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顺应我国政府履行国际人权公约规定的义务和推进人权保障进程的要求,针对我国刑事诉讼中极易侵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权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应以人权保障为主导思想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指出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有关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着犯罪嫌疑人无法充分获得律师帮助权、律师阅卷权受到限制、被告人的辩护权难以充分行使、缺乏明确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诸多不足,参照部分国家有关强化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权保障的措施以及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提出了我国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它对证人制度进行了规定。而在这方面,我国刑事立法的规定有欠缺。为了加强对证人的保护力度及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必要参照《公约》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这使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在“取保候审”上更臻完善,也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和进步。取保候审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其含义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司法机关对一些具备特定条件暂不适用羁押的被告人,责令其提出保证人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不逃避侦查…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二审发回重审方面的规定过于原则概括,导致司法审判工作的许多方面出现随意性。文章就其中的发回重审案卷移送,重审的审限、次数和理由,检察机关派员出庭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有助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的立法和司法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从启动方式到具体程序都具有很强的行政化色彩,不仅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更不能很好地发挥其限制死刑适用的作用。此外,有关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过少且过于笼统,因此不具有可操作性。尽管现行刑事诉讼法对于死刑复核程序做了进一步完善,但2012年刑事诉讼立法修改的力度毕竟有限,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距离一个审判程序的要求仍有差距。因此,结合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及存在问题,从价值观念、启动方式、审理方式、被告人的参与度等方面出发,讨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问题,以期实现对死刑的程序控制,达到维护司法公正,最终限制死刑适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和健全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律制度逐步走向完善的标志,《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做了系统规定,但是这些法律文件中的相关规定还有待完善,有必要对这两部法律文件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相关规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剖析,并提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7.
取保候审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自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这一措施在同犯罪作斗争,保证诉讼顺利进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也暴露出诸多弊端,需要加以完善.目前,完善的方案有两个全盘移植或借鉴国际保释制度.作者认为以实证的方法借鉴各国的保释制度,理性的构建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日本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对日本刑事诉讼中的检警关系作了简要分析,进而提出了在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中如何完善检警关系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了有关刑事和解的专章,既顺应国际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需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关于刑事和解的内容还存在很多缺陷。通过数据的量化分析和案例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不但具有推行的现实基础,同时也具备实施的可能性。而且从国外刑事和解发展的最新趋势来看,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关于刑事和解规定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0.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制度,是当今各国刑事诉讼中普遍规定和遵循的一项证据制度。然而我国对该制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过去也颁布了与该制度有关的法律文件,但我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该制度则是在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与“两个证据规定”相比,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了重大...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纳入法律规定中,可以说是我国程序法上的一大进步,文章通过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概念和我国的法律规定、价值意义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并提出自己的一点完善意见和建议,希望对该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今后的进一步完善起到一点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时常被误读,使之具有机械、呆板与空想的色彩。导致误读的原因,除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存在不足之外,还与人们把"规则""方法"混同于"原则",用学理裁剪、限制司法实践有关。对刑事证明标准的误读进行纠偏,一方面应当校正人们的认识方法与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应当秉持尊重实践的原则,对我国的法律规定与理论学说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回避制度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回避制度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途径入手 ,首先对回避制度作了价值分析 ,它对于法官在司法过程中保持中立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对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制度进行评析 ,重点针对回避对象和回避理由两个方面 ,指出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相关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部分。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我国有关证据制度的立法及发展,但其仍有缺陷及需要完善之处。《证据规定》中存在缺乏固定争点及固定证据制度、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不完善、有关证据规则不完善、预决事实规定笼统、司法机关的“证据突袭”等存在诸多缺陷,应当完善举证期限制度,增加拒证权及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完善证据排除规则,细化预决事实以及增加法官的中立性,防止司法突袭。  相似文献   

15.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了特别程序,包括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和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等,既在章节体例上健全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文本,也在许多方面完善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体现出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不断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和借鉴域外经验,刑事诉讼制度逐步走向科学、民主和精密。增设特别程序,可以适应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符合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要求。从更好地实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和增强其可操作性的角度看,新《刑事诉讼法》的某些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修改后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对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从法律文本本身来看,该条款规定的对象仅仅是犯罪嫌疑人,但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普遍的倾向,认为对证人的询问也应遵守该条的时间限制。文章从五个方面阐明了刑事诉讼法对92条的规定扩大到证人的观点是对法律文本的一种误读,文章认为刑事诉讼法第92条的规定是有明确的适用对象的,在法律没有明示的情况下,将适用范围扩大到证人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土地在承包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常被侵害,新增人口的土地承包权不平等,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律定位模糊,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与公司法冲突等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这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现代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走向人本位的过程。通过强制国家权力服从于公民个体应当服从的法律规定,从而实现"公民服从的是抽象的法律而不是具体的强权"这一法治理想。以人为本位,特别是强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主体地位以及无罪推定原则已成为现代刑事诉讼法发展的趋势。以人本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人权的保护,是建立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现代刑事程序制度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是1979年实施的,16年来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一些内容已滞后于社会发展,难以适应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为此,从1993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开始着手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经过三年的反复征求意见,不断修改,于1996年3月17日由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刑事诉讼法自实施以来第一次系统的修改和完善,是我国司法制度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适应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已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亟待修改和完善。关于刑事强制措施的体例和适用条件,理论界认识不一。对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不宜进行增减,收容审查不宜作为一种独立的刑事强制措施,合法传唤不应作为拘传的先决条件,取保候审的条件在现行刑诉立法基础上,可以考虑以人保为优先,增设财物保,但只是在人保不足以实现候审时,才予以适用。今后修改刑诉法时应对监视居住的条件加以明确,对于拘留和逮捕的条件应予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