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12个省、市、自治区中的一员。壮族人口聚居、杂居的地区目前仍然是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据2000年全国语言文字调查的统计资料表明.广西操壮语的人口为1260多万人。这说明了尽管壮族和汉族相处了几千年.壮族人民在长期学习汉语文的过程中,壮语吸收了许多汉词.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但是壮族的基础词汇、语法结构还是没有改变。也说明了广大壮族人民是以自己的母语(壮语)去进行思维.从而使用一种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来发展民族文化、科学教育是必然的。同时,推动壮族语言发展的主力军是聚居区内的广大农村壮族群众。广西壮汉双语文教学卓有成效的工作是立足在广大的壮族农村基础教育所进行的双语教育活动也应立足于广大的壮族农村地区.是为广大的农村壮族人民服务的。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的挑战下.双语教育工作就应结合壮族地区社会实际情况的需要而开展。  相似文献   

2.
新桂系在治理广西的过程中,实施了"特种部族教育",这是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新桂系在创办和实施"特种部族教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质--创建特师、编辑乡土教材、推行多元文化融合、突出实用性等."特种部族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考察其得失,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广西东兰县是20世纪初叶中国最早开展农民革命运动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时期全国农民运动的重要阵地这里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右江革命根据地,是邓小平在广西革命的指挥中心。东兰地处桂西北,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总面积2415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人,居住着壮、汉、瑶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占85%。秦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是最多的。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壮族人口为1338万人,占当时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9.90%,壮族最主要的聚居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广西的壮族人口为1233万,占当时全国壮族总人口的92.15%。到1986年末,广西壮族人口已发展到1337.63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33.90%,占广西少数民壮总人口的86.69%。广西的壮族人口分布很广,八个地区和五个区辖市均有分布,但主要聚居在红水河和左、右江流域的南宁、柳州、百色和河池四地区以及南宁市所辖的邕宁、武鸣二县,  相似文献   

5.
壮语是广西大多数壮族儿童的母语,民族文化是壮族教育的重要根基。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关照。本文基于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提出了建构壮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想,为学校教育中传承壮族文化提供学理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壮族布洛陀信仰属于原生型巫教,可称为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它与壮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壮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布洛陀信仰的活动在社会批判运动连续不断的年代,曾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理论的改进和宗教政策的宽松,由于社会对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重视和对民间信仰的关注,由于布洛陀信仰研究的开展,壮族地区布洛陀信仰开始了它的重建的过程。以广西田阳敢壮山为中心,壮族民众自发地恢复布洛陀祭祀和相应的文化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并得到学者的理论支持和政府的理解。这种民族信仰重构现象,表现了壮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布洛陀信仰的旺盛生命力及其对新的时代的调适能力,如引导得当,会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充实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广西壮族三个组群居民的ABO血型及MN血型的调查结果。资料分析表明这些位于地理位置较封闭地区的壮族唇民处于一种遗传平衡状态,与周围其他民族混血程度较轻。本文还通过壮族三个组群这两种血型分布特点讨论了他们与其他地区民族的遗传关系。己有的研究表明,血型的分布具有种族特征及地理特征。血型在不同种族及同一族种的不同群体中有一定的差异。壮族的血型分布虽然已有过调查报告(陈俊杰等,1965;血型调查组,1980年),①、②、③但是自秦汉以来历代都鼓励壮族与汉族通婚,因此一般相信壮族是一个与汉族高度混血的群体。不过,广西区民族研究所的壮族史专家认为,在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混血程度是轻重不同的,在比较封闭的地区壮汉混血程度就比较轻。据此,为进一步了解壮汉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群体的血型分布特征,我们得到了广西区民委及广西中医学院的资助,并在有关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对广西区境内部分较为封闭地区的壮族群体进行了ABO血型及MN血型的调查。  相似文献   

8.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区。全区有壮族人口1400万人,占总人口的35%。壮族聚居人口30%以上的县(市) 有53个。这些县(市) 的经济都比较落后,其中聚居在48个县(市),13万平方公里的911万名各族人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20元,是我国连片贫困面积最大、人数最多的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财政要靠国家补贴,吃粮靠统销,用钱靠贷款过日子。由于自然、历史、社会以及工作上的种种原因,工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交通闭塞,文化教育基础差,小学“三率”较低,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改变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的落后  相似文献   

9.
卢露 《西北民族研究》2012,(2):53-64,20
美国学者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是研究壮族的经典经验研究之作。这个研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认定在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过程。作者总结了壮族地区和国家政治互动的三个时期,指出中央政府对广西地区实施民族政策的目的,是要将壮族整合进一个更大的国家政治体系中,所以政府必须发展壮族文化,提高壮族教育水平和保护壮族语言。但改革开放时期,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逐步拉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壮族的"族群———民族主义"在逐渐提升。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族群研究范式的差异性以及此项研究的不足之处,试图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制度设计中的局限性作一些再思考。  相似文献   

10.
广东广西本属岭南文化区.近代以降,两地关系尤见密切,广东与桂省国民基础教育即为显例.在两者循环互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高校、民间组织和教育行政机构分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广东在历史上不仅重视海外开放,而且也注意与内地合作.  相似文献   

