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二○○六年第九期《山西老年》刊登了《赵树理:由“文摊”小试到文坛大家(上)》一文。文章开场有一句话:“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二三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这就是从太行山走出来的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初衷。可亲、可爱、可学,朴实无华。由于他和农民亲如一家,打成一片,深入调查,终于写出了《小二黑结婚》这样永久不衰的成名之作。当时,彭德怀看后批示:“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赵树理的“文摊”小试精神,使我真正认识到文艺宣传必须…  相似文献   

2.
《花间集》是雅俗文学相结合的范本,具有雅俗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从当时的创作活动来看,《花间集》作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唱本,本质上是一种通俗文学,是当时世俗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另一方面,《花间集》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则属于雅文学的范畴。因此,我们应该从雅俗两个文学角度去发掘其文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花间集》的雅俗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间集》是雅俗文学相结合的范本 ,具有雅俗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 ,从当时的创作活动来看 ,《花间集》作为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唱本 ,本质上是一种通俗文学 ,是当时世俗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 ;另一方面 ,《花间集》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则属于雅文学的范畴。因此 ,我们应该从雅俗两个文学角度去发掘其文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代扬州是我国雕版印书的中心之一。著名的《全唐诗》《全唐文》等书都是在扬州刻印的。除了代表封建正统文化的各类书籍外,这里还大量刻印了群众阅读的通俗读物,特别是俗文学作品,比如著名的扬州评话《清风闸》《飞跎传》、道情《九度文公》等,更多的是记录民歌俗曲、民间小戏和曲艺唱词的唱本、唱片。这些俗文学读物作为商品流通,远销南北。刻印者为求其价廉,刻工、印刷、纸张均极粗糙。一般为巾箱小本。小唱本则更为简陋,三五页粘贴在一起;或者印作单张,折叠成  相似文献   

5.
从《三侠五义》的渊源及演变过程看,大致分三个阶段:《龙图公案》——《龙图耳录》——《三侠五义》.《龙图公案》,是说书人石玉昆有白有曲的“唱本”.他在杂耍馆里演出;声名雀噪,所以书坛抄卖其唱本营利.乐善堂抄卖唱本《书目序》云:“本堂抄卖……石派带赞新书,授自名人校正……本堂数年来精工  相似文献   

6.
香港五桂堂自1950年开始印行了一批“正字南音”,其特点是使用统一的彩色封面,并在书名前冠以“正字南音”字样。这批唱本在当时得到广泛传播,不少学者在进行广府唱本分类时,便以其封面标注为依据。实际上,这批唱本中既有南音,也有木鱼书和龙舟歌,更有小说《老鼠闹东京》,可见其封面标注的“正字南音”并不代表这批唱本就是南音。相较于木鱼、龙舟和粤讴,香港人更偏爱南音。南音不仅在粤曲盛行歌坛的时候仍占一席之地,更有报人、学者等大力保护和传承。香港五桂堂经营时期,木鱼、龙舟和粤讴的表演在香港已近乎绝迹,将唱本都标注为尚有影响力的南音有助于打开销路。香港五桂堂标注的“正字南音”字样,已经不具备区分唱本类别的意义,而仅仅是唱本的广告语而已。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9,(4):46-51
《水浒传》作为累积型的小说创作,是由不同地域的书会才人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具有表演性质的话本、唱本聚拢而成;在其话本、唱本的阶段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水浒故事能够经过长时期的演绎与演进,终于成就这样一本大书,一定有其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核心理念,那就是忠义。《水浒传》文本体现的表演性质和说唱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水浒传》文本中处处表现出的说书口吻与说话色彩;二是《水浒传》文本中虽然历经多重删削但仍大量存在的韵语骈文,主要是对山川景色、人物装扮、事物情理等,进行描摹、刻画、抒情;三是《水浒传》文本中出现的不少的"隐语""偈语"。当然,今天我们看到的《水浒传》除仍然带有鲜明的说唱色彩外,还存在着一定的结构罅隙与情节矛盾。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思想宣传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理论这块阵地,绝不会有真空地带。如果放松了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搞党的理论建设,实际上也就是给资产阶级思想让出了这块阵地。前一个时期,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党内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形式主义的东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隐时现,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能正确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党必须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今天,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9.
古代维吾尔语说唱文学《弥勒会见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近年出土的用古代维吾尔语写成的重要佛教文献之一。关于本书的文体是剧本抑或是唱本或一般佛经故事,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争论的问题。本文发表了作者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词调源于唐宋乐曲.很多词调原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温庭筠词多用《菩萨蛮》调,即因唐宣宗爱唱《菩萨蛮》曲,令狐楚命之撰词以进.唐五代一些词集,象《云谣集杂曲子》、《尊前集》、《家宴集》、《遏云集》,实为坊间唱本,编选目的在于应歌.就是《花间集》,据欧阳炯序,其用意亦在选词以备唱,即以应歌为主,存词还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栗原小荻巩固了以他的成名作《黄房子》为开端的现代风格,成功地实现了诗歌意识与表现风格上的全面转型。《层次》、《特种氛围》、《羊们》、《对历史性悲剧的考察》、《求雨的人群穿过红墙》以及长诗《东亚圣马》等,为诗人刻下了里程碑。栗原小荻的成功不是靠诗歌团体的大面积覆盖以占领最有利于为人注目的阵地,也不是靠一度流行的超于诗歌创作能力之上的诗歌宣言来充塞听众的耳朵。他的成功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取向和创作风格的成功,源于孤独的实践和由此锻炼出的实力。栗原小荻开拓的新领域与前面的诗代拉开了距离,这种距离的…  相似文献   

