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群主义伦理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的两个命题,即"自我优先于目的"和"(自由或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确立了"目的优先于自我"和"德性优先于(自由或正义)权利"的原则.社群主义伦理旨在揭示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所存在的内在人格或品德解释力的缺陷,力图以社群的历史传统说明自我人格和德性的生成及发展,希望恢复一种自然的德性生活,即一种人性的、历史的、社群的、社会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2.
正在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被纳入国家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社群与个体的关系问题再度成为汉语思想界探讨与交锋的焦点。较之现代自由主义,历史上的儒家更擅长通过宗法血缘与政治权威,将社会成员规范在群体之中,其"个体"从来都是在"社群"中定义的;近现代以来,中国主流思想界在长达百年的"反传统"情绪中,一再试图以现代自由主义的"个体权利至上"原则来重新组织中国社会,而与此同时,"社群主义""角色伦理学",乃至鲜明的"反个体主义"等思潮则在西  相似文献   

3.
在诸多形式的抗争行动中,"微社群"中的表演抗争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抗争形式和剧目类型.它相较于传统抗争体系中种种抗争形式不同,"微社群"中的表演式抗争通过戏剧化、夸张化的表演,制造视觉"凸点",编织抗争话语,进行抗争内容的创作.借助于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传播,吸引眼球,从而表达诉求,为底层民众的抗争行动提供一种新的实践方式.而基于利益损益的预期、情感语境的渲染、道德正义的身份认同和意见领袖的引导推动下,于社交媒体上进行资源动员,构成了"表演式抗争"得以发生并持续下去的机制.它们不是分隔运行、独立运作的,而是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微社群"中"表演式抗争"的发生和演进.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具有网络化社会、互联网社会和互联网社群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网络化社会指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网络社会;互联网社会指的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并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的网络社会;互联网社群指的是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的一个个具体的网络社群.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群主义成为当代社会和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我们有必要对社群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本文首先对滕尼斯和贝尔的社群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指出造成两者主要差异的原因在于历史学术背景以及两人对概念建构的不同观点,并期望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谨慎和细致的进行对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群主义成为当代社会和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我们有必要对社群这个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本文首先对滕尼斯和贝尔的社群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然后指出造成两者主要差异的原因在于历史学术背景以及两人对概念建构的不同观点,并期望这种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谨慎和细致的进行对社会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学术界俨然形成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同时对立的两大主流思潮.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在方法论、价值观以及目的论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对立和分歧.比较而言,自由主义以个人为起点,重视权利,以实现正义为目标;而社群主义以社群为起点,重视美德,以实现公益(善)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媒介的某些特征有着左右人类情感的特殊效应。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的粉丝文化研究旨在以一种“技术—文化共生论”视角探讨社交媒体平台以何种途径和方式赋权粉丝社群的情感表达、培养作为准社会互动的粉丝实践的情感效应,以及如何将算法逻辑融入粉丝社群的情感形成机制之中。以微博为例,粉丝被微博平台进行自我赋权、社群赋权的同时,平台深度介入社会化媒介语境下粉丝群体情感氛围与情感结构的构建过程,迎合并放大了粉丝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社交平台通过算法传播背后的数据行为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逻辑,使粉丝的情感表达成为娱乐工业、平台及背后的互联网资本量化的数据,当数据成为衡量粉丝与明星之间情感纽带的价值尺度,数字资本也随之加快了对社会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众多专营童书出版及分享推广的微信公众号开始崛起并引发大量关注.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从自媒体童书出版的社群营销这一角度入手,试图探讨自媒体童书出版社群营销的逻辑.研究认为,以“趣缘群体”为核心建构的社群以及通过人格化的意见领袖而形成的凝聚力,是童书社群营销的基础;社群的认同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消费行为,是童书社群营销的核心:通过社群内部成员的分享和交流而建构认同感,从而让成员的消费意愿在不知不觉中得以产生,改变了传统图书“硬广告”的生硬之感;而社群的维护和发展则主要通过注重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鼓励核心成员分享互惠、保持社群黏性以及强化意见领袖的“人格背书”等方式来促进童书出版社群营销的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0.
个人、社群与社会同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个人而言,社群与社会是其生活的必要和必需;对社群与社会而言,个人是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可见,个人、社群和社会三者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状态中.在词源学考察和辨析基础上,以关系思维的方法论为视角,在两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在三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社群与社会之间互动.  相似文献   

