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一提到按劳分配,就自然使我们首先注意到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对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作出公允的评判,是我们探索现实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模式体系的基本前提。我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可以区分为按劳分配的基本规定性和按劳分配模式两个部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是在他分析和考察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其基本规定性是: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自己的劳动成果紧密联系。第二,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实现等量劳动的交换。第三,在同一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分配尺度,实现劳动者的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2.
一个时期以来,有些讨论经济改革和分析新的经济现象的文章中,流行着一种观点: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实际上是无法实行的.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只通过商品等价交换就可以实现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也通行商品等价交换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按劳分配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是行不通也不必要的.理由是什么呢?有的文章中说:“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什么,指活劳动吗?活  相似文献   

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实现条件和实现形式都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条件问题。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前提条件,按劳分配原则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质就是劳动者的所得与他付出的劳动量相对等,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坚持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要实现  相似文献   

4.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但它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和计量尺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行按劳分配 ,既不能把单一的社会平均劳动作为计量尺度 ,也不能把单一的社会必要劳动作为计量尺度 ,而只能实行社会平均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相结合的复合的计量尺度。只有实行复合的计量尺度 ,才能使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主动创造性 ,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借助市场机制才能发生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的同志不太理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是互相对立和矛盾的,因而不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他们的理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工资仍然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企业工资取决于各企业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量。企业间等量劳动无法获得等量分配,这样也就无法实行按劳分配”。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需要实行按劳分配了…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等生产要素必然要参与分配,纯粹形态的按劳分配是不存在的,因此必须对按劳分配的主体、对象、尺度重新进行确定,并重新建立收入分配机制。现阶段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不存在两个主体和二次分配;由于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的对象只能限定为劳动者的部分收入,而不是全部经济收入;按劳分配的尺度是劳动效益,即劳动者的劳动投入对企业生产利润所产生的效益,与此相适应,要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国有企业必须建立“自主分配、双紧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一直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实行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整个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产品,在扣除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和用于其他各种必不可少的社会基金外,剩下的就是劳动者个人消费基金.由于这部分基金是由劳动创造的,而其他任何加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对于个人消费基金,只能由社会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分配给劳动者用于个人消费.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进一步发挥,后来又被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以一系列条件为前提的:(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2)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保证劳动者能够各尽所能;(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4)劳动者除个人消费资料外,无任何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按劳分配”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总产品作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其中,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只包括劳动者自身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支出,而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资本、机器;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不仅是相容的,而且可以相互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劳动力成为联合劳动内部群体与个体层次上的特种劳动力商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也必然是企业的真正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深厚的经济根源.按劳分配规律和劳动力价值规律是两个规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是在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尤其是劳动力价值规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所设想的纯产品型按劳分配模式,显然是不适应的.那么,目前流行的二级按劳分配模式,行不行?我们认为,也不行.这种二级按劳分配模式,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产品型的,只不过是带有商品形式的色彩,可以称为半产品型按劳分配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商品型按劳分配模式.这种商品型按劳分配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最好形式.本文在评述传统按劳分配模式的基础上,构画了商品型按劳分配模式的初步轮廓.  相似文献   

1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实行、能否实行、如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学术理论界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根本手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既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兼容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着特定的内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所不同,诸如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按劳分配的标准、范围、程度、形式不同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要制度路径是在所有制制度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上,实行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在企业内部分配中,规范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整个社会国民收入分配中,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搞好分配调节和调控,确保劳动收入占主体地位,使劳动收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2.
<正> 由马克思创立的后来被斯大林明确慨括为"按劳分配"的理论,是建立在产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着很大距离.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需要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长期并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样,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形式——按劳分配,便呈现出与传统观念不同的许多特点.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只能是按照实现了的劳动,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劳动者的劳动采取了价值的形式,劳动量采取了价值量的形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劳动互换采取了商品与商品交换的形式.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商品生产者(这里把企业当作一个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社会。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尺度是社会平均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尺度又是什么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按劳分配的四种模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产物。按劳分配理论从马克思最早科学阐述,到今天的现实形态,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按劳分配的涵义是,国家或企业以劳动为依据,比例于劳动者提供给社会或企业的劳动量,给予他们劳动报酬。所谓按劳分配模式,则是指按劳分配体制的基本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组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的、总的原则,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不同态势将决定社会采用不同的按劳分配模式。按劳分配模式由分配主体、分配依据和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相似文献   

15.
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工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提出按劳分配原则时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按劳分配理论必须在新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共同认识。另外,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必须经过迂回曲折的途径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这一点也已为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应当怎样发展,则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应该是“两级按劳分配”。先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然后是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对企业的按劳分配以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为尺度。在这里,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而另一派则坚持按劳分配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不因存在商品经济而改变。他们既不同意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是按劳分配关系,也不同意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我认为两大派学术观点的分歧,首先来自方法论的不同。主张“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只强调按劳分配规律在社会主义分配领域的决定作用,只用这一条规律来分析当前曲折复杂的分配过程。而不赞成“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认为支配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并不只是按劳分配一条规  相似文献   

16.
胡逢吉在《按劳分配是原则而非具体付酬尺解》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理解为具体付酬的尺度,但劳动量迄今无直接计量方法,因而的这个尺度就难以执行其职能.按劳分配是对按资分配的否定。按劳分配要求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这说的也是一种趋势,一种原则,并非是对每项具体劳动按时间付给报  相似文献   

17.
按劳分配的内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后,消费资料的分配不再依据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是依据于社会成员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的量来进行.我们不妨把这称为按劳分配Ⅰ.另一方面,指生产单位之间及生产单位同国家之间、生产单位内部劳动者之间及劳动者同生产单位之间、社会(包括国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进行旨在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大规模工资体制改革。我国现行工资体制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是什么?我认为,从分析按劳分配原则的现实条件中可以对此得出有益的认识。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揭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的必然性,阐述了按劳分配规律的实现条件、基本要求和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商品货币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所得不应等同于目前普遍通行的劳动报酬,因为报酬表示两个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联合劳动本身就表明劳动者不需通过出卖劳动力就可以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所以不存在谁给谁报酬的问题。如果使用劳动报酬这个范畴,就会把本来是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基础上,共同遵守对劳动者都有利的同一原则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关系,说成是劳动者同社会似乎是两个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商品经济的按劳分配的直接前提是按值分配,其形式是工资,工资的实质是劳动所得。而在按值分配已定的情况下,按劳分配的最终实现过程不仅取决于劳动者货币收入是否体现个人的社会必要劳动,而且还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就象价值规律的实现一样只存在于平均数的意义之中。按劳分配的“劳”,其内涵应是劳动者已经实现的产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如果撇开各企业物质生产条件差异,只考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就初正坤同志《试论社会主义生产二因素结合的特点》一文中有关按劳分配问题,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吗?我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对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决不是如初文所说是“社会和劳动者个人之间进行的等量劳动换取等量产品的交换。”初文虽然认为他是根据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来论述按劳分配,但是,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一定符合马克思论述的原意。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和劳动者个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