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本性认识的核心在“关系”,这种“关系”的初始内涵需要回到现代起始理论“表现说”下的“审美形式”思想中去考察。审美形式创造并非作家心灵的纯然表现,而体现为一种“反思性直觉”的创造方式,它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内涵。审美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主体性”、“关系性”、“话语性”构成了审美形式认识的三个层次,而“关系性”既是审美形式的主体性和话语性中介,也是审美形式认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论经历了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或者说从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再到反语言论的流变过程。尤其是文化研究主导下的反本质主义,成为当代文论从“文学理论”到“理论”再到“后理论”的话语表征。可以说,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是基于对“从属论”和“工具论”的反驳而生成的,而“反本质主义”则生成于“文化研究”的话语语境。于是,当代文论的流变过程可具体化为革命话语(外部研究)→本质主义(审美、语言)→反本质主义(文化、媒介、意义)的流变过程。具有悖论性意味的是,当代学界诸多争议性的话题,如文学研究的空洞化、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以及用理论强制阐释文学等,使得文学研究领域有一种重新回归以“审美”为中心的“本质主义”研究的理论诉求。不仅如此,要研究当代文论的流变及未来发展的话语逻辑,进而搞清楚当代文论发展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轨迹,就有必要回到曾经的“历史现场”——以“主体性”和“本体论”为中心的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过程之中,并将本质主义视为新时期文论研究的知识起点和参照系。这些都是研究当代“本质主义”文论的本土旅行和话语建构的触发点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理论探索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争议,实际上源于影响类型的多样性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科学理性与文学诗性的内在失衡、文学"影响—接受"关系的机械割裂而产生的悖论。依据文学关系的层次形态,影响研究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不同层面的文学关系,而从文学关系的本质来看,影响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性逻辑关系。若要有效地进行影响研究实践,其方法和步骤可归纳为以"文本作品"为中心,以"文学事实联系的探寻"和"创作活动的审美钩沉"为基本点,以"文学的相似性思维、跨文化的历史语境和接受的主体性立场"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黄卫星 《东方论坛》2010,(4):99-103,118
审美活动往往从主体性的建构和发挥起始,在个体观赏者主体性的审美经验活动中,继而与其他的审美活动中的各种主体发生对话关系从而形成主体间性,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换中所体现的审美活动的交互原则,既是建构价值理性的要求,更对建构审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主要体现在生成合理性视域中的审美有效性,建立作为和谐基础的意义同一性,推动社会发展的健康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是文学不同层面的本质。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审美需要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 ,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审美关系是作家与生活、读者与作品的本质关系。作家个体审美意识的形成是社会群体审美意识长期“积淀”的结果。文学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共同实现是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前文学经典研究热的兴起是20世纪思想、文化和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文学经典的理论研究中,有关经典性、经典化机制、经典化与文学史的关系、后经典等理论阐释方面成果丰硕。文学经典的建构性及其恒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经典化过程中的建构主体——读者审美心理及其历史变化,文学经典内部、外部、内外之间的矛盾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艺学是对传统文艺理论形态加以合理改造而建构的新理论形态,它旨在运用生态审美的眼光来审视人类的整个文学活动。建构新时期中国生态文艺理论,首先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资源,整合儒道释文化的生存智慧;其次,合理地吸收西方生态批评理论资源,确立自身的学术品位和理论品格,为中国生态批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真正建立起自身的理论话语和批评模式,形成具有当代性和时代精神的生态文艺理论,并在文艺实践活动中加以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是建构生态的文学本体论的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论研究的理论基础,而"生态本原"、"生态存在"和"生态本质"及其辩证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本体的理论内涵.在此理论基础上,文章批判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本体论,阐明了生态文学本体论是指建立在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生态文学实践上的,研究生态的"文学本原"、"文学存在"和"文学本质"及其生态关系的文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界关于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论争的首要原因在于对概念的分歧。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在这场论争中却几乎没有被提及。文学是一种言语行为,文学事实是一种制度性事实。从言语行为理论来看,建构主义不是笼统地反本质主义,而是反柏拉图式的本质主义。文学建构只能是语言的建构,而且只能是一种规约性建构。作为一种资源、一个视角,言语行为理论使文学研究走向了开放性、语境性和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实践活动的差异而具有明显不同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文化心理,其悲剧感、悲剧精神因之存在本质上的差别。从文学发生发展的宏观角度比较,西方文学悲剧精神的本质主要体现为西方人诉诸于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永恒矛盾的反思;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本质则主要体现为中国人诉诸于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道德批判。  相似文献   

