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区域边界存在着多重性,区域治理边界决定于交易成本的两难抉择。区域合作障碍的根源来自交易成本,通过协调机制改变交易成本内部结构将有利于谈判行为的实现。这种政治协调是突破交易成本障碍,促成集体行动实现区域合作的一条帕累托改进路径。文章从制度分析角度强调交易成本结构,即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实施成本和代理成本对区域合作的影响。以“9+2”合作区为例,提出通过构建包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政策网络及激励机制在内的区域合作政治协调框架,可以实现优化交易成本结构和区域有效合作。 相似文献
2.
跨区域公共危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风险的同时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是建立并完善跨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的合作机制。因此,应在打破府际关系的阻滞、建立各治理主体信任的基础上,从府际合作机制、政社合作机制以及跨区域公共危机治理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构建合作治理机制的框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实现多方共赢,从而达到有效治理跨区域公共危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府际合作即政府间的合作,主要是指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纵向合作关系,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权力分工关系。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是社会运行机制有效、健康、持续运转的关键要素。跨区域绿色治理府际合作的利益主体较为复杂,主要有各级地方政府及上级政府、企业组织、社会公众、生态环保社会组织、新闻媒体、政策咨询专家等。提高绿色治理能力,构建区域生态文明环境,需要府际合作动力机制基于区域内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具有引力、压力、推力、阻力等动力机制的合作场域。跨区域绿色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的优化:增强引力,推进协同平等权力,搭建利益共享机制;加大推力,改善制度环境,发展非政府组织;调整压力,调整内部既有压力,变外部压力为动力;消除阻力,树立协同合作理念,克服府际合作壁垒。 相似文献
4.
5.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后,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继长三角、殊三角之后第三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目前区域内各地区间的分工合作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仍有大量问题亟待解决。摒弃地区孤立发展的传统观念,把一些事关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纳入到区域一体化的大框架加以综合考虑,并辅以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一项十分肾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6.
7.
8.
区域旅游产业模块化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主题,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诸如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文化矛盾、核心地位之争、结构矛盾、利益主体矛盾、供需矛盾等问题和矛盾,它们阻碍了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些矛盾中供需矛盾是主要的,其他是次要的。而造成供需矛盾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旅游信息和利益分配。在旅游信息不对称时,政府应当搭建统一的、通用的信息平台,加强对供给信息的监管,提高信息沟通的充分性,提高素质等。在利益分配不均时,政府应当建立核心利益圈的沟通渠道:增强核心利益圈中各成员参与决策的意识,尤其是对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决策:完善以利益共享原则为准则的核心利益圈的利益分享机制,同时加强管理层的主导、监督和调节作用;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11.
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在总结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它的本质含义是协调区域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最终实现各区域的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形式是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是通过非均衡最终实现均衡的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长江经济带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单元,在这一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分析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而从协同治理的政策科学视角,判断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五个维度,将为构建沿线11省市协调机制奠定坚实基础。进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与协调机制的七种方略,将助推这一区域重大战略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对区域差距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建国以后,我们曾付出30年的努力和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代价,试图改变这种不平衡状况,尽管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区域格局,但也着实取得了一定成就。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成为要实现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社会流动性增强,城市跨边界社会问题扑面而来,封闭式分割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城市治理现代化需求,城市治理陷入碎片化悖论之中。整体性治理是在不改变行政部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创新和工具创新来实现跨边界社会问题联动治理的新模式,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思路。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上海长宁区社会治理大联动模式经验,总结出理论与现实的逻辑契合性,对该模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智慧城市治理的“去碎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区域公共治理过程中,单一中心治理带来的政治协调的障碍主要在于:区域性公共事务治理、区域治理主体的利益差异、区域公共治理绩效评估的梗阻.从政策系统分析主要是三个层面原因:政策主体上,政府利益自利性侵蚀公共性;政策空间上,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缺失;政策组织上,科层结构导致传导机制扭曲.要消解区域公共治理中政治协调的梗阻,选择或创新区域公共政策的政策工具、运行机制和政策过程,主要在于构建区域公共治理多元主体体系、建设开放性区域公共政策体系、创新区域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区域公共危机治理:逻辑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公共治理建立在重叠共识与公共空间基础之上,在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地区的公共危机的发生都可能引发区域性公共危机,从而导致区域内各政府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合作治理的加强.在当代中国,区域公共危机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设置远不能满足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的价值与工具需求,因此,在现阶段,关键是要建立必要的政府与政府、国家和社会联合反应机制,逐步实现权力下移、统一指挥、分别响应、相互合作、逐步推开. 相似文献
18.
19.
本刊讯作为东方讲坛学术讲座特别版之一,由同济大学主办的以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分别于2011年5月5、6、7、8日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举行,陈小鸿、汪明生、诸大建、叶檀、严强等学者作了精彩演讲。演讲人:陈小鸿(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演讲题目:交通与城市发展演讲摘要:交通既支撑城市的发展、引导城市的生长、调节城市及城市群的格局与形态,又是城市承载力的主要约束条件。交通技术的进步如快速路网、轨道网等系统建设和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