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轶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4):12-15
作为前苏联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雏果茨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学派,通过批判传统心理学提出了许多独到而科学的见解,主要表现为独具一格的心理学方法论、活动学说、中介学说、内化学说以及最近发展理论。重新审视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有助于反省当代主流心理学中某些固有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2.
麻彦坤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52-56
新维果茨基学派继承并发展了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认知、动机与社会性发展整合进一个统一的整体模式,创造性地将维果茨基的观点与皮亚杰的理论综合在一起,并成功地避免了这些理论的缺点,合理地解释了儿童从一个发展阶段转向另一个发展阶段的过程和机制。同时,新维果茨基学派对遗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忽略,这一理论缺陷是进一步发展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维果茨基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维果茨基的发展心理学大厦与其研究方法体系密不可分。系统而发展地梳理、探索他的研究方法体系, 是一项崭新而富挑战的尝试。其研究方法体系, 源于社会历史背景、个体成长环境与其心理学观交互作用的这一复杂过程, 形成于哲学、一般科学和具体研究这一有机联系的三维空间, 对构建当代发展心理学颇具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儿童心理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的体验,重视儿童和周围人的交往经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及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以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背景学说、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说、内化说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点,可以得到对学前教育的有益启示,即,唤醒幼儿内心世界,创建良好的话语环境,创设混龄游戏机会,创设和谐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关于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包括经验论、唯理论、建构论等等,但都不能完全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维果茨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结合论,他认为:人们真正掌握一门语言的标志是能运用这门语言进行思维,即言语和思维的紧密结合;其结合的根源在于外部交往活动;其过程必然经过外部言语到自我中心言语再到内部言语。该理论对二语习得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6.
潘庆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133-141
新维果茨基学派继承并发展了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认知、动机与社会性发展整合成一个统一模式,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主导活动理论.从出生到成年,儿童先后发展出下列主导活动:与照看者建立的情感交际(0-1岁);以实物操作为中心的共同活动(2-3岁);社会戏剧游戏(3-6岁);教育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儿童中期);同伴互动(青... 相似文献
7.
刘星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1):150-155
言语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是心理语言学界存有分歧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为言语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源于社会因素抑或生物因素。维果茨基和皮亚杰作为心理语言发展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各执一端,他们以不同的哲学观立论,分别提出社会言语个体化和个体言语社会化两种言语发展路径,而两条线路不同之处集中体现于二者对个体言语发展早期自我言语现象的诠释方面。 相似文献
8.
分析维果茨基的智慧发展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布和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60-63
智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 ,被称之为高级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智慧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心理学家们的观点不一 ,其中维果茨基的智慧发展思想独树一帜。他从文化———历史的视角分析和解释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给智慧理论乃至整个心理发展理论领域注入了新的血液。他用意识、活动、内化、言语、合作等概念恰如其分地描述智慧形成的结构及其智慧发展的过程 ,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推广的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维果茨基对20世纪初心理学危机的表现与实质进行了透彻分析,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可能性途径。当代心理学遭遇的危机与20世纪初的心理学危机从症状到实质上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维果茨基对危机的分析与处理为解决当代心理学的危机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维果茨基学派又称文化历史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维果茨基学派心理学的思想核心是其学派奠基人——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文化历史概念,其含义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维果茨基学派是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派,对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学术界出现的"维果茨基研究热",维果茨基学派再度受到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朱熹晚年依仿晁补之重编了《楚辞》系列,展现了朱熹意欲重现屈《骚》经典的辞赋学价值取向,以及通过更新赋篇选录与道学相关论述来体现经史观照取向。《楚辞后语》中朱熹沿袭晁氏收录《变离骚》的形式,选录了李白骚体辞赋《鸣皋歌》,然而朱熹重新以贬黜眼光将《变离骚》安置于《楚辞后语》中,以审视扬雄此赋对于屈《骚》经典及其君国纲纪违忤及亵渎,并涉及扬雄由汉投效王莽新朝的评价;在朱熹的经史观照下,李白《鸣皋歌》有继踵屈《骚》忠君爱国,却被谗见放的比兴情志,虽然李白曾入幕永王璘,朱熹目为文人报国情深。赋中寓托了李白"忠君爱国"之旨谛,从而为向以傲岸不羁的诗仙平生形象、重新赋予兼济君国的士臣情志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比较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07-112
科学心理学形成以来 ,西方主要流派的研究方法论在心理科学的发展中有其贡献和局限。通过客观、发展的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演化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发现建构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是极其必要的 ,而且更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陈春香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112-118,124
与同时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样,高旭对日本幕末时期志士吉田松阴非常推崇,称之为"先觉",思想上也受其较深影响,这与当时中国的时局、中国知识阶层的吉田松阴热以及中国人当时的日本观密切相关。除了受改良派影响外,德富苏峰对吉田松阴的评价、尤其是把他与玛志尼相比较,也对高旭及其同时代的人认识吉田松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紫姬与黛玉是受东方封建伦理道德制度残害的两位女性。她们固有的反抗意志与现实压迫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导致她们正常的心理扭曲、异变和趋于无悔的死志。 相似文献
15.
康建兵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87-93
高行健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表导演艺术观念均深受中国传统戏曲影响。高行健对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存与变的独特思考和话剧学习戏曲的大胆试验,彰显出对传统戏曲的宏大复归理想和革新精神,并体现在其全能的戏剧追求中。中国传统戏曲给予高行健戏剧以丰富滋养,自身也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鲜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夏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2):5-9
高云览《小城春秋》受读者喜爱的原因在于作者采取一种带有厦门味的"小城书写"方式,关注小城厦门的地域文化传统,主张向民间文化学习,并用来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但是,当小城文化传统成为革命者新思想的阻力时,作者又采取了一种批判态度,体现其除旧布新的思想文化改造倾向。 相似文献
17.
岳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3):22-26
高晓声以写作农村和农民题材享誉当代文坛。他创作的"陈奂生"系列描绘了时代转型的大潮下真实的农民形象。他于1988年第二次访美,发表数篇演讲,多以农民为主题。其中,《中国农村里的事情——在密西根大学的讲演》重点讲述了他的农民经验以及他对中国农村转型的思考,这有助于读者理解高晓声晚年作品中乡土意识的转变。乡土意识是高晓声作品的一个突出特征,主要包括农村、农民和土地三个方面。农民意识是中心,它的一端指向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农村,另一端通往造物的恩赐——土地。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农民意识可被视作乡村特有的精神生态,农村意识和土地意识则分别对应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18.
高拱政治思想研究60年: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岳天雷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0-15
学术界对高拱政治思想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已有60余年,并发表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其政治思想的丰富内容作了全面发掘,本质特征作了准确概括,经世价值作了深刻阐发,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诸多薄弱或不足之处,需要加强研究,即:时代价值需要凸显,有些领域需要强化,学术地位有待认定,研究方法也需要反思。总结已有的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无疑对于高拱政治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
在当前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站(SNS)使用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相对剥夺感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以712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公正世界信念能显著调节社交网站上行社会比较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直接效应以及相对剥夺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且这两种效应在低公正世界信念群体中都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但能够深化社交网站使用影响的相关研究,而且对合理健康的社交网站使用和积极社会心态引导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