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如厕的变迁     
汤礼春 《社区》2009,(3):62-63
改革开放前,城市人与农村人差别不大的唯一问题是如厕,有些城市的如厕条件甚至比农村还差。就拿上海来说,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如厕都很难,只能在家中的马桶里解决。你想想,在人均才几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要躲在一片帷布下匆匆地方便,那种声音,那种味道,叫人多么尴尬、多么不舒服;  相似文献   

2.
我的老家在左权县一个偏僻的小村。我在农村长大,是个地道的农村孩子,我妻则生长在阳泉,是个城市姑娘。当初对我的婚事,父母在高兴之余,也曾有过担心,怕城里媳妇嫌弃自己。对父母的这种担心,我很理解,尽管我知道妻不是那种人,但说一点顾虑也没有,那是假的。 结婚后,我给妻讲了这么一个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采取了农民工流动的独特方式。进城农民工的贫困起源于农村,他们的户籍身份使得他们只能从事那些从中获取的收入无法让人摆脱贫困的工作,使得他们无权获得专为非农业户籍人口设立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尽管他们的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当地的城市贫困标准,但在目前阶段,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到的所谓“城市贫困”处境,应该是农村贫困在城市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新型城市化”这一概念迅速成为各地发展城市的指导思想之一。它告诉我们,城市是为人而规划、设计的;城市里的各项产业更是不能破坏环境。为此,我们想到,城市不应该是冰冷的。城市不应该只看见一大堆的水泥森林和林立的商铺。城市应该比农村更适合人居。城市应该为大多数人所喜欢,所向往,所流连忘返。那么,在下一轮——今后10年、20年里,我们的城市到底会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表情     
何申 《社区》2002,(16):34-34
电视台邀我做节目,题目是谈“城市表情”。我就想起曾在外地一饭馆就餐,如厕需去街道对面的收费厕所,一男服务员领路,收费的大娘指着我们喊;“干什么的?”男服务员说:“吃饭的。”大娘挥手说:“进去吧。”我们倒是把上厕所的钱省了。但个个表情都不自然,想笑笑不出来,再逛那风景挺不错的城市,心里便有一点不快。于是我想,城市跟人是一样的,她也应该有表情。她的完美的设施,文明的用语,优雅的环境,就是她的表情,而且是实实在在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的表情。城市与乡村的表情原本是不一样的。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阿Q从城里回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厕读     
赖学香 《社区》2013,(29):7-7
现在,很多人都有如厕看书报的习惯,溯其渊源,亦颇为久远。以前的城市中,有独立卫生间的家庭极少,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整条街的人共用一间厕所,遇到繁忙时段,往往还需要排队。因而有经验的人,上公厕时会在嘴上叼一支烟,耳朵再夹一支,然后腋下夹一本书前往。  相似文献   

7.
一所谓城市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化。衡量某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重要的测量标志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850年,世界上只有4.3%的人居住在人口两万人以上的城市里,那时只有伦敦、北京、巴黎三个城市的人口超过100万。1950年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到29.63%。1970年增加到36.95%,1985年达41%。预计到2000年,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人口的增加成正比,1950年超过百万人的城市有48座,1970年超过百万人的城市达98座,预计到2000年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将达236座以上,这种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但最近几十年世界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还是在发展中国家。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总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多3000万,时  相似文献   

8.
肖婷 《今日南国》2010,(14):48-50
在湖北省黄石市,有不少来自农村的有为青年,他们发愤读书努力工作,终于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留在城市里,成为“山窝里飞的金凤凰”。在城市里,他们有个时常的称号“凤凰男”。  相似文献   

