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妾子)(次虫)壶铭文系战国中山王储 为其去世不久的先王罾作的一篇悼词,经十数位古文字学者艰苦努力,这篇铭文的意思已基本明确,但见仁见智处仍然不少,不识之字、未解之义依旧存在。本文将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书刊上的诸家相关释读意见汇为一集,并以按语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新释“百每”为“博谋”、“竹周”为“笃 ”、“詻”为“龈腭”、“氏民”为“諞民”等。侧重揭示铭文与传世文献在遣词造句上的联系,通过对读不难发现,这支在中原地区建立中山国的白狄族当时已深深认同并接受华夏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2.
(妾子)(次虫)壶铭文系战国中山王储盗为其去世不久的先王(罾)作的一篇悼词,经十数位古文字学者艰苦努力,这篇铭文的意思已基本明确,但见仁见智处仍然不少,不识之字、未解之义依旧存在.本文将散见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书刊上的诸家相关释读意见汇为一集,并以按语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新释“百每”为“博谋”、“竹周”为“笃赒”、“訢詻”为“龈腭”、“氏民”为“謫民”等.侧重揭示铭文与传世文献在遣词造句上的联系,通过对读不难发现,这支在中原地区建立中山国的白狄族当时已深深认同并接受华夏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3.
元结于大历二年营居浯溪,先后刻六铭一颂于石。其作并非如欧阳修所云是"汲汲于后世之名",而是体现了元结追求"上古之纯仁至德",匡时救俗的创作目的,抒发了归隐浯溪、陶然忘机的喜悦,营造了一个"于世忘情"、净化人心的隐逸世界,也再现了独立自足的精神世界,揭示这些铭文的内涵对深入理解元结其人其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自我认同",在先秦是藉"士"说来表达的。孔孟都以"固穷而守义"来揭示"士"的本质特征,并强调"士"欲保持与体现其本质,当志于道,以践"仁"为己任;但孟子的"士"说,在对"士"之自我认同之主体意识、"士"之身份特征与社会地位、"士"之存在价值以及"士"之使命等的论述上,都可谓丰富与超越了孔子"士"说,成为原始儒家"自我认同"说的代表性学说。  相似文献   

5.
中山王鼎是中山国遗址出土器物中最重要的一件,该鼎铭文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山王鼎铭文所使用的修辞进行了讨论,认为其铭文中使用的如此多的修辞,无论在出土文献还是在传世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上古时期修辞的宝贵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2002年山东省枣庄市发现了春秋早期小邾国墓地,一号墓出土的命父瓶铭文有"霝父"二字,系金文初见。对命父瓶铭文的释读可知,"霝父"为国族之名,"命父"是当时霝父国国君的字。"霝父"是太昊部族中崇拜雷电、雷雨的部族首领,他居住在一高处,后人称为"霝父丘"。此后,"霝父"成为地名、国族名。霝父国君的自作青铜瓶出现在小邾国墓地,体现了以霝父与小邾为代表的东周小国为谋求生存而进行联盟的外交策略,但霝父国与当时的霸主齐国相邻,却未依附于齐,因此最终被齐桓公所灭。  相似文献   

7.
柞伯簋铭文所记西周大射礼的规模及参礼职官的分工与礼书相合,但其所记射仪与礼书有较大差异。铭文中,南宮和师■父分别担任射礼中司射与司马的角色;多士为参与竞射的诸侯、卿士;小子、小臣仅为参与礼事的服务人员。王诰的对象是小子和小臣,"■"应读为"毖",释为"慎诫"。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字形分析入手,研究了"鱼■匕"铭文中的"■"字,否定了将其释为籀文"顶"的传统看法,论证了"■"是三晋文字中的"颠"字,在铭文中应就本字解之,不得读为"鼎",由此出发,对铭义重新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9.
对学界关于"文王玉环"铭文的考释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周文王联合"唐人"大战之敌人,既非"■人",也非"贾人",更非商朝西方方国"■人",而应该是"壺(胡)人"即匈奴,亦即周原卜辞H11:232"其于伐■□"所记之"■(胡)"。  相似文献   

10.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诏事戈胡背铭文旧释"邑",疑当释为"予",应即"予道"。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三年相邦吕不韦戟戈内正面铭文中之诸工匠名(■),过去释为"或"窵",应改释为"沱(池)"。秦都咸阳故城遗址长陵车站南沙坑出土的残戈内,刻铭二字可释为"郁郅"。黄浚《尊古斋古兵精拓》著录一戈,戈内两处刻铭(■■),可分别释为"朙"和"白水"。  相似文献   