11.
简论民俗文化的发掘与当代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艳 《学术探索》2003,(7):61-63
作者认为民俗文化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代文学走出困境的一个路径,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民族文化意蕴为文学的主题提供了意义延伸.  相似文献   

12.
民俗学力从民俗传承主体的个人叙事和生活史中去发现民俗传承和发展的机制。田横祭海节上民俗传承主体讲述的关于修建土地庙、龙王庙、天后庙、文君庙等庙宇的个人叙事中,体现了传统被建构的过程和机制。个人叙事与传统建构的关系就是:传统是一个过程,个人叙事在传统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建、发扬、新建并不断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民俗的教化功能 ,民俗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教育作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教育与民族教育双向互补 ,关系密切 ,两者应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巴赫金的相关美学理论,深入思考以二人转、萨满教为代表的东北民俗文化的基本特色,着重论析其核心构成元素具有活力、诙谐、超验的精神特征,在以严肃性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体现出了丰富而多元的文化景观。东北民俗文化中彰显出的亲和力、自然力和野性活力,既是广袤的东北大地所孕育出的独特审美品格。同时也超越了地域性、民族性而具有了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萨满文化中彰显出的超验精神和终极追求,在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中具有独特的启示作用,在当下的大众文化氛围中也承栽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代巴国的历史,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战争为巴文化的产生创造了历史前提,提升了巴文化的声誉和历史地位,铸造了巴文化的特殊品格,造就了巴人的文化精神,促进了巴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并对巴蜀地区移民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杰英  何昱 《河北学刊》2012,32(5):160-163
民间文学艺术的来源群体享有民间文学艺术权。其中,民间文学艺术权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使用传播权、使用许可权、获得报酬权、获得资助权、追续权和进口权等。为了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但又不至于过分限制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播,需要对其权利主体进行权利限制,即分别建立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使用制度和强制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俗旅游的休闲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学术探索》2009,(1):77-81
当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比较普遍的行为时,云南民俗旅游成为休闲市场中的热点。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融于自然、理解文化、感受文明、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将休闲旅游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需要对云南民俗旅游的休闲化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以调查为基础的理论分析,以完善民俗旅游的休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旭清 《晋阳学刊》2006,37(6):98-103
对口述史料的解读关系到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判断和理解,这是进行口述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准确地分析口述史料,必须以完整的口述访谈过程为基础,正确认识个体记忆的形成规律,分析影响记忆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判断口述资料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识 ,甲本德篇的圆点就是这种标志的残留。随着经过编辑的《老子》文本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 ,篇章之间的聚合力不断加强 ,而标志符号的作用却不断减弱 ,直到最后完全取消 ,好象这些篇章本来就连在一起似的 ,这是一个合于逻辑的发展过程。帛甲本中标志符号的使用情况说明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老子》正处于有标识文本向无标识文本的过渡阶段。帛乙抄录于帛甲之后 ,其间已没有任何标志符号 ,说明《老子》编辑成书的过程已经完成。书中原来存留的标志篇章编次组合的符号 ,也已完成其使命而不再抄录于文本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没有任何标志的…  相似文献   

20.
何天明 《阴山学刊》2006,19(6):16-20
构成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区的要素可以概括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地理学上的区域差异是历史文化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类型和经济成果是构成文化区域特色的各种人文条件的基础。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的经济类型及经济成果,大体可以概括为以游牧为主要经营模式的畜牧业为主,兼有农耕、采集、渔猎等类型的复合性经济类型。多次发生在历史时空中的民族大迁徙和政治统治权力的扩张与更替,推动了北方草原地区地缘政治结构的整合。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的形成过程是文化区域形成的最显著、最生动的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