11.
审美体验有四个特性:情感性、直觉性、整体性和创造性。体验在本质上是情感性的,只有在情感中才能有体验。审美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直觉的,它在情感上发生于理性的审美判断之先。审美体验的整体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在客体方面,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作分解地从关系和联系中进行体味。其二,在主体方面,审美主体以知、意、情统一的主体心灵投入感知和体验。审美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建构,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向的建构过程。审美体验通过建构才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主体性实现,是指主体人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的体现和发挥,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研究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实现问题,既是主体性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新生长点,又是主体性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契机。一、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主体性实现之间的关系市场经济建设与人的主体性实现是一种主客体双向建构的活动。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主体——人有目的有意识地建立起与自身需要相符合的客观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市…  相似文献   

13.
文学翻译作为整个文学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与具有反逻辑诗性功能的诗学建构路径常常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是一个被放置在宏观社会历史语境中、凸显译者创造性和主体性的意义再生产过程。再加上诗学建构维度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又一度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和指导,并对21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归化译法、异化译法进行了重新思考。具体地说来,这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外部因素和实践方法而言,的确具有独特的理论支撑作用和文本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文学应当有切合自身特点的多样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探讨如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学的审美需求。在当前历史条件下,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有助于人民群众精神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文学都是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审美价值取向的实现,有赖于从多方面正确地处理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群体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主体的品位。  相似文献   

15.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均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理论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特别是 ,对有效地保护和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 ,实现全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价值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合成的特征。明确各种价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和掌握文学价值总体上、本质上的精神——审美特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文学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功利价值,一般说来,有狭义的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功利价值特指客体对主体(人)的实用的物质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广义的功利价值泛指客体对主体(人)的一切功效和利益的满足。而审美价值,是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间建构的一种精神性关系,是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作为对主体性的现代修正,更注重于人与世界的统一性,即一元关系,实现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的和谐关系.处于现代科技及审美认知多元化语境中的新媒体艺术,强调观念性、艺术性、当代性,并以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来建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具有"主体间性"特征的艺术形态,从而产生广泛而多义的审美效应.探究建立在"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将进一步认识当代艺术活动的特殊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接受与审美乌托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学活动中,接受者的主体性是文学主体性研究的重要方面.随着探讨的深入、国外接受美学和读者理论的传播,人们对文学接受者的主体性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是由语言来缔造的一个真实的虚构世界.文学又是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它一般存在着审美的多层次性.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作品本身包含着"多种价值"(multivalence)造成的.而"多种价值"又来源于生活所赋于作品的多种语义层. 但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能又受接受主体的制约.依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本  相似文献   

19.
台湾原住民文学作为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引起较多海内外文学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纵观海内外的不同视角,针对殖民与反殖民、反抗与呐喊、主体性建构这三个历史主题,在比较视野中考察探析台湾原住民文学所呈现出的审美特性,以填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及其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类观点.其基本特点是:人的存在在其理论中具有突出的优先地位,"一般的人"和"人的一般本性"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被明显泛化,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被体验关系所排斥和否定.其实质在于:以主体性排斥物质性,这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个体主体性理论思潮的延续和向美学、文艺学学科纵深的渗透;以抽象化排斥具体化,这是一个时期以来资本积累逻辑在我国社会生活一定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和浸润,在美学、文艺学领域所引发的一个必然结果;以感性体验排斥本质认识,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后现代主义观念影响的日益强化,在我国审美或文艺领域出现的反本质、反理性的解构思潮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