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红楼梦》中,史湘云以她心胸开阔、旷达乐观、豪放疏狂、大方爽直的思想性格赢得人们的赞誉和喜爱。她的诗才不让林、薛,容貌也与林、薛比肩,而她的豪情更是独步大观园。因此,她与林、薛鼎足而三,是贾宝玉仰慕而有特殊关系的女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史湘云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所依傍,所能借鉴的很少,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典型。与其说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鲁智深或者快嘴李翠莲的某些影响,还不如说她来自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加工,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女子的典型化、概括化。这一人物,着墨不多,出场较晚,然而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极富艺术魅力,是《红楼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无论是她的行动还是语言,都写得极有特色,对我们今天还有借鉴作用。下面仅就她的语言特点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人生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作为脱身青楼的女性艺术家潘玉良,可以在对其人生与艺术的深度贯通研究的过程中,看到她几乎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对自己生活的生命感知。分析潘玉良艺术创作题材和艺术创作形式的成因及特点,基于当时中国西洋绘画艺术的时代推进的视点,通过潘玉良绘画艺术创作中独特的艺术追求以及其女性独立的艺术创作精神,来重点解读其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女性情怀与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3.
好文章的构成,有很多的因素。通过《湘行散记》及其前文本书信之间的比较,以及对其散文思想与艺术内蕴的构成的分析,我们发现,书信不仅提供了《湘行散记》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散文文本的艺术表现力起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而作为书信的第一读者以及作者的精神生活,旧日体验又为作者的艺术感觉的产生提供了前提与基础。这一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文学创造中的一些奥妙。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连续看到几篇介绍AI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艺术创作领域、文学创作领域、阅读文化生活领域的报道。这些报道,让我们看到了AI已经开始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这标志着人类的文化艺术已经全面进入AI时代。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出现了AI技术创造的AI诗歌、AI小说、AI歌词、AI绘画、AI艺术品、AI阅读。AI的功能、人工智能的创造技术,与人类的思想、情感、精神和创造力的博弈与挑战,成为文化艺术创造领域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清福"展现了唐宋以来士人阶层的生活理想,他们试图建立物质与精神、身体经验与审美体验、俗世生活与艺术、哲学之间的连续性。这一生活理想在晚明得以广泛流传和实践。晚明士人建构起一套以俗世生活为基准、以身体和感官的满足为起点、以快活自适为旨归的理论体系,他们以生活的观点来判断事物和人生价值,在物质的享受和娱乐活动的实践中力求塑造一种优雅的姿态。传统上身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生活与审美、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的尊卑、断裂关系得到改观,一种从艺术为了生活、实现艺术化的生活的理论系统逐渐建构起来,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得以从理论上确认。这实际上为中国美学提供了一种世俗化的、形而下的"生活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对话可分 3个层面一是人物形象之间的对话,能够折射对话语境,具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内涵,是小说艺术情境的主体部分;二是作者透过隐身作者与人物对话,体现出小说的价值观;三是以文本为中介作者与读者对话,对小说叙述形式和意蕴构成起支配作用,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巴巴拉·汉拉汉(1939-1991)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分三类:自传体小说、幻想或哥特式小说和传记小说.要理解汉拉汉文学作品的重要性,需要对她的智慧和灵感的源泉、背景和教育以及她对自身才能的信心进行框定.本文探讨了其如下主要成就:艺术及女性情感、艺术和性、艺术家的精神生活、心中的孩子、善与恶的问题、无知与知识及对男女劳动生活的歌颂.  相似文献   

