觉和独立,具有为新学科建立奠定“范式”的意义。由于韩氏两篇论文发表于湖北郭店楚简《老子》出现之前,因而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其研究也存在着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13.
象征手法,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等,以表述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一种表现手法.《老子》一书中的婴儿、赤子,实际上是最高品德的象征,老子推崇的"婴儿"、"赤子"皆是一种深远的人格魅力;老子用"母"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原"道",而"子"却象征着由"道"而生的万事万物;谷象征着处下不争,谦柔包容的崇高品德. 相似文献
14.
王敏光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0-33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15.
黄震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50-53
根据西周金文和周代文化考古的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可发现老子在西周担任过柱下史职务,就是御史,后改任收藏史,负责盟誓、法律法规的管理工作,都是司法职事。晚年,他著《老子》一书,其中充满了批判精神,也包含着丰富的法律哲学和思想。他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天下有道,法制理想是善政爱政,提倡做人、为政都要“正”,认为战争和犯罪的根源是社会的不公平。老子很多的法哲学见识,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老子》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实世界违“道”特点的解读及其提出的建构理想社会的政治、思想、军事主张的考察,认为同“无为”一样,“有为”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实现过程中,“有为”是手段,“无为”是目的。而老子的“有为”思想既为当时的政权建构提供了一个政治理论框架,又为此后道教修养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李海龙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41-44
考察了以张岱年、尹振环、金春峰、郭沂、丁四新等为代表的新老学者近 2 0多年来对“老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介绍了老子其人其书研究状况及部分代表性结论 ,认为对老子其人其书下结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8.
林光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8-35
《老子》的道物关系论有四个层面: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道生物,即道是万物的创造者,老子又用“无名”来指称;道成物,即道成就了万物的本性,是万物是其所是的根据,老子又用“一”来表示;道统物,即道是统合万物的法则,老子又用“道纪”来表示;道通物,即道是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用“门”来比喻。这四层关系的核心是:道在物中。道既是万物展开其本性的原动力,也是万物自行展开的整体状态。这是《老子》潜在的思想,经由庄子、王弼的诠释而大开其境。对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的启示在于:避免套用西方哲学的范畴,避免掉进历史的还原论中,“诠释的还元”是一条可尝试的进路。 相似文献
19.
王萍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1)
语言是人向外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在人类与世界的沟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语言的独特性正反映了其思想的独树一帜。"无"在其言"道"的五千言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子》通过"无"的语言形式传达了一种虚静柔弱的伦理思想。具体来说便是在这个经验世界中行使"无知","无为","无欲"的实践方针。本文在"无"语言形式的形上基础上具体解读形而上"无"在经验世界中的伦理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汪韶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3(1):22-26
见小曰明向乏解人,究其原因,缘于人们没有意识到此处的见读若现,意为把自我拉低,避免自我膨胀,与文中的守柔曰强一以贯之,见小、守柔,从根本上说都是个体在面向世界时所当取的姿态。老子心目中的大者恰恰是见小者、不自为大者。反过来,只有强者、大者才能见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