12.
戴不凡先生去世了,然而,有幸及时读到他今年二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的《小说见闻录》,使我们依然能够享其笔墨的流润。 书中的两处存疑,惜乎不能亲自就教先生,特致书贵刊,作一赘补: 一、《梁祝故事三种》提及先生收藏的唱本三种中,有“(四川?)‘合川云门镇刘双合书店发兑’的‘绣像柳荫记全传’”。句首著“(四川?)”字样,显然  相似文献   

13.
这个问题“文化革命”前是有定论的,是一九二一年冬。多种史书均有记载,如《红色的安源》《萍乡人民革命斗争史》《江西人民革命大事记》等。“文化革命”之初,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九日,江青在全国政协礼堂接见北航红卫兵的谈话中说:“安源煤矿是主席走去的。沿铁路一步一步走去的,……”陈伯达接着说:“安源煤矿首先是主席去的。”由于要突出“走去的”和“首先”,经过一些牵强附会的调查以后,毛主席去安源油画改为一九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在山东省平原县一农户家里,住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孙子,摇头晃脑地读着《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去读这些书会有什么收获呢?"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  相似文献   

15.
瑶族信奉盘王。盘王即盘瓠,俗称龙犬,是瑶族早期的图腾崇拜对象。《盘王歌》,亦称《盘王书》或《盘王大歌》,是祭祀盘王的主要唱本,系汉文手抄本,其间也夹杂有用汉字记瑶音的词语。现存的手抄本有二十四路、三十二段和三十六段三种,内容大同小异,歌词均在三千行以上。 《盘王歌》广泛流行于信奉盈王的瑶族地区,不但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等地瑶族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五律·喜闻捷报·序》:“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军野战军收复蟠龙作。”其中“步运河上”一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词集》未释,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的龙传俊编著的《毛泽东诗词句解》,对此语的解释是:“即中秋节在运河上散步,……步,步行,散步。运河上,运河边。步运河上,即步犤于犦运河上。”此释不妥。因为1947年的中秋节,诗人没有也不可能到运河边去过。运河,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运河,特指地处华北的京杭大运河:广义的运河,指人工开挖的其他借以通航的河道。1947年的中秋节,是公历9月29日,这一天毛泽东是在陕…  相似文献   

17.
傅图所藏清代乾隆至民国初期的俗曲唱本资料显示,俗曲中“新闻”一词的“新”重在强调新奇而不是新近发生。作为一种俗曲文类,“新闻”以其叙事性和取材于民众生活的现实性而区别于其他俗曲。俗曲“新闻”除表现为口传作品之外,还表现为书面形式的文本(唱本)。俗曲唱本因为其音乐性而特别适合需要把文本还原为有声语言才能理解的基层民众。以俗曲唱本为代表的民间书面传播方式的广泛流行,同时伴随着庶民阅读的兴起,这意味着民间传播环境的重要变化,而这种业已改变的传播环境可能就成了近代报刊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壮族民间文学中,许多代表性的作品其主人公多为女性,如上古神话《姆六甲》,传说《刘三姐》、《莲花公主的传说》,师公唱本《唱秀英》、《八姑》,叙事长歌《达稳歌》、《达备歌》,故事《虾耶》、《班氏女的故事》、《逃军粮》、《洪宣娇》……可以说,女性形象如天河里闪烁的繁星,照射出壮族女性生存文化历史的折光。这是壮族民间文学一个突出的现象。 许多研究者单视角、单个体对壮族民间文学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大都停留在文学形象的审美意义层面上。在此,我们试图把女性形象置于文化人类  相似文献   

19.
一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对《水浒》、《红楼梦》、《西厢记》等古典精品的评述中,总结出一种名之为“那辗”的创作手法。他这样阐述“那辗”的定义:“那之为言搓那,辗之为言辗开也。搓那得一刻,辗开得一刻;搓那得一步,辗开得一步。於第一步刻第一步,不敢知第二刻第二步,况於第三刻第三步。於第一刻第一步,真有其第一刻第一步,莫贪第  相似文献   

20.
苏州吴县歌手姚永根唱的江南民间叙事长诗《孟姜女)),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歌手的创作个性。它是以我国流传深广的四大民间故事传说之一的《孟姜女》,特别是以江南流传的《孟姜女》故事为创作的骨架,吸收了江南流传的有关盂姜女的唱本、宝卷、戏曲、歌谣等再创造而成的。歌手能把孟姜女的散文故事转化为韵文长歌,把叙事体转化为叙事与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