8.
通过近年来残雪对艺术先行者的创造性重释以及她本人对创作的体悟,我们得以梳理、阐释残雪的文艺思想。她坚守纯文学理想,主张对内心、对灵魂作义无反顾的挖掘,对精神世界作史无前例的突进。她洞悉了"艺术自我"与"日常自我"的永恒悖论,揭示出艺术家注定要在世俗与精神两极之间游走的命运,而从未放弃对纯净澄明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她推崇直觉、自由幻想和无意识的写作方式,同时揭示出理性对于非理性的监督和非理性对于理性的超越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幻灭》里静女士的意义不是传统观念上的政治理念的符号,而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女性叙事的两个极地之间的脆弱的中间地带。她三次精神幻灭的实质是她在女性自我与集体力量、在自由和规范之间痛苦挣扎后的绝望。她的悲剧结局表明作者在张扬"五四"以来的女性独立思想的同时,又对消解女性意识的新的男权价值观的认同,显示了作者头脑里的男权主义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以来,王安忆的创作与前期相比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她选择家常生活作为载体,但是并不单纯意味着对于外在物质化生活的重视,而是更关注人物的心灵世界,并以此为核心创作出独特的更具震撼力的普通人的传奇,创造出了一个属于我们本土文化的新颖世界.她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简单却神奇,从容且真实,以默契的方式在不同的艺术世界之间相互回应着,使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有了一种诗意笼罩之下的真实,有了一种平淡中升起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清新而执著的雏菊──论《黛西·米勒》中的黛西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亨利·詹姆斯早期创作的“国际题材”小说《黛西·米勒》之所以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其根本原因在于,詹姆斯在小说中通过对女主人公黛西·米勒及其周”围众多形象的描绘,揭示了新旧大陆之间在生活方式与观念上所存在的紧张的对峙关系,即自由精神与文化教养的矛盾对立关系。黛西作为新大陆自由精神的体现者,其个性魁力的光辉源于她清新和自然、执著与坚持的精神品格,但她文化教养的某种不足妨碍她成为一个坚强而完美的典型。作品流露了作者对新大陆自由精神的偏爱,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两种思想和文化沟通理解。兼容互补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土家族女诗人,冉冉一直是当代诗歌评论关注的对象,但以往的研究大都注重她的民族身份和性别角色,关注她诗歌内部的情感和艺术表现方式,很少注意到生活环境的迁徙和时间的流变给她诗歌创作带来的变化。事实上,冉冉的诗歌创作近年来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中年化”特征:体认到现实的世故,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坚持自我修养和精神提升,从容和淡定地面对生活;关爱子女成长,用母爱包容并理解一切。与此同时,冉冉的诗歌艺术更加成熟,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存在,其意象和思维的跳跃足以显示出她诗歌语言的强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王熙凤是一个聪明俊俏、才干特出、伶牙俐齿的巧媳妇,又是一个狡猾泼辣、独断专行、口蜜腹剑的管家婆。她贪权好利,争胜逞能,深通权术,娴于机变。借用前人的话来况,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式的人物(《图注金玉缘》《读花主人论赞·王熙凤赞》)。她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简直可以让人听到她的声息,看到她的神态,感到她的心跳,而呼之欲出了。在古今中外的文艺画廊上,只有少数几个屈指可数的艺术典型堪与媲美。王熙凤的语言,也和她这个典型形象一样,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奇迹。她的性格之所以如此鲜明突出,一多半得力于对她性格化语言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散文一反传统知识分子对脱俗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走向世俗,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来肯定人生。同时,她为自己散文定下的审美高度又使她超越了对俗美层次的展示与认同,成为她与一般描写生活情趣、走向世俗的作家的根本分界。张爱玲的散文以其内容与艺术上的独特个性为现代散文吟唱了一首华美别致的乐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认为文品是人品的投射与镜子。但是,文品与人品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统一和协调,两者分裂与相互矛盾的情况在古今中外屡见不鲜。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在作者及其作品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隐含作者”的形象。“隐含作者”与实际作者有时距离较近,但有时却差距甚大。“隐含作者”的艺术真实性是在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中,不断超越双方的狭隘与局限而得以生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作者超越功利自我向审美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且,作者的这种超越,要经过内心的搏斗与灵魂的苦痛。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时,既要看到作品对现实生活形貌的超越,又要看到作品对作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边界模糊意味着传统认识范畴和学科体系的解体,也意味着传统方法论的普遍失效,这是“后理论”不得不遭遇的一种来自环境和自身的“混乱”。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边界模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边界模糊、艺术媒介之间的边界模糊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后理论的走向。边界模糊是一种社会转型与理论范式转换之间的双向建构,因此在后理论时代,“边界模糊”既是一种普遍的语境,也是后理论自身挥之不去的一个特质,后理论不得不在各种模糊、游移、融合、交叉的边界之间艰难地重构自身。  相似文献   

17.
编辑控制的社会功能及效应王祖龙一编辑控制是以人类文化建构为己任,按照精神生产的特殊方式,对人类精神文化成果实施的一种调控行为。精神生产以理论抽象或艺术概括把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形色色的思想行为观念物化为精神文化成果,以便使...  相似文献   

18.
艺术批评也是一种艺术活动,不过,它是一种科学的艺术活动。艺术通过艺术批评来认识自身,正如自然通过人来认识自身。同样,正如人是介乎自然与精神之间、肉与灵之间的中介,艺术批评也介乎艺术与科学,更确切点说,介乎艺术与美学之间,是艺术与科学,或者说,艺术与美学的结合。因此,艺术批评可以说是与科学接壤,并与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性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9.
纤维艺术是现代室内环境装饰的一种最有效的艺术手段,是自然环境与人和家居环境沟通的桥梁.纤维艺术在设计中要注重精神功能与家居环境的关系,将人文艺术与家居环境结合起来,融入心理精神生态和文化精神生态理念,达到人、纤维艺术、家居环境三者之间真正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融融是马来西亚砂劳越的华文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现实性与本土性的特色.从内容主题、艺术技巧的角度去审视其小说创作历程,可以概括出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同甘共苦的爱情观,在纯美爱情与悲剧爱情的比照中凸显其爱情理想;二是地区精神的华人书写,以家族与本土的融合去表现砂劳越华族的生活样貌;三是云开雾散式的叙事,在作品结尾往往寄予美好的期盼.她的作品风格朴实,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精神,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族群关系、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等都有细致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