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它是在肯定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  相似文献   

2.
传统发展观是理性主义发展观、"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相比较,科学 发展观凸显出社会发展的人本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观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3.
人类发展观的演进经历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四个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发展和创新,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革命。  相似文献   

4.
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从传统的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当代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表明,21世纪的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于20世纪的文明世界中,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将是走向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可持续发展观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最根本性的观念变...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观,是通过对人类发展过程的"反思"和对旧的传统发展现及综合发展观的"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关人类发展的新观念。目前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成为其发展战略中的首要目标。从哲学的层面上来考察,可村续发展观是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把握与深化;是对社会有机体的验证和辩证原则的贯彻;是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超前认识和社会发展走向的辩证把握。  相似文献   

6.
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清晰认识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观、生态伦理发展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次大的觉醒。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发展观再到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是发展伦理学依次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人的可持续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伦理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属于人的发展伦理学和新型伦理发展观,是发展伦理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7.
环境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人对自然改造、认识和价值的关系 ,是人如何对待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发展观的问题。环境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认识自然能力 ,特别是价值取向的变化而变化。环境问题“古就有之 ,于今为烈”。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传统发展观 ,及其在环境观念上的一系列误区 ,是现代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深刻根源。以人为中心综合协调发展观的确立是当代人类走出环境困惑的关键 ,用新的发展观重新审视环境价值、正确认识环境问题、合理改造环境 ,将把人类未来引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二战以来,由于东西方冷战对峙、南北方发展冲突和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人们检讨传统发展观并探寻新的发展观。当代发展观经历单纯经济增长观、经济社会发展观、人-自然-社会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开启生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是唯一的目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确立的前提是摆脱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论”,确立人与自然和睦协调的共生关系。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包括整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或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观理论缺陷及实践负效应的否定,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自由”发展观等合理内核的吸收和创新,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对邓小平发展观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实践问题。它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当传统的发展观遭遇经济增长的极限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遂呼之而出,与此相适应,政府绩效导向由单维向多维的转变,则成为引导地方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该文从哲学的高度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有意识地对发展、创新及其本质和规律进行思考。创新和发展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都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规律的科学总结、概括,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方式与手段;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动力和现实需要,发展是创新的路向、目标和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研究创新问题的理论基石,同时,创新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体现。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模式与人地关系模式是相统一的,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建立人地关系的新范式,是解决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即将跨入21 世纪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八大挑战,惟有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和战略去迎接挑战,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观的演进相继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发展观、新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观是迄今最新、最高理论成果.省察当代发展观的演进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是发展观的两种历史形态 ,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惟一目的 ,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一个经济过程 ,从而混淆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 ,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造成了发展中内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矛盾。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一种综合发展观。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既表现出在发展的内涵及其方式、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衡量指标、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区别 ,也呈现出在共时态上的依托性、在历时态上的相继性和重视经济发展的共同性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是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新的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有着根本的区别。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回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观历经数次转换 ,其深层意识推动力就是不同时期的人类哲学理念 ;当代社会发展观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世界性转变 ,这种转变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与深厚的哲学底蕴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8.
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诸多困境及一系列全球化问题,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主要在于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反主体效应不断累积的结果。当前我们急需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及其实践模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使实践活动趋向合理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外交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学术界虽然有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角度阐述生态外交的思想,但是还鲜有学者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来指导中国生态外交的战略构建。面对传统发展观背景下的生态危机和人类发展困境,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方法论和理论思想的高度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生态危机与人类发展困境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发展观是人们反思工业现代化带来的生态危机、人际危机以及心态危机的结果,其目的在于修正这些危机,重塑一种全方位的和谐共存关系,实现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和谐共存是后现代主义发展观的价值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后现代主义发展观的价值核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理念,后现代主义发展观对我们宪政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它凸显了以发展权为代表的新兴人权;对传统社会价值体系提出了新挑战;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关于国际领域宪政文化交流及借鉴的认识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