11.
平山三器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中期在河北平山县发现的中山国墓葬,内有三件铜器铭文涉及到一些中山国的历史问题,虽有学者加以研究,但尚未完全解决,如王(?)的在位年代及墓葬的年代,各家看法不一;“新地”的性质,似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对“先王”的理解亦不尽相同;司马贮伐燕定君臣之位,这位燕君是谁?也未有定论。笔者不揣浅陋,就以上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里"士阶级"完成两项功能一曰"清血针",政治上"以德干政"; 二曰"维持力",社会上"以德系群".他们手中唯一的法宝只是"极高度的修养"或曰"道德".现代社会之社会结构,要比传统社会复杂得多."士"所担负的使命得有根本的变化,"士阶级"本身也必得根本的改造.现代社会里政治之复杂性及社会之复杂性,恐远非简单的"以德干政"和"以德系群"所能解决.所以"士阶级"必须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不再辅佐君主(现代社会之成立以君主之消亡为前提),而是辅佐整个儿的文化"代表理性主义",成为"理性"之代表;"代表道德主义",成为"道德"之代表.质言之,成为"文化"之代表,成为"文化"之"负担者"与传承者.此一使命超出传统使命之所在,在除了"道德"的使命以外,"士阶级"还须承担"知识之使命".  相似文献   

13.
先秦中山国疆域内出土的货币资料堪称可观,其中空首尖足布和尖首刀的年代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城白”刀、赵直刀、燕“明”刀和“蔺”布的年代属于战国中晚期。空首尖足布发现于春秋鲜虞族的窖穴,铸地却在晋国,表明前期中山国与晋国之间存在着商业活动;尖首刀币的起源与戎狄族的实用青铜削刀有关,其通行区域与铭文内容的考定进一步说明,至迟在战国早期,中山国无论是与国内肥、鼓、仇由等部落之间,还是与北方的燕、代等国之间,均有着较多的贸易往来。“成白”刀面文应该释读为“正帛”,推断其为后期中山国负责管理钱币铸造与流通的职官名称,而这一专门职官的设置正是为了适应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杀士"一词见于<尉缭子>等传世兵书中,银雀山汉简<兵令>也见"杀士 ",<孙膑兵法>更有<杀士>残篇.学者们对它有多种解释,包括"杀死士卒"、"减少 士卒"等.这些解释比较符合"杀士"的字面词义,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它们与兵法著作者 的本意和当时的战争实际相去甚远.将"杀士"理解为"牺牲士卒"也有违军法"亡士卒多 者,斩"这条军法.结合军法原理和有关条款,应该把"杀士"这个概念理解为:通过赏信罚必,使兵卒成为敢于拼死杀敌之士.  相似文献   

15.
钱穆心目中理想的"士",在政治领域,是能够练达政事,又能够上达天德的"君子";在学术领域,是能够"博学于文",又能够兼具通识与达德的"通人".士奉行"士志于道"、"君子不器"的修身处世原则.在道统、政统与学统三者的关系上,以道统为宗主,以德行领导政治与学术,力求在政治与学术中实现"君子不器"之人生大道,这是一种极高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6.
溪州铜柱铭文不仅是溪州之战的历史见证,而且是研究古代湘西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史料。由于过去的研究多局限于楚国与溪州之间的矛盾冲突,受制于华夏文化中心论的偏见,对溪州铜柱铭文研究很难有新突破。即便是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的字词勘误辨析,也难免出现偏颇。将溪州铜柱铭文置于五代十国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时,结果发现铭文中的"间隙"并不是"隔阂"或者"钻空子"之意,而是指"后蜀政权"。这一新的研究发现不仅事关溪州之战原因的分析,而且还有助于对溪州铜柱铭文所隐含价值的揭示,进而对其所反映的历史真实进行复原。  相似文献   

17.
佛经词语考释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释疑难词语是汉译佛经语言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有待考释的词语仍不在少数.考释一个词语不仅要求得确诂,而且应该力图探明其得义之由."臭处"在佛经中用作形容词和名词,相当于"臭秽","处"不表义;"目士"是"明目士夫"的简称,指明察秋毫之士;"学"在安世高译经中有"考虑、思量"的意思,"学计"和"计学"是同义连文;"左右"可以用作"大小便"的婉词,它可能得义于"方便",跟人类的右利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8.
<作册艺鬲>铭文之书法特点可证为西周晚期,时代约当厉、宣时期.作册职官于西周晚期非但未曾"消失",而且权力尚重.此铭反映出西周晚期礼崩乐坏的某些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两件新见曾国铜器曾子伯皮鼎和曾太保(嘉)簋的铭文,过去均未著录,作了初步考释,指出两器均属两周晚期或两周之际器物,为曾国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以考古材料印证朱芳圃先生之说,辨析"曾"字上两笔为甑器两耳之状而非蒸汽上出之形.<曾国青铜器>所著录的两件曾太保簋,甲簋亦见于<殷周金文集成>4054号,从器形、纹饰、铭文内容、铭文行款和残存的痕迹看,当是同人所作同铭之器,我们可用流入香港的曾太保(嘉)簋铭文订补<曾器>和<集成>二书释文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柳下惠不愧为古代谔谔之士的典范.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国语>都充分肯定了柳下惠的"直道",并把他的"直道"与"和道"紧密结合在一起.孔子高度评价柳下惠为"贤人".孟子更高度评价他为"圣人".柳下惠的"直道"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孟子说:"闻者莫不兴起也."张岱年先生是柳下惠"直道"在当代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