9.
蔡平 《社区》2006,(15)
这是发生在某个城市某个小区里的真实故事雇保姆和小时工,是城市里许多人都经历过的事情,不少人都有过和连续剧《23个保姆》中主人公相同的烦恼。城市人如何和进城的农民工交往?家里的主人又如何和保姆相处?是亲友的关系?还是雇佣的关系?“平等”和“爱护”该怎样体现?而本属于这些外来工自己的人生轨迹,又该是什么样的呢?当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甚至有人进入我们家庭的时候,这些问题会不时敲击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履须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0.
春水  南侨 《华人时刊》2010,(4):78-79
纽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很多人带着敬仰来到这个城市,很多人充满复杂的情感离开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总是忙忙碌碌,停不下脚步。城市里的人也是匆忙的。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对于从事媒体职业的人,每一个细胞应该都是惊喜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和农村二元社会,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在近几十年里,不但没有改变,还变得更加复杂.改革开放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水平.但是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呈拉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不断变大,于是有了“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农村”的新就学模式。在广阔的天地里上大学,你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改变以往那种仅从计划生育工作的外部环境去分析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难的原因,而是将农村家庭作为微观经济的主体,通过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生育决策的比较,找出我国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目标与农民的生育意愿不相吻合的原因,并进而找出解决这一难点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热爱农村"看似农村人针对城市文化扩张的一种保存和高扬地域文化的自卫策略,并以此来反抗和拒斥城市的话语霸权。然而,悖论在于,"热爱农村"并非是农村人自觉独立地、自我生长出来的理念,而是城市文化扩张所带来的一种反冲。城市希望农村是一个异于其自身的他者的形象,而农民的城市认知在这种过程中无可奈何地成为"共谋"。在乡村学生的城市认知中,城市是一个梦,同时,城市也只能是一个梦。共生在他们的城市认知中的城市情感是:渴望、惧怕、冷漠、厌恶,而且他们在无意中暗示着这种情感的一个发展趋势--越来越消极,越来越否定。  相似文献   

15.
《民工》完全是站在农村、农民、农民工的立场看待、研究农村、农民、城市、城市人,以农村、农民、农民工的感受演绎故事。电视剧采取追踪的手法,从农村到城市,全景式地展示了农民在黄土地上的原生态、从农村移居城市成为农民工的再生态。《民工》从农民工的视角表现农民工,以农民工的思维思考、表达农民工问题,是让人能够进入故事中心的关键,也是电视剧震撼灵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的中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了1亿多城镇职工;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对农民医保有了制度安排,已在全面铺开之中。唯有城市里职工群体之外的其它城镇居民——城镇个体工商户、无业人员、职工家属、农民工、未成年人等成了医保制度的“被遗忘的角落”,他们被称为城镇职工和农民之外的“第三类人”——而恰恰这个群体是城市里最脆弱的群体,甚至比农民还要贫弱。  相似文献   

17.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和革命道路是紧密相联的。大革命时期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相应地北伐战争采取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斗争道路。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党和毛泽东同志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进而夺取了全国政权。我们党对这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武装斗争道路的变化,已经作过科学的总结。后来,由于林彪一伙的歪曲和篡改,把这个问题搞乱了。笔者结合党史教学,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曾写过短文论证上述问题;同时指出那种不加任何限制地说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整个中国革命乃  相似文献   

18.
图片新闻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然而,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到城市务工却很少能转化为城市工人,只能成为“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农民工”。由于务工工资收入偏低、孩子进城就学困难、  相似文献   

19.
对武汉市大学生有关外显和内隐城乡刻板印象及其一致性进行了考察。56名大学生参与考察并描述了对城市人和农村人的主要印象,在这些印象中挑选出10对描述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属性词,6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概念词。由此编制问卷对来自4所高校的466名大学生被试进行了外显调查,两周后对72名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IAT)。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农村人的印象和城市人的印象存在显著差异;外显印象和内隐印象之间呈不显著低相关。被试的性别和生源地在内隐和外显测量中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农村衰落和农民社会经济地位下降问题在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制度性”地剥夺了农村人在城乡之间、甚至工农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力的同时,不断地强化了城市人的超越性权力,使农村向城市的单向资源输出变为强制性和掠夺性的。发达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说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一般是与一定社会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在我国,只要注意到政策的策略性和渐进性,城市对农民开放所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就可以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