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的由鬼狐精怪幻化成的人的形象(以下简称鬼狐形象)。他们既是“人”,又是“物”,这种特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人”和“物”这两种构成因素在《聊斋》的鬼狐形象中是简单的相加还是有机的化合?鬼狐形象构成的二元性使他们具有怎样的美学特点?对《聊斋》的情节及形象的整体又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作进一步的探讨,因此影响了对《聊斋》作深入精到的理解。例如,《婴宁》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莒县诸生王子服爱上了初春郊游时遇到的一位少女,相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是中外闻名的短篇小说集。但称《聊斋》为“短篇小说集”,不过是撮其要而言,集中有一些篇章实不属于小说,而应归之于散文中的小品类。这类文字大约占现存《聊斋》篇章的四分之一左右。《聊斋》中的小品文与小说之最大不同点在于更多实录和议论,针对性强,讽刺性强。这些小品文多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或是随笔,或是杂感,或是寓言,或是日记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清初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3.
<正> “实录”原来是指真实可靠的历史记载。在《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有赞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以后实录成为一种史书体裁,以一朝皇帝为单位按年代记述国家大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一九七三年第一期发表的《宋江形象浅析》(以下简称《浅析》),对《水浒》七十一回本中的宋江形象作了大致的剖析。《浅析》认为:“在该作品中宋江的思想性格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宋江虽有许多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但仍不失为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形象”,“应该基本上加以肯定”。我认为,《浅析》一文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对宋江形象的分析和评  相似文献   

5.
<正> 今年是《文史哲》杂志的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文史哲》编辑部来信要我写些有关纪念《文史哲》创刊的文章,我感到“义不容辞”,就马上提笔写了。回想起来,我在五十年代初期之所以能到山东大学(当时在青岛)去工作过一段时间是和《文史哲》杂志的出版很有关系的。五十年代初,我刚自国外工作回来,住在北京的一个招待所里听候组织上分配工作。有一天,我偶然去北京的“东安市场”闲逛,发现有一家书摊上竟然有  相似文献   

6.
曹操——一个丑转化为美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作者认为:曹操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具有“不丑中的丑”;而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则是“丑中的不丑”。《三国演义》的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塑造出了曹操这样一个复杂丰满的典型形象,显示了艺术创作的精美。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来祥教授,山东省高青县人,1929年生,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史哲》常务编委、《中国美学》主编、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全国高校美学学会理事等职务。周先生是在五十年代崛起的新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家。1955年,他应糊北人民出版社之约撰写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原则》一书,是解放后较早出版的一本美学理论著作。1959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乘风集》,力图用马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传记文学,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因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阶段 传记文学作品早在古代就出现了。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则是现代形成的。 我国传记文学的最早萌芽,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左传》与《战国策》等史书。比如《左传·曹刿论战》与《战国策·触(尤言)说赵太后》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它们既有史料的实录,又有形象的描绘。但在总的倾向上仍属史书性质。到了《史记》,便出现大量传记文学作品。它们的特点是“不虚美,不隐恶”,坚持“实录”原则。它们“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故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一《聊斋志异》(下称《聊斋》)四百余短篇写的多是鬼狐仙怪,畸人异行。但作者却能做到“一篇一境界,一花一精神”,以咫尺之幅,使龙腾虎跃,海倒江翻,不给人浅直雷同之感。对此,清人评点《聊斋》多有精采之论。本文拟结合清人评点,对《聊斋》的情节结构作一初步探索。《聊斋》展示矛盾冲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情节结构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冯镇峦说:《聊斋》“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令读者每至一篇,另长一番精神。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千门;如武陵桃源,自辟村落。不似他手,黄茅白苇,  相似文献   

