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工程活动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作为社会基本活动方式与社会基本细胞的工程活动与工程共同体理所当然并势所必然地应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和基本内容。“工程共同体”是工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应该依照“微观-中观-宏观”的分析框架研究工程社会学问题。工程活动是经济维度、技术维度、社会维度、伦理维度、管理维度、心理维度、政治维度等多因素的高度集成,目前,包括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等在内的跨学科“工程研究”(engineering studies)正在兴起。工程社会学已经从社会学的“空白区”走到了学术地图的“边缘区”,应该尽快将其推进到社会学学术地图的“中心区”。  相似文献   

2.
经过全国广大哲学工作者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们近十年,特别是近二三年来的努力开拓,工程哲学这个哲学新的分支学科和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事业的一个战略重点和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但学者们对“工程”的认知尚存分歧,多数学者认为工程就是指与生产、建设活动密切联系并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和现代自然技术原理进行的“造物”活动。本文认为“工程”是一个历史范畴,应当由自然领域逐步扩展到人文社会领域。工程哲学不仅要关注指涉自然领域的工程,即“自然工程”,而且要关注指涉社会领域的工程,即“社会工程”。在人们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同样重要,在人们反思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的认识活动中,“社会工程哲学”与“工程(自然工程)哲学”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从“工程”范畴的演进历程看,随着工程外延的逐步拓展,工程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工程也由自然领域逐步扩展到人文社会领域。在工程哲学的视域内,对社会工程的典型特征进行系统考察,就可以对“社会工程”作出明确的界定和深刻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选取6个测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985工程”大学“质量工程”实施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85工程”大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评选相对公平,不同类型大学“质量工程”实施成效存在差异,国家级建设项目对“质量工程”实施成效有较高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当代工程伦理规范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矛盾与困境,在于人们仅注重于寻求具体工程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忽略了对工程伦理规范“应当”的道德哲学依据的分析和研究。在“道德形上学”的层面,“应当”的话语系统表达人在工程-人-自然-社会整体存在中“做得好”更要“活得好”及至实现“好的生活”的努力,以规范、准则的存在样态规约工程行为者的诸多责任。通过对工程实践反思性把握的总结、抽象和提炼,“应当”体现人在长期的工程活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想的、积极的工程与人、自然、社会交往方式、存在样式,同时又构成对工程行为者的规范性视角,将“我”所应担负的责任或义务形式化。  相似文献   

6.
“大工程”教育观,主要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程度不同地存在过分科学化和学术化的弊端,侧重基础科学理论知识传授。本文本着实现“大工程”教育观所要求的现代工程素质培养为目标,改变狭窄的“技术教育观”,建立一套合理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计算机技能实用型人才,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需求,使工程教育更有效地面向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本文围绕“回归工程”教育理念,论述实施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四个主要问题:制定专门性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培养青年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建立健全保障体系,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考察西方工程伦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的伦理意识奠定了各职业社团工程伦理章程“向善”的基本价值准则。进而,工程活动中诸多“向善”的伦理意识经过抽象与凝练,形成以“责任”为核心的工程伦理规范体系,并赋予工程师多种“他律”的道德要求。为避免可预测的工程风险,规范要求工程师“遵行”工程伦理章程中所载明的多样责任。向善—他律—遵行,构成了西方工程职业伦理章程建立的逻辑理路。但是,这种逻辑理路将现代道德哲学的本质特点全面贯彻其中,使得工程职业伦理章程建立初始就因工程实践与人类伦理生活的复杂性而有着内在局限。  相似文献   

9.
在新形势下 ,开拓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保证。作为基层党组织 ,做好“凝聚力工程”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举措 ,也是发展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实施“凝聚力工程”要认清形势 ,把握“凝聚力工程”的出发点 :提高素质 ,找准“凝聚力”工程的着眼点 :从实际出发 ,掌握“凝聚力工程”主体的层次性 ;注重调查研究 ,保证“凝聚力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建设“211”工程的重要意义,我校实施“211”工程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及如何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争取早日跻身“211”工程。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工程的本质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工程”是社会主体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前提,以社会技术为中介,与“物理工程”或者“自然工程”相对应的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方法论与自然工程方法论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当是建构论和实在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进”工程在高校的实施。本文着重从铸造人的基本素质──基础工程;培养未来人才的战略任务──希望工程和从学科建设的要求看“三进”工作──重点工程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的重要意义及应达到的要求。并对“三进”工程建设的两个重点即定位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金陵瞭望》2010,(23):I0004-I0005
中国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党委,根据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从浦镇公司实际出发,推出了创先争优“先锋先行”三项工程即:“精益示工程”、“质量工程”和“育人工程”。  相似文献   

14.
"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程的本质、工科学生的“工程化”教育入手 ,构建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程”是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的概念和范式。2006年4月初,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发起的在西安举行的我国“首届社会工程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对“社会工程”的概念,研究的对象、方向与路径,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性和其它发达国家研究的模式特点等方面从不同的学科专业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并认为,提出这一新概念并推进其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将导致我国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对合理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81年,198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学生,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成为福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获“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4年获“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5年成为福建省软科学研究基地,2005年成为福建省重点学科,2006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素质高、实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  相似文献   

17.
社会技术哲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形成了“气候”,而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则刚刚开始。因此,必须首先对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证明和延伸,或者说,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下游产品”,社会工程哲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和具体化,社会工程哲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诸多社会工程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传统工程观更多地关注“造物”的目标,却忽略了“造物”的过程,对工程主体也持不闻不问的态度,这种结果是由“投资——收益”思维模式和工具理性的思想观念导致的。在风险社会理论的启示下,风险工程观思想的提出,表明现代工程风险研究要超越单纯以经济利益为标准的传统模式,加强对工程过程中“人”的价值的关注,并对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9.
工程人员时时面临死亡风险.工科学生数量众多,大力开展工科学生死亡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工科学生对于未来职业死亡风险呈现“四不”状态:不知道工程中的死亡风险层出不穷、不畏惧工程建造中的死亡事件给工程师带来愧疚感、不理解工程服役时的死亡灾难不易引发工程师的道德反省、不忧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令工程师陷入“过劳死”的累积风险.“四不”状态揭示了工科学生死亡教育缺失的特殊成因:学生不懂得死亡的遍在性,易于接受“技术至上论”,工科教学缺失“问题解决”范式,学生在校期间比进入职场后更易获得情感性支持.因此,应施行“四个回归”之应对策略:一是回归工程,找准专业教育与死亡教育的契合点;二是回归教育,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之“育人为本”;三是回归学生,将改革重心落在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四是回归生活,提升学生对“生死互渗”与“向死而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自然主义方法预设工程实践之“是”与“应当”的同一,这一理论思想对西方各工程社团职业伦理章程的制定、实施、评估、修订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主义方法忽视“我”“你”“它”之间关系的生成性与复杂性,继而忽略“我”与自身、“我—你”“我—它”之间丰富而深刻的价值关联,从而导致自然主义方法在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中造成“是”与“应当”的断裂。场景叙事研究方法直面工程生活实践本身,一方面从哲学上预演了“做得好”和“活得好”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结合的可能;另一方面,又通过“我”与“脸”的相遇表达出“我”伦理性存在的意义,同时又以时间为向度确证“好的生活”是“我”同“你”“它”一起的生活。通过构造“我”朝向工程生活的现实践履“应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进而认识、理解、接纳“我”“你”“它”在工程—人—自然—社会中多元复杂的价值关联,场景叙事研究方法打通了传统工程伦理研究中“方法的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