11.
壮族在线是一个向广西各族人民乃至全国各兄弟民族普及、推广壮学知识,展示壮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以及进行族际文化交流、学术探讨的网络平台.本文拟就如何利用新的平台,新的科技,新的方法,更好地展示和弘扬壮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广西以及全国各兄弟民族的团结互信、互利,维护和构建党中央提出的"多元一体"中华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壮族牛崇拜出现时间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前时期,壮族先民曾流行过牛图腾崇拜,出现过以牛为图腾的部落。壮族先民最早崇拜的是本地产的犀牛和水牛。战国时期,开始有黄牛从我国西北地区传入壮族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后来与水牛一道,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牛耕的流行,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牛的崇拜观念,并逐步演变成对牛的崇敬与爱护之俗。这不仅在民族学资料方面有许多反映,而且也得到了考古学资料的证实。本文通过壮族及其先民聚居的广西地区的考古发现,对壮族及其先民牛崇拜出现的时间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3.
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贼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壮族民间的一部叙事抒情长歌。它叙述了土司时代一位壮族男子被迫出征的战争经历和爱情故事,记述了土司制度下壮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平乱战争、风俗文化等,反映了壮族传统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贼歌》采用壮族情歌套路式的表现形式,将记叙和抒情结合为一体,语言生动,情感丰富,风格独特,堪称壮族民歌的典范。《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本世纪七十年代,黄勇刹先生将《嘹歌》中长歌之一《贼歌》整理为民间文学《唱离乱》在《广西文学》上发表,引起了民间文学界的…  相似文献   

14.
天地会最早活动在福建南部一带 ,清嘉庆、道光年间蔓延到长江以南各个省区。其中广西的天地会发展最为迅速 ,道光中叶以后即成为洪门活动的重点区域之一。壮族是广西天地会的主要力量 ,也是参加天地会活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这与当时广西的社会状况、壮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和天地会的宗旨及组织形式有极大的关系。从 19世纪中叶到 2 0世纪初 ,天地会在壮族地区组织了持续不断的反清起义 ,对近代中国和近代壮族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序言 壮族和瑶族是华南地区、尤其广西主要的少数民族。历代尤其宋代以后的文献史料上并称“徭獞”。在回溯与汉族交往这段历史之时,可以看到壮族和瑶族之间大相径庭。简而言之,壮族受到汉族强烈的影响,因而被纳入它的政治及文化体系之中;瑶族尽管也受到汉族的各种影响,但和壮族比较,依然泾渭分明地保持着其独立性。 关于壮族和瑶族,历来对壮族研究不多,而且多局限在广西西部的“土司”地区内。广西中部及东部由中国王朝直接统治的非土司地区往往受到忽视。就瑶族来说,尤  相似文献   

16.
闲话壮文     
我们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多通晓汉语,使用汉文,这是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结果,是可喜的。但在目前,许多壮族地区(主要是广西),尤其是山区壮族,由于交通不便,又长期聚居,仍然不能普及汉语。这样,符合我们民族的壮文就在介绍外界事物、传播信息等方面起着汉文起不到的作用。在南宋时,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自己的“土俗字”,它是利用汉字的形声、意和上下边旁构成的方块字。如“田”字,壮语叫“那”,“土俗字”写成“(?)”字。这种“土俗字”一直用来写经文、契约和作为民间记帐用。广西柳州地区就收集到用“土俗  相似文献   

17.
蓝武  廖玉连 《民族学刊》2019,10(3):60-68, 120-122
相对于明代改土归流出现明显的反复而言,清代在广西实施的大规模改土归流总体而言是得以顺利推进的,这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内因的清代广西本土因素确实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壮族土官的残暴统治,壮族土司统治区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与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壮族土司军事力量的严重削弱,壮族土司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忠君爱国思想观念的形成,为王朝中央在广西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条件并奠定基础,成为清代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根本原因”与内在根由。  相似文献   

18.
胡鸿保  许斌 《民族研究》2004,(3):100-102
《近代壮族社会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 0 0 2年版,以下简称《近代壮族》)是一部断代区域史,作者方素梅研究员截取1 84 0—1 94 9年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以广西及其毗邻地区的壮族群体为主要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析丰富的资料,围绕社会嬗变和近代化的关系这个中心,宏观  相似文献   

19.
广西壮族居民三个组群的体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3个分别位于桂北、桂中及桂南地区的与其他民族比较隔离的壮族居民组群的活体调查结果。并讨论了他们之间的及其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至今仍生活在封闭地区的壮族群体其民族体征仍是鲜明的。分布于城镇的壮族群体与同一地区的汉族群体在体征上已非常接近。与壮语分化为若干方言相似,壮族各组群间在体征上也出现一定的差异。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地理隔离屏障的作用日渐消失,不同人群的基因得以更为频繁地交流。作为这一变化的结果之一是各人群之一是备人群之间混血程度越来越严重,体质特征越来越接近。从这一意义上说,及时收集现今各民族的体质资料,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国人体质数据库,也是一件抢救性工作。由于自秦汉以来历朝均鼓励壮汉之间互相通婚,使得壮汉之间混血的程度可能较为突出。不过,一般相信,在广西不同地区壮汉混血程度仍有轻重不同之别,在比较封闭的地区壮汉混血程度可能就比较轻。居住于城镇、交通发达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已有调查研究报告(张振标、张建军,1983),但交通相对闭塞、壮汉混血相对较轻的地区的壮族居民体征尚未见报告。壮族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的少数民族。对不同状况,特别是对混血程度较轻的壮族居民进行人类学研究很有必要。在广西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怀着十分欣慰的心情阅读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反映壮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布洛陀经诗译注》一书。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少数民族整理出版规则领导小组保存、发扬和整理、出版壮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项重大的科学成果。壮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壮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巨著的出版,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壮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对加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斗争智慧,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本书的出版实在是广西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