10.
艺术虚构作为生活美向艺术美转化的中介,是小说美学一大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对艺术虚构的实践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深入探寻这一演变轨迹,是本文主旨所在.一、“迂诞依托”与“传示奇异”:两汉时期小说艺术虚构手段的直觉需要中国古代小说主要导源于史传文学,具体脱胎于野史杂传。在史乘分流过程中,艺术虚构表现手法促进了历史的小说化。先秦史籍修撰,虽然标榜和强调实事实录原则,但也不乏虚构的成分,“踵事增华”与“事资虚饰”成为修史的必要手段和圆通笔法。《左传》记言常有设想虚造,为人物对话、心理活动设身处地揣摩代拟,其记言实为拟言代言。“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史著在事资虚饰和拟言代言中,不可避免地无意识虚拟和自发性想象。史著之所谓实录,一开始就包含了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史记》传记文学写作坚持实事求是的“实录”精神 ,为确保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确定并遵循四项写作原则 :一是忠实于“六艺” ,不随意杜撰 ;二是忠实于古籍 ,不偏离古文 ;三是对怪诞不经之语舍而不取 ;四是搜集逸闻轶事 ,纠正谬误。从这一点上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以它奇诡靡丽的文采、曲折灵幻的情节及渊雅精深的意蕴,风靡天下,迄今近三百年,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奇峰。但《聊斋》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它的写作原则是什么,有怎样的特殊体制,历来众说纷纭,始终未能弄清楚。近年来文学研究者又将它划人“短篇小说集”之列,并就其写作方法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抑或二者之结合进行了多番的争论,但也似未能得出很能说服人的见解。笔者研读《聊斋》有年,认为《聊斋》就其性质而论,不是现  相似文献   

13.
<正>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史哲》1981年第1期发表了徐经泽同志的《也谈“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准备就徐经泽同志提出的观点进行商榷。“这种社会主义”究竟是指什么? 马克思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这个著名论断中的“这种社会主义”是指什么?徐文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在通常情况下”,社会主义一词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种是指学说体系或思想意见,另一种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在这里,“这种社会主义”是指学说体系,因而就是指“科学社会  相似文献   

14.
《聊斋》使用的是芳龄早过的文言,可是《聊斋》问世以来,却受到了中外读者普遍的赞扬,一下子轻取了“雅俗共赏”的桂冠。难道只是因为那些象莎士比亚式的丰富的复杂的情节构成的神奇故事吗?不见得,因为有时某些故事的细微末节我们也记熟了。可是还想三复斯篇。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聊斋》的语言耐看、耐读,吸引人,有巨大的魅力。不少《聊斋》的爱好者研究者已感到这点。当代的李厚基同志认为《聊斋》“处处显出语言的美”、“是历代文言短篇小说家所望尘莫及的”。早  相似文献   

15.
<正> 《阅微草堂笔记》是继《聊斋忘异》之后出现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自问世后,它与《聊斋》一直并行不衰,被誉为明清笔记小说的“双璧”,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曾经拥有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16.
吴九成同志的《聊斋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我仔细翻阅了一遍,觉得它是近年来《聊斋》研究的又一重要收获。何以这样说呢?首先,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新时期以来,研究《聊斋》出现了新的热潮,介绍和欣赏的文章大量刊出,不少人还出版了专...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文史哲》1993,(6)
<正> 1993年12月26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我们在这期《文史哲》上开辟“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专栏,发表了樊瑞平、何中华等先生的7篇文章。今年6月9日,是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前校长、《文史哲》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华岗同志诞生9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对山东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华岗校长,本期发表了林默涵同志为《华岗传》写的序言。  相似文献   

18.
《聊斋》“短篇”,是与《聊斋》“大篇”对举的一个概念,与我们通常称谓的“短篇小说”不是一码事。特为先作说明。《聊斋志异》号称“短篇小说集”,有人还把它的作者蒲松龄,与现代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契诃夫相提并论。其实,“三会本”《聊斋》所收504篇(包括附录九篇)作品中,堪称现代严格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的,大约只有一百七八十篇。这一部分作品,大多篇幅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客观真理”?对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及现行的大专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均有权威性的阐释和论定。例如: 刘延勃等人主编的《哲学辞典》对“客观真理”的表述为:“指真理的客观性,是人的认识所正确反映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高清海主编的《文史哲百科辞典》关于“客观真理”的解释是:“表示真理性质的哲学概念,指其理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内容”。 于恩滋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十讲》对“客观真理”的含义概括为:“一是指真理包含有不依赖人或人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内容;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20.
屈原《天问》“厥萌在初”以下四句二问,训释颇存歧见。本文根据闻一多的训释认为,它们与紧接着的二问四句均质询羲、娲神话传说,故此八句四问,在《天问》内自成段落。“厥荫在初”是指羲、娲“诞出”葫芦。人,系植物所“生”,是许多民